李麗君
大連第十四中附小
淺談如何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讀懂教材,設計有效的問題
李麗君
大連第十四中附小
教育教學不僅僅是傳授學生文化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思維能力,這關系到學生的未來發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文針對小學數學教育,從如何讀懂教材這方面入手,論述了讀懂教材的必要性,提出了讀懂教材能更好的創造性使用教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論結合實際的論述,展現了數學教育更深層次的作用及其魅力所在。
小學;數學教育;讀懂教材;思維能力
新教材實施以來,每位一線教師都苦心鉆研新教材應該怎樣教。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很明確,不但給教師更大的發展空間,也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經過幾年的研究,我深刻體會到只有“讀懂教材、靈活的運用教材”才能使教學工作有更好成效。于是“讀懂教材”應成為每位數學教師的必修課;同時,在運用教材中,也最能檢驗出教師是否真的讀懂了教材。總之,“讀懂教材”對教師來說可以游刃有余的駕馭課堂,也可以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創造良好的平臺。
筆者自2007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擔任小學數學教師,每上完一課后都會進行總結,形成教學反思。如今回顧自己所走過的教學之路,發現最初的認識基本都是理論的,也不免有些教條。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我對于數學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并有了自己的思考。我越來越深刻的意識到,教師只有讀懂了教材,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才能使學生受益更大,才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才能使數學課堂充滿智慧與精彩。
個人認為,做一名小學教師,應該不斷地學習。不僅要研究自己教的內容,而且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研究教材,要對每個學段的內容都了如指掌,這樣才知曉小學數學王國的知識體系,才能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才能有一個宏觀、全面的了解。其實,這個道理與教師在“讀”教材時要站高望遠,居高臨下的道理是一致的。給學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學時才能運籌帷幄,游刃有余。
讀懂教材,還要把教材進行橫向縱向比較。教師在“讀”教材時要清楚教材編寫的序列關系。首先清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甚至關鍵。;其次要清楚一單元或一部分內容的目標要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再次要清楚學期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教材結構;然后要清楚年段教學要求、年段內容結構;最后要清楚學科教學目標、學科編排體系、學科內容結構。由部分到整體,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由局部到整體。這樣才能更好地“懂”教材,才能準確確定全面、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由點到面,由表及里。
一單元或一部分的內容乃至一課或一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哪些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又為以后學習哪些知識奠定基礎。教低年級要想高年級,教中年級要前想低年級后想高年級,教小學甚至要想初中。這些東西如果很快的看一遍,不全面、印象也不深刻,如果仔細去研究又浪費時間,所以功夫要下在平時,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有意識的搜集與積累,做一個有心人,這樣才會為做一個好教師打下一個良好的專業基礎。如在教學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上冊《分數的再認識》這一課時,教師課前應該對學生對分數的初步認識情況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學《分數的再認識》無疑就降低了難度,也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遷移教學。本課教師如能夠深挖教材,使學生靈活掌握分數的意義,那對五年級下冊學生學習分數乘除法時,就會有異曲同工之效。何樂而不為呢?道理就在于“讀懂”二字上。
“讀懂教材”是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基礎,只有讀懂教材,教師才能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及創造力。如在教學《地毯上的面積》這一課時學生得到的學習方法就是取整數。但是當翻到教材《三角形面積》那一課時,書中呈現的例題是讓學生求在邊長為1厘米的規則格子里面出現的三角形的面積,教材編寫目的在于先引導學生利用數一數的方法來得出三角形面積,通過直觀的觀察來了解三角形的面積,但是當通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時,學生明白可以通過公式來求三角形面積時,呈現在格子里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就有了具體的數值,也可以按照公式來求。回想自己在教學這一課時,就沒有想到把這兩節課的知識聯系在一起,沒有把這兩種相似的情況進行比較,所以導致學生在答這道題時失分較多。如果教師把這兩種相似的情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歸類,兩種方法貫通使用,這道題對學生來說就會變得很容易解決了。所以這張試卷的這道題,深刻的觸動了我的神經!如果我們教師可以在課下多研究教材,如果我們面對例題可以多問問自己和學生還可以怎樣做,如果我們可以博覽群書來豐富自己的頭腦,如果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去創造性的教學,那么我們的學生就會觸類旁通,學會舉一反三,遇到問題就是靈活的處理,只要我們努力,這些“如果”通過我們的勤奮和努力是完全可以成為現實的。
1、動手操作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皮亞杰說過:“動作性的活動對兒童理解空間觀念具有無比巨大的重要性。”數學知識產生于生產生活的操作活動,具有培養人們創新思維活動獨特的優越性。因此,在數學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盡量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小學數學教學中常見的動手操作活動有:畫一畫、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等。小學生具有好動、好奇、好勝心強等特點,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操作,獨立思考、激起聯想,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個學生都能從多層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種個個參與、人人動手的操作活動,可以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度,更有利于激起創造區域的活躍,從而促進學生數學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發展。
例如,三年級學生學習了“角的初步認識”之后,為了讓學生對角、直角的概念更好的掌握,因此可以讓學生動手擺、動腦想。我說:“請同學們用文具袋中的小棒擺一個三角形,看它有幾個角?用了幾根小棒?”學生很快擺出,并說出擺的三角形有三個角,用了三根小棒。我又說:“請同學們擺出兩個三角形,看這兩個三角形共有幾個角?最少用幾根小棒?”大部分學生很快擺出了兩個獨立的三角形,并說出共有六個角,用了六根小棒。我追問:“這種擺法用小棒最少嗎?請同學們再擺擺看。”學生又進入了用小棒擺兩個三角形的活動中,很快大部分擺出了用小棒數量最少的圖形。我表揚了這些肯動腦善于思考的同學。這種在教師指導下的動手操作,學生手腦并用、自主探索,參與了獲得知識全過程,體現了學生的主動地位,滿足了學生好動的需要,使他們嘗到了探究知識的樂趣,進而激活了他們的創新思維。
2、利于教材中情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北師版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問題串,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情境與學生的生活情境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數學、做數學、玩數學、悟數學,從而完成課堂教學目標。例如,學習方向與路線時,我在白紙上標明了8個方向,分別寫上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根據學過的知識,先讓學生在地圖(黑板)上尋找已經學過的4個方向,并貼在相應的位置(黑板)上。再讓學生猜今天要認識的4個新的方向分別叫什么?最后估計它們可能在哪個位置?請說明理由。在學生解釋理由時,我適時抓住“之間”這個詞很自然的引出新認識的4個方向。然后根據剛才積累的知識開始活動。在教室里尋找8個方向,站在相應的位置。再拿上方向板聽老師的指令走,其余同學監督這位同學走的方向和說的方向是否一致。學生走的開心,學的快樂。班里善于總結的學生孔祥海說:“老師,我發現規律了,在地圖上,如果往東走的時候,往上一拐就是東北,往下一拐就是東南;在生活中也是一樣,往東走的同時,往左一拐就是東北,往右一拐就是東南……”整節課沒有過多的語言渲染,一切盡在不言中。正是給學生提供了活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的思維就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總之,教師讀懂教材和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僅僅是為了教,更重要的是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而服務,只有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才能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啟發學生創新的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對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新一代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數學的魅力不就在于此嗎?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師大出版社
李麗君(1983-),遼寧省大連市人,遼寧師范大學本科畢業,現任大連市甘井子區第十四中學附屬小學班主任,從事小學數學教育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