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珠妹
福建省尤溪縣管前中學
詩歌教學的審美導引
肖珠妹
福建省尤溪縣管前中學
詩是最具審美趣味的文學樣式,但由于詩歌常用比興、典故,具有含蓄性、隱喻性、多義性,要理解詩歌象外之意的確有一定難度,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也遠沒有小說、戲劇、散文那么濃厚,再加上教師圖解式的教學(作者、解題、釋詞、譯句、分層、內容、主題、藝術手法等逐一分析),致使詩歌教學常陷入尷尬境地,于是一些教師常常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識記和淺層的理解上,認為只要掃除文字障礙,學會翻譯大意,背背名句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而忽略了詩歌本身個性的、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內涵,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想象力,忽略了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其實《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初中生應能夠“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欣賞文學作品”,這就給詩歌教學定下了大方向,即詩歌教學應是欣賞教學,欣賞就是審美,目的是“陶冶性情,涵養心靈”。因此,詩歌教學應著眼于審美素質的培養,著力于引導學生感受情感,解讀意象,還原意境,品味語言,涵泳詩意,體悟理趣,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形象美、語言美、情感美、人文美,激活審美體驗,提高審美品位,使課堂成為學生追求美與善的殿堂。
情感是詩人進行創作的源頭活水,別林斯基說過:“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在詩歌教學中,首先應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把握詩人情感脈搏,體味詩歌的情感之美。
情感對接的最直接方式是朗讀,《朱自清論語文教育》中說:“吟誦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味,變成活的語氣。”可見,聲情并茂的朗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深刻含義,還能培養學生對詩歌美感的領悟能力,所以,詩歌教學時,我們要通過誦讀,把學生引入詩歌的意境,把握詩人的情感。如我在教學光未然的《黃河頌》這首詩時,我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朗讀光盤,把學生帶入詩境,初步感知詩人與黃河——母親河的情感,然后指導學生抓住意象,體會每一個“啊!黃河!”所蘊含的感情,學生反復吟誦,從“驚濤澎湃”“萬丈狂瀾”“濁流宛轉”“九曲連環”這些意象,領悟詩人俯瞰黃河從天而降、一瀉千里的恢宏壯觀景象,發出的“啊!黃河!”是怎樣的贊嘆;詩人用“中華民族的搖籃!千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周圍扮演!”來描繪黃河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時,又是怎樣的一往情深;而當詩人用“你是偉大堅強!像一個巨人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體魄筑成我們民族的屏障。”來塑造黃河的英雄形象時,發出的“啊!黃河!”洋溢著對象征我們民族精神的母親河怎樣的熱烈的贊頌之情;黃河巨人的形象,以其豪壯的氣魄和不可摧毀的力量,激勵著中華兒女勇往直前。詩人禁不住以呼喊的方式發出“啊!黃河!”,表達出我們要做無愧于黃河的兒女、要像黃河那樣具有偉大堅強的決心。吟詠這些充滿民族精神、民族責任感、使命感的詩句,學生能觸摸到詩人的情感脈搏,感悟“啊!黃河!”蘊含著詩人對黃河——母親河怎樣的深情。通過這樣引導學生“口誦心惟”,不僅到體味詩歌的韻律美、情感美,還把玩了詩歌的意趣,分享了詩人的審美情感,激發了自己的審美情趣,真正做到了“披文入情”。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滿于海”,詩人觀看客觀世界中的物象定會蒙上一層主觀色彩,把它作為傳情達意的意象,所以,在詩歌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解讀意象,玩味象外之意,體味詩歌的形象美。如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三句,如果沒有深入品味意象,看到的僅是九個名詞的組合,詩歌的美感也就無從談起,倘若我們能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九個意象,幻化出一個為前途生計風塵仆仆、踽踽獨行又無家可歸的旅人形象,我們就能感受到羈旅的辛酸、人生的種種勞頓,從而體味到詩歌的形象美。在教學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時,我引導學生抓住“海”“山”“種子”這幾個意象,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對此詩作出多義性的解讀,于是學生馳騁想象,有的同學認為“海”是山區孩子們眼中的美好景物,“山”這個惡魔擋住了孩子們的視線,他們只能過那種封閉、灰暗、壓抑的生活。詩人寫下這首詩,也許是他出生于湖北的武當山下為自己能走出大山而感到自豪吧!這樣解讀,我們仿佛看到一位活潑可愛的孩子懷揣著夢想去攀爬那個山頂,想不到山那邊依然是山,他失望、他沮喪,可是他沒有放棄,母親的話就像一顆種子在他心中扎根,他堅信:山那邊是海;而有的同學則把“山”這一意象進一步擴展,認為它是重重艱難險阻的象征,爬山是艱苦奮斗的歷程,“海”是理想境界:是光明、自由、美好、幸福等,而“種子”則是比喻信念,這時我們又仿佛看到:因堅信山那邊是海--理想(理想是可以實現的),而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百折不撓攀爬了一座又一座高山,最終實現理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通過這樣多義性解讀意象,不僅還原和擴展了詩意,而且體味到詩歌所傳達出的形象美,使詩歌欣賞進入了再創造的過程。
詩歌創作非常注重意境的創造,常常是“意與境會”“思與境偕”“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也給我們詩歌欣賞以啟示,就是要從意境出發,從“不言處”品賞出詩意,體悟詩歌所傳達的那種高尚節操和人文精神,如欣賞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如果僅停留在詩意的理解上,就不能體會王維“詩中有畫”的意境美和王維詩歌的“禪意”,因此,我要求學生吟詠時,借助聯想與想象,腦海中幻化出一幅畫面:古木森林,空山岑寂,空谷傳音,一抹余暉射入幽深的空谷,斑斑駁駁的樹影映在樹下的青苔上,清晰可見。透過這一空寂清冷的畫面,清幽淡雅的意境,體味詩人王維以佛家空旨觀照山林,超然脫俗的情懷。又如欣賞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我引導學生這樣聯想想象:一“聚”字我們眼前呈現出潼關內華山飛奔之勢、群山攢立之狀;一“怒”字耳邊回響潼關外黃河洶涌澎湃,滔聲千古不絕。如此險要之地,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萬千滋味涌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寸瓦尺磚皆蕩然無存,他不禁感慨萬千,“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是啊,一個朝代的興起,必定刮盡民脂民膏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一個朝代的滅亡,慘烈的戰爭帶給人民的更是千重的苦難。通過這些具體可感的畫面補充在“聚”“怒”“興”“亡”之中,并鮮明的浮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就會對“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情感產生深切的共鳴,這樣欣賞,填補了詩歌的空白,豐富了詩歌的審美視界,使學生感受到詩歌巨大的藝術魅力,體味到詩人對苦難和人民的悲憫焦慮的人文關懷。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歌語言更是藝術語言的寶塔尖頂,古人云:“著一字而境界大開。”足見詩歌語言的精粹傳神,“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欲上青天覽明月”的“覽”等,都是煉字的典范,在詩歌教學中,只有聚焦這些生動傳神、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含英咀華,才能品出“情趣”,悟出“理趣”,體味詩歌語言的精粹美。
含英咀華,首先要反復咀嚼富有表現力的字詞,體會其藝術效果,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忽”“梨花”字,渲染了邊塞氣象的變幻神奇,傳出了詩人賞雪時驚喜的心聲,贊美了北國雪景的壯美,透過這些字眼,我們仿佛感受到這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其次要嚼出詞句中蘊含的哲理,體悟詩歌的理趣美。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似”等。
含英咀華,還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體會詩歌語言的藝術魅力。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換成“看”,進行比較,體會用詞的精當;同樣寫“愁”,把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與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和杜甫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進行比較,體味語言的形象與精妙。
詩歌欣賞是最富有個性色彩、最具創造精神的情智活動,在詩歌教學中,還是讓我們的學子多一點美的熏陶,多一點美的體驗,多一點詩情畫意,只有這樣,才能品其言,察其妙,悟其神,盡享詩意的甘醇。
[1]《中學語文教學通訊》.《古詩鑒賞法》.《美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