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健
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問題研究
李子健
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的取得不僅需要教育主客體所具備的必要素質,還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那么當前隨著社會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所具備的功能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當前的新興事物來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進一步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互聯網
隨著社會信息化建設和互聯網產業的高度發展,社會眾多信息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在第一時間被人們所接收。在當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下,人們在僅用一臺手機的情況下便可不出門而盡知天下事。微博、微信、信息推送已經各種手機APP的開發都隨帶著即時消息的發送,因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而言,其載體的運用形式也應該緊跟時代的潮流,需要不斷的更新發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這一名詞最早的出現是在九十年代。其性質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進程中承載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且能夠為教育者所操控,進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一種承載形式。張耀燦教授認為“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能夠承載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或信息,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活動形式和物質實體。”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具有承載信息的傳播、傳遞的因素,其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重要的影響。
(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首先是承載著社會所需要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等一些列教育信息,因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而言其最基礎的功能便是承載。當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所承載的信息不能被教育對象所接觸或接收,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不能夠順利的進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首先必然是承載著教育信息,其次是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遞到教育對象面前并且為之所接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功能除了承載信息之外,還具備傳遞功能。
(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社會需要
當前高校大學生對于網絡時間的大量占有已經弱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載體功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大多還停留在課堂上,教育主體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之外幾乎沒有運用其他形式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隨著網絡技術的興起,微博、微信、自媒體早已耳熟能詳,高校大學生對于這幾個媒介的運用變得越發活躍。如果將這些新媒介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也可以在課堂之外進行著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要時刻迎合社會的需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
(二)運用互聯網等教育載體可以拉近教育主客體之間的心理距離
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教育者正是運用多種手段方式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在一對多的模式下進行,即使社會工作中的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也避免不了面對面的交流,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得教育客體無法真正的敞開胸懷進行溝通。那么互聯網的特點往往能夠迎合傳統教育模式上的短板。在微博、微信、網絡社區等虛擬的互聯網平臺上,人們可以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來進行溝通交流,這種隱蔽性的特點往往可以拉近教育客體與交流對象的心理距離,使得教育主體更容易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高校學生的真實心理。
(一)轉變思維,時刻更新教育主體觀念
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而教育主體也正是順利完成了從教育客體到教育主體的轉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優良與教育主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方式上,對于教育主體而言,首先就是觀念的轉變。如果教育主體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觀念中,不能發現身邊的新興事物,那么對于載體創新行為也就無從考量。所以,對于思想政治主體要及時進行培訓和科學選拔,使其擁有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意識,進而才能夠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行為。
(二)積極探索,加快互聯網載體的創新
目前高校大學生信息獲取的方式除了傳統的電視、報紙、廣播以外,大部分都是通過個人電腦的微博、微信或者手機APP等即時消息的推送模式產生。這種特定方式產生的消息往往存在著濃厚的個人觀點加之主觀臆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大學生沒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和價值分析往往容易沉迷其中,進而影響自身的價值觀念,最終產生不良行為。因此作為教育者要習慣利用這種現有的網絡平臺使之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比如,對于微信而言,教育者可以建立微信公眾平臺定時發送相關信息,傳播正能量;對于微博而言,教育者可以讓大學生及時關注具有權威信息發布的官方平臺,避免接受過多負面消息;對于騰訊QQ來講,教育者可以建立QQ群,及時觀察學生思維動態,防止極端個體的產生。對于新興的互聯網產品,教育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方法方式,充分利用便利的網絡技術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結合實際,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載體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創新在依靠傳統的課堂教學之上,更要及時將課堂“搬出”教室,通過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對于教育主體,要注重課外的實踐教學,因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大部分在“講”和“聽”的模式中進行,而在實踐教學中,學生所接觸的不僅僅的“聽”,更多的是身臨其境的實踐,這種情況下對于大學生的感官刺激更為強烈,在實踐中所接收的信息也更加深刻。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載體的具體操作方式比如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相關課程任務轉移到室外進行,例如教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第一章的教學,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省、市委黨校的方式。再者,高校可以加強社團的建設,隨著大學生班級意識的減弱,教育者可以將具有共同愛好的大學生社團作為載體進行相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遞。
注釋:
①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王升臻.關于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的述評[J].理論與改革.2008(05)
[2]周艷華.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構建與內容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6)
[3]丁蓓蕾.論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開發[J].河南社會科學.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