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穗
西藏林芝市八一中學
初中數學教學中“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楊萬穗
西藏林芝市八一中學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數學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推廣素質教育和提升初中數學課堂學習效率的必由之路。“支架式”教學模式高度重視學生對知識的主動獲取以及其自身個性的發展和智力的提升,對于學生完善人格的發展和養成有著重要意義。本文旨在對初中數學教學中“支架式”教學模式進行論證和闡述,希望能夠為廣大一線初中數學教師提供借鑒和參考。
初中數學;“支架式”教學模式;應用
初中數學課程的教學重心在于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引導學生體驗運用數學模型來應用和解釋實際問題的過程,從而使學生對數學有著進一步理解,最終奠定學生日后情感、思維以及價值觀等多方面發展的基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支架式”教學模式有著廣泛的應用和較好的效果,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談談自己對這一模式的認識和看法。
從一定角度上來說,“支架式”教學模式將現代教育中“學生地位中心化”的理念變為了現實,對于教師指導作用的發揮和學生潛能的挖掘都有著極好的效果,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幫助極大。從教學時長上來分,這一模式又可以細分為“大支架”與“小支架”。在進行系統單元的學習時,教師可進行大系統支架的設置,其中可再適當設置若干小支架,其彼此間互相聯系、互相搭建。一般情況下,“支架式”教學模式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①“腳手架”的搭建:教師確定近期的學習中心,依照“臨近發展區”的原則進行概念框架的建立;②情境的進入:教師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問題情境之中,使他們與概念框架中的某個節點實現接觸;③獨立探索:教師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探索,包括確定屬性與概念,并按照重要程度對其進行排序等;④合作學習: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和協商,所得結果有可能會對本已確定的屬性和概念進行增減,或調整已有的屬性與概念的重要性排序,更重要的在于使原本雜亂、矛盾的局面逐步一致化、清晰化,最終完成所學知識的知識體系建構;⑤效果評價: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小組對每一個成員的評價,內容涵蓋了自主學習能力、對小組所作的貢獻以及是否完成知識體系建構等等。
1.“腳手架”的搭建
在搭建“腳手架”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注意在教學任務的背景中尋找到支撐點,另一方面又不能脫離與學生日常生活和知識水平。例如,在學習正數、負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考日常溫度的變化來理解,而學習對數、指數時則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物價的波動等。在學習“映射”這一概念時,教師可以舉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例子,如“看電影時電影票與座位之間的對應關系”、“馬路上車牌號與汽車之間的對應關系”等等,在潛移默化間完成“腳手架”的搭建工作,此后教師只需要稍微進行點撥,學生就能夠借助生活常識和具體的語言描述完成對抽象定義的牢固掌握。憑借“腳手架”理論的有力支撐,學生能夠相對輕松地穿越“發展區”,同時因為建構過程是在學生十分熟悉的生活背景下,因此記憶的持久性也要更好。
2.“問題情境”的構建
實際上,“問題情境”就相當于是學生身邊實際生活的“背景支架”,這在轉眼間就將原本抽象、孔洞的知識轉化為了學生十分熟悉,也更加生動的材料,使教學效果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例如,在學習均值不等式這一模塊時,教師可以構筑以下兩個“問題情境”:①甲乙兩個商場均進行打折促銷活動,甲商場先是打x折進行銷售,第二次再在前一次的基礎上打y折;而乙商場則兩次打折的幅度均為(x+y)/2折。問:甲乙兩個商場哪個更為優惠?②現在有一臺天平,其雙臂的長短略微不同,除此之外均足夠精確。現在使用其進行物體重量的稱量,只要分別將其放在左托盤和右托盤上進行稱量,并將所得結果之和除以二就能得到真實重量。問:這種稱量方法準確嗎?如果不準確,怎樣才能夠做到準確呢?
實際上,這兩個“問題情境”都是“背景支架”,前者是日常經濟生活領域的常見問題,而后者則是物理問題,由于其貼近實際生活,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也就步入了教師所創設出的情境之中。在這樣的背景下,若教師能夠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往往都會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改革實現的重中之重在于教學模式的變革,當前階段,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廣大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造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知識具體應用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支架式”教學模式的使用,一線初中數學教師也只有對此進行不懈的探索和嘗試,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地進行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為學生未來的進一步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1]張亞亮.試析初中數學教學中“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J].時代教育,2014,(22)∶186-186.
[2]夏遠珍,陳朝剛.初中數學教學中"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21)∶237.
[3]符寧娟.試論“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14)∶12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