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佛連
江西省尋烏縣實驗小學
學貴有疑,疑貴有法
——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發問的方法與策略
謝佛連
江西省尋烏縣實驗小學
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所以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筆者常常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從而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在本文中筆者結合教學的實例分析了指導學生發問的方法與策略,這主要包括:在題眼處發問、在矛盾處發問、在疑難處發問、在結尾處發問等。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發問方法與策略
宋代學者陸九淵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所以說,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教給學生學會提問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經驗來談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發問的方法與策略。
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而我們常常又說眼睛是人的心靈的窗戶,由此可見文章的題眼是一篇文章的關鍵,它包含著文章的重要信息,只要我們抓住文章的關鍵題眼就能發現文章中的重要問題。下面,我們舉個例子來分析一下。
比如,在講授五年級《橋》一文時,筆者就先指導學生找到文章的題眼,在快速瀏覽的基礎上學生們很容易就找到了題眼即題目。然后筆者又引導學生思考“橋”在文章中的含義。這樣以來,學生就能理解題眼的找法和關鍵意義了。那么在以后的閱讀學習中學生也會慢慢養成找題眼的習慣了。
在《橋》這篇課文中,橋有兩個含義,一個是真實意義上的橋,它供人們同行,另一個意義上的橋就是老黨員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的那座不朽的橋梁,它密切的聯系著黨和群眾,是二者之間的心的橋梁。所以,教學中讓學生抓住本文的題眼——“橋”,那么學生們也就容易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了,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和升華。
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不難發現有一些文章不僅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存在著一些看似矛盾的問題或現象,其實這并不是真正的矛盾,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一些文章正是在矛盾中進行和發展的,所以在閱讀的教學中,我們的教師楊善于抓住這樣的矛盾點,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與發問,從而拓展學生們的思維,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下面我們舉一個實例來分析一下。
在《我的母親》一文中有這樣一個段文字: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時候,活動起來。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里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卻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這一文中,作者說想到故鄉,有些凄涼,但是又有些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這看似矛盾,但別有深意。所以在教學時我們就可以從這一矛盾處下手,讓學生們談談自己的看法。當這樣的問題一提出學生們必定陷入深刻的思考中,在仔細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學生們就會領略到作者對母親和祖國母親的那種眷戀之情。所以,在教學時我們應慢慢啟發引導學生,讓他們跟著教師的思路慢慢養成質疑發問的能力,這樣他們的閱讀能力就會提高了。
學生每面對一篇閱讀材料,總會遇到一些難點或疑點,當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我們不能回避而是要尋找方法去解決和探索。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緊扣這些疑難點質疑,這樣以來就能引導學生改變思維的方向,進入探索和思考的的情境,從而達到以淺化難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燈光》一文時,我們發現文章反復出現過這樣一句話:多好啊!這句話在文章出現過三次,分別是:
第一次是作者在天安門廣場,聽游人說的。
第二次是郝副營長在戰斗前看一本書,由書中的插圖——一個孩子正在燈光下讀書,發出的自言自語。
第三次是在郝副營長憧憬未來時說的。
這三次“多好啊!”是文章的內涵所在,即作者希望革命勝利了,讓孩子們在明亮的燈光下學習,過上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見,這是文章最關鍵的一處,也是文章的疑難處。因此,我們可以在順勢引導學生去質疑:文章出現過幾次“多好啊”?,作者這樣寫有何意圖呢?這樣的話學生就會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又加深了對文章中心的理解,這樣他們的思維也受到了深層次的訓練。
在一些文章的結尾處,有的作者會省略結尾,這樣的文章就能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為了拓展文本的內容,讓學生養成探究的習慣,我們可以在文章的結尾處發問、設疑,從而凸顯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比如,筆者在教學一個故事的時候就是引導學生在結尾處質疑的。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個大師,一直潛心苦練,幾十年練就了一身“移山大法”。有人虔誠地請教:“大師用何神力,才得以移山?我如何才能練出如此神功呢?”大師笑道:“練此神功也很簡單,只要掌握一點: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當故事看完后,筆者借機提出提出引導性問題,如果你是這樣人,聽了大師的話會怎么做?問題一提出,學生們便會深入思考了,自己就會一步步的設想問題,設想解決的辦法。這樣的教學不僅給予了學生思維的空間,還給予的教學余地,可謂一舉兩得。
以上的這些方法都是筆者在教學中自己摸索的,要想讓學生學會質疑和發問,我們的教師必須先給與一定的示范和引導,在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慢慢領會到這樣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我們的教師要把"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把產生的新問題作為教學的結束點,把探究的觸角延展到課外,讓"問題"成為教學的工具,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是有效的。
[1]趙建軍.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的創新——如何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目標[J].新課程學習(下),2012年05期.
[2]羅榮,左迎春.閱讀教學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