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霞
黑龍江省大慶市薩爾圖區幼教中心第十一幼兒園
學前兒童音樂作品的再現特性
戴麗霞
黑龍江省大慶市薩爾圖區幼教中心第十一幼兒園
音樂作品再現性是指音樂作品中的句法與非句法形式主要用來描繪或刻畫人、物、地點、事件等客觀現實的性質。音樂對客觀現實的刻畫有其自身的特點,這種特點可能與較少接觸音樂的人的想法相左。所有,音樂作品中的再現性或再現內容是需要認真挖掘。
學前兒童;音樂作品;再現;特性
在聽再現意味很濃的維瓦爾第《四季》組曲中的《夏季》時,你可能一直期望著能聽到用語言所描繪的那種“夏季”,結果卻使你很失望。因為在這個作品中既不能讓你“看”到也不能讓你“讀”到夏天的樣子,更不能告訴你一個特別的夏季是怎么樣的。它只是提供用音樂“語言”所刻畫的夏季。所以,音樂作品中的再現性或再現內容是需要認真挖掘的,大多數再現性音樂作品的再現內容還是很含蓄的,只是匆匆聽一遍或兩遍在頭腦中不會留下太多的東西。一個短小的再現性音樂作品可能比較容易找到一個可辨認的主題,我們總是尋找各種線索如標題、題目、歌詞等使主題得到確認。如《圖畫展覽會》中的《未出殼雛雞的舞蹈》這個曲子,它的題目就可以直接成為我們理解音樂內容的主題,這個主題使我們在傾聽音樂時自覺地把音樂與未出殼小雞的形象對應起來。
因為所有的歌詞總是在描述、敘說著什么,總是內含著一個主題,所以所有的歌曲都是再現性音樂作品。符合幼兒趣味的歌曲往往有以下幾個特點:(1)歌詞本身生動、具有兒童語言的口味,幼兒容易朗誦;(2)歌詞所描述的主題突出、故事性強,幼兒容易動作表演;(3)旋律音調與詞調吻合,幼兒容易歌唱。由于歌曲的再現性比較容易理解,下面有關音樂作品再現性的討論我們著重于器樂曲。幼兒園器樂類再現性音樂作品大概可以分以下幾種:
1.句式規整、童趣盎然的再現性器樂曲
這類曲子本身具有鮮明的童趣,所再現的音樂內容的主題也比較容易辨認。音樂在刻畫人物、動物或事件時,一般用三段、多段、回旋等曲式,在句式上非常強調重復、對比這些組織手法。在幼兒園的器樂曲中這類曲子占多數,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鋼琴套曲《圖畫展覽會》中的曲子、交響童話《彼得與狼》都屬于這一類。這些經典兒童樂曲應該說是我們重要的音樂資源,每一首曲子都是值得我們去深度挖掘的。
2.句式規整的再現性成人器樂曲
這是一批這樣的作品,它們原本是為成人創作的,但兒童音樂工作者從這些作品中挖掘出兒童趣味,從而使其成為兒童音樂作品。這類作品與第一類作品在音樂性質上是一樣的,即在刻畫對象時,一般用三段、多段、回旋等曲式,在句式上非常強調重復、對比這些組織手法。區別僅在于這批作品比較成人化,乍一聽并不具有濃郁的兒童趣味,在音樂主題的辨認上也沒有第一類那么明確。像全國幼兒園音樂教育研討會2006年深圳觀摩會上呈現的作品《喜洋洋,捏泥人》、《打獵進行曲,狩獵波爾卡》、《胡桃夾子——糖果仙子圓舞曲·小魚和美人魚》、《七步進階曲·調皮的小老鼠》等是屬于這類。
3.句式不規整的再現性器樂曲
這類曲子由于其句式不規整,幼兒很難以拍子為背景按部就班地進行動作表演。但是,這類曲子往往形象非常鮮明、主題也很容易辨認,因此也很受幼兒喜歡。像《動物狂歡節》中的《大鳥籠》與《野蜂飛舞》屬于這類曲子。
音樂“語言”是抽象的,即便是音樂作品中最“具體”的充滿說明、描述的再現性音樂作品,其再現的內容也不是唾手可得的。再現內容需要我們多次傾聽、理性分析才能捕捉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音樂作品的再現特性是需要挖掘的原因。對幼兒園音樂教師來說,挖掘音樂作品的再現內容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兩個步驟:第一,曲式分析,旨在捕捉再現內容的音樂主題;第二,動作表現,旨在洤釋再現內容。下面我們以舉例的方式,闡述如何對以上三種類型的再現性作品進行再現特性挖掘。
句式規整、童趣盎然的器樂曲再現特性挖掘。這類曲子我們以《圖畫展覽會》中《未出殼雛雞的舞蹈》為例。
步驟一:畫出此曲的結構圖,確認音樂內容主題。
進行曲式分析,勢必要畫出句式結構圖,對照結構圖更加容易確認音樂內容的主題^。《未出殼雛雞的舞蹈》的結構為三段體,大寫字母表示段落,小寫字母表示樂句。
第一段a句的音響效果兩音一組、一高一低,尖銳而突兀,有小雞啄東西的感覺;b句則是由低到高音的連貫走向,有小雞扭屁股的感覺。第二段abc三句在力度與緊張度上明顯具有一句比一句強烈的遞進感,似乎是這樣一個過程:小雞先稍慢輪流地動翅膀,然后同時動兩邊翅膀,最后用力并快速同時動兩邊翅膀。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復。
步驟二:把音樂再現內容用動作詮釋出來。
其實步驟一巳經把動作的表達思路呈現出來了,步驟二旨在要求教師在流動的音樂中以拍子韻律為背景、以句子為單位,與音樂比較吻合地把動作表演出來。因為步驟一屬于理性分析階段,還沒有進入音樂感性,只有完成了步驟二,教師才是把理性分析與感性表演結合了起來。理性分析是感性表演的前提,當進入音樂課堂時理性進入隱性,呈現在幼兒面前的是教師的感性表演。
對音樂作品再現性的挖掘過程,其實是處理音樂的再現性與形式性關系的過程,而這種關系就是張力。正如吳康寧教授在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社會學》06級博士生課堂討論中所說,張力是由一對對品質相異的范疇構成,如自由與規則、民主與集中、形式與再現等,教學目標只有是成對的,才會是有張力的。張力結構中的一對范疇的地位不是50%對50%的絕對式平衡,而往往一個是我們追求的價值范疇而另一個是制約范疇或規限范疇。當然在張力結構中價值范疇優先,然而如果忽視了規限范疇,價值范疇的優先也就不存在。優先性與規限性同時實現,這就是張力的魅力。幼兒園音樂作品再現特性的挖掘是處理張力的結果,其中再現性是價值范疇,是我們追求的;而形式性是規限范疇,即所有的再現性內容的挖掘以符合形式性為基本條件,離開了形式規限的再現性,往往是離了題的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