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玲
溫室鮮食棗栽培可以大大提前鮮棗成熟上市期,填補市場空白,延長鮮棗市場供應期,滿足人們對鮮食棗的需求,經濟效益顯著。
1 品種
溫室栽培鮮食棗品種有紅珍珠、月光、六月鮮、冷白玉、靈武長棗、冬棗和京39等。
2 栽植建園
2.1 選址
選擇地勢平坦開闊四周無遮陰物(如建筑物、樹木等)的地方,切忌選擇在風口地帶建設溫室。以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沙壤或壤土地為宜。pH≤8,灌排條件良好。
2.2 苗木選擇
選擇地徑1.5厘米以上、苗高1.2米以上的酸棗嫁接苗,嫁接口愈合良好,根系完整,主根長30厘米以上,無劈裂傷,無病蟲害。
2.3 栽植時間
春秋均可栽植,以春栽為主。春栽適宜時間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栽植最佳時間為棗苗頂芽剛萌動時。秋栽時間為棗樹落葉后至冬灌前。
2.4 栽植密度
株行距0.8米×1.6米,每畝栽植520株。行向以南北向為宜。
2.5 栽植方法
采取定植溝栽植,定植溝挖好后施底肥,每畝施有機肥3 000千克和復合肥30千克。在定植溝上起壟,壟高20~30厘米,寬80厘米。在壟上按株距挖40厘米見方的定植穴。栽植深度為嫁接口與壟面相平,栽后隨即灌透水。待地表稍干時,順行覆蓋地膜,增溫保墑,促進成活和生長。
2.6 定干
定干高度視苗木規格和栽植密度而定,南低北高,相差10~20厘米。苗木地徑1.5~2厘米,采用0.8米×1.6米的株行距,定干高度40~60厘米。
3 栽后管理
3.1 扣膜
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扣膜。膜透光性要好,首選乙烯-醋酸乙烯酯(EVA)多功能復合膜,具有高透光、保溫、長壽、流滴、消霧、祛塵、耐老化功能,厚度0.12毫米。升溫前30天,對全室地面覆蓋黑色地膜,增溫保濕。
3.2 土肥水管理
3.2.1 土壤管理 除定植后1~2年可間作蔬菜外,進入結果期土壤覆蓋黑色地膜,盡可能保持土壤水分。果實采收后及時撤去地膜,進行耕翻晾曬,結合施基肥深翻擴穴。
3.2.2 施肥 每年棗果采收后至冬灌前秋施基肥,愈早愈好。施肥量為腐熟農家肥(羊糞等)3噸/畝,復合肥0.25千克/株。
追肥種類為尿素、磷酸二銨、復合肥。定植當年待棗頭長15厘米左右時,在地膜上距樹干25厘米處用ф2厘米的鋼管或施肥器均勻打4個深25厘米的孔,將肥料施入,株施尿素25克;6月中下旬對生長較弱的苗木追施復合肥30克/株。
從第2年起,年追肥2~3次。萌芽前追施磷酸二胺0.25千克/株,開花前追施尿素0.15千克/株,果實膨大期追施復合肥0.25千克/株,方法同上。
葉幕形成后,每15天葉面噴肥1次。花前以0.3%尿素為主,花期加噴0.3%硼砂,幼果期以后以0.3%磷酸二氫鉀為主,輔以鈣肥、鐵肥和其他微肥。葉面噴肥可結合噴藥進行。
3.2.3 灌水 灌水要掌握前足后控,少量多次的原則。栽植后20天灌1次水,7月份以后控制灌水,定植當年灌水4~6次。定植第2年即開始掛果,結果期全年灌水6~8次??煞謩e于升溫后至萌芽前、開花前、幼果期、果實膨大期、上色期、果實采收后進行灌水。其他時間視土壤墑情可適當灌水。
采用膜下滴灌方式的,根據土壤水分含量監測數據,保持地面20厘米處土壤水分含量在20%以上。
花期為增加空氣濕度采取膜上漫灌方式。灌水時應關注天氣變化,花期遇陰雨天須停止灌水。
3.3 整形修剪
3.3.1 整形 樹形選用自由紡錘形和開心形。干高40厘米左右,骨干枝4~6個,樹高由南向北依次控制在1.2~1.6米,2~3年完成整形。
3.3.2 修剪 (1)抹芽。新生棗頭長至5厘米時開始抹芽。定干高度在60厘米以上的棗樹,主干40厘米以下的棗頭全部抹去,保留棗吊,40厘米以上的棗頭保留;定干高度在40厘米以下的棗樹,留一個直立健壯棗頭做主干延長頭,其余棗頭全部抹去,保留棗吊;抹除重疊、輪生、并生的棗頭。抹除不能利用的新生棗頭和摘心后萌發的二次、三次棗頭、棗吊。
(2)疏枝。疏除未能及時抹除和密生遮光的棗頭枝。疏除中心干上位于骨干枝之間的無效二次枝和過密的棗頭枝。
(3)綁棗頭。中心干棗頭抽生30~40厘米時,設立支柱將棗頭固定其上,借助外力扶正主干延長頭。
(4)摘心。當新生棗頭長50~60厘米時進行摘心,二次枝留4~5個棗股摘心。于7月20日前對抽生30厘米以上的新棗頭全部摘心。
(5)拿枝、拉枝。新抽生的棗頭半木質化時,除主干延長頭外,其余棗頭全部拿枝。開張角度70°~80°。拿枝每隔3天1次,連續進行2~3次。拿枝不到位的、角度不開張的骨干枝于7、8月份拉枝至70°~80°。
(6)主干延長頭修剪。短截中央領導干及剪口下第1個二次枝,使其繼續延伸。主干延長頭上每15~20厘米短截一個二次枝,培養新的骨干枝(根據芽向,留1~3節),骨干枝均勻分布。
(7)骨干枝修剪。樹高達到樹形要求的,頂部不動剪,只在中央干上培養新的骨干枝;骨干枝長度達到樹形生長要求的,緩放不動。長度未達到樹形生長要求的,截去頂端二次枝、留外向芽,繼續延長生長。
對于樹高和骨干枝長度達到樹形生長要求的,主干延長頭和骨干枝延長頭上當年萌發的新生棗頭,長5厘米時摘心。
(8)成形樹的修剪。3年完成整形后,樹高1.4~1.6米,骨干枝6~8個,長度0.75~1米時,春剪以疏枝為主,夏剪采用抹芽或極重摘心培養木質化棗吊促進結果。對骨干枝基角≤45°者,重短截重新培養。
3.4 花果管理
3.4.1 提高坐果率措施 (1)抹芽、摘心。及時抹除多余的新生棗頭。開花前對棗頭、二次枝、木質化棗吊進行摘心,棗頭一次枝、二次枝摘心方法同上年,木質化棗吊長25~30厘米時摘心。
(2)花期噴施激素和微量元素。棗吊上有5~8朵花開放時,樹體噴施20~25毫克/升的赤霉素加15毫克/升硼酸混合液。噴施時間上午10時以前或下午5時以后。結合葉面追肥效果更佳。
(3)花期放蜂。開花前2~3天,每溫室放1~2箱蜜蜂輔助授粉。
3.4.2 疏果 當果實長到花生米大小時及時疏果,疏除弱小、病蟲、畸形、過多幼果,每棗吊留果2~4個,木質化棗吊留果8~15個。
3.5 病蟲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的原則,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措施,做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藥效試驗,提高防治效果。
3.5.1 農業防治措施 (1)休眠期清園。春剪后,清除溫室內所有枯枝落葉,集中室外燒毀。
(2)棗果采收后耕翻。棗果采收后盡快撤去地膜,清除田間雜草、枯枝落葉、病蟲果實,集中室外燒毀。對園內土壤進行耕翻晾曬。
3.5.2 主要病蟲害防治 室內溫度上升到20 ℃時,噴施3~5波美度石硫合劑,預防多種病蟲害。
(1)棗葉壁虱和紅蜘蛛。萌芽前樹干涂粘蟲膠或噴施5 波美度石硫合劑,可控制該蟲的發生,幼果期噴施阿維菌素4 000倍液,果實膨大期噴施噠螨酮3 000倍液,棗果采收后噴施炔螨特2 000~3 000倍液或三唑錫1 000~1 500倍液。
(2)桃小食心蟲。在桃小成蟲期,溫室內每隔30~40米布置一個桃小食心蟲性誘劑誘捕器,測報兼誘殺成蟲。根據測報,在6月初噴施高效氯氰菊酯2 000倍液,間隔7~10天,連噴2~3次。
(3)棗縮果病。5月初開始預防,噴施保護性殺菌劑,如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農抗120、代森錳鋅等。發病后采用治療性殺菌劑,噴施鏈霉素3 000倍液和氟硅唑8 000倍液或苯甲醚甲環唑1 500倍液的混合液,或噴撲海因500倍液加0.6%硝酸鈣,間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
(4)棗樹黃葉病。在新梢迅速生長期噴施海澤拉300倍液和氨基酸液肥800倍液的混合液,每隔15天1次,連續2~3次。
(5)裂果病與日灼病
①合理灌水。全園覆蓋黑色地膜,配備滴灌設施,每隔10~15天灌水1次,保持地表20厘米處的土壤水分含量在20%以上。果實成熟前停止灌水。
②噴施鈣肥。從棗果白熟期開始,每隔15天噴1次300毫克/升濃度的氯化鈣或氨基酸鈣800~1 000倍液,連續3~4次。
③鋪設遮陽網。果實膨大期開始,鋪設50%黑色遮陽網,減弱光照強度。每天11:00—16:00拉蓋遮陽網,陰天不蓋遮陽網。
4 溫濕度調控
主要靠開關通風口、調節通風口大小、上下通風口協調,室內澆水、噴霧、覆蓋地膜,膜面揭蓋草苫等措施加以調節。
4.1 溫度管理
每天日出前后揭苫進光增溫,日落前放苫保溫,盡可能延長日照時間。升溫后,嚴格按照棗樹不同生育時期的要求控制溫度。萌芽前晝溫15~18 ℃,夜溫3~8 ℃;萌芽后晝溫17~22 ℃,夜溫9~13 ℃;抽枝展葉期晝溫18~25 ℃,夜溫10~15 ℃;初花期晝溫20~28 ℃,夜溫15~20 ℃;盛花期晝溫25~35 ℃,夜溫15~20 ℃;果實發育期晝溫25~35 ℃,夜溫15~20 ℃。當室外溫度接近或高出室內棗樹生育期所需溫度時,可逐漸揭開薄膜,適應外界環境。
4.2 濕度管理
萌芽前相對濕度70%~80%;萌芽至抽枝展葉期相對濕度50%~60%;花期相對濕度70%~85%;果實發育期相對濕度30%~40%;果實成熟期遇連陰雨,可在著色始期臨時覆防雨薄膜,但四周必須打開,保持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