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現華
近年來隨著觀光采摘園的快速發展,草莓栽培面積不斷擴大,草莓病害的發生呈上升趨勢,影響了草莓種植業的健康發展。現將草莓生產中常見的病害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進行總結,以供生產參考和同行交流。
1 灰霉病
1.1 發病癥狀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生產中常見的一種病害。其發病快,危害重,常導致爛果造成減產。葉片染病時,在葉緣出現“V”形病斑,背面有白色絨毛。花器染病時,先由花萼逐步延伸到子房及幼果,最終導致整個花器濕軟腐爛,出現灰褐色霉狀物。果實染病時,一般先從果實基部或者靠近地面一側開始發病,染病初期果實出現褐色水漬狀壞死斑,隨后病斑擴大導致全果變軟腐爛,濕度大時病果表面產生濃密的灰色霉狀物。
1.2 發病規律
草莓灰霉病為葡萄孢屬的灰霉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絲、菌核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越夏。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借風雨或田間操作傳播蔓延,多在草莓開花坐果期至采收期發病。濕度大、草莓植株生長旺盛、葉片稠密時容易發病。設施栽培比露地栽培發病嚴重。
1.3 防治技術
生產栽培中選用抗病力強的卡姆羅莎等硬果型品種,避免選用章姬等軟果型品種。草莓宜與豆類和十字花科作物輪作,避免與黃瓜、番茄等有共同病蟲害的作物輪作。合理密植、及時清除病老枯葉,控施氮肥、避免植株徒長,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可以預防和減輕灰霉病危害。在發病初期可噴施50%速克靈1 500倍液、50%灰霉靈500倍液或10%多氧霉素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等殺菌劑,7~10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3次,注意不同藥劑交替使用。大棚保護地栽培可以在傍晚用10%腐霉利或45%百菌清煙劑熏蒸,密閉一夜。熏棚后次日注意充分通風后再進棚操作。
2 白粉病
2.1 發病癥狀
白粉病在草莓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條件適宜時病情蔓延迅速。葉片染病初期在葉背產生白色星狀小粉斑,隨病情發展病斑逐漸擴大,病斑覆蓋白粉狀物且邊緣不明顯,嚴重時整片葉布滿粉狀物,葉緣上翹,最終萎縮焦枯?;ㄆ魅静r花蕾不能開放,已展開的花瓣呈粉紅色,花托不能發育。草莓幼果染病后發育停滯變僵,病部為淺紅色。果實膨大后期或成熟的果實發病,果實表面完全被白粉覆蓋,失去食用價值。
2.2 發病規律
草莓白粉病病原菌為羽衣草單囊殼屬,是專性寄生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或病殘體中越冬越夏,通過苗木等繁殖體中遠距離傳播。適宜發病溫度為15~20℃,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利于發?。贿m宜發病濕度為40%~80%,濕度過大會抑制白粉病發生和蔓延。在草莓實際生產中,坐果期和采收后期是該病的多發期。
2.3 防治技術
選用甜查理、達賽萊克、寶交早生等抗病品種。在栽植前后要徹底清園,把病殘體清理出草莓園燒毀或深埋。生育期內及時清除老葉、病葉和病果帶出園外集中銷毀。合理密植,多施有機肥,控施氮肥,保持植株健壯和具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大棚草莓種植要注意及時通風換氣,降低濕度。在發病初期可用25%粉銹寧2 000倍液或10%世高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殺菌劑噴霧防治,對發病中心及周圍要作為噴施重點,7~10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3次,注意不同藥劑交替使用。
3 炭疽病
3.1 發病癥狀
草莓炭疽病主要發生在育苗期至定植初期,結果期發生較少。葉片染病時病斑呈灰黑或黑色,一般直徑在0.5~2厘米,大小不一,壞死斑點不擴展。葉柄和匍匐莖發病初期稍凹陷,病斑紡錘形,中央棕褐色,邊緣紫紅色。蔓延后葉柄和匍匐莖干枯,嚴重影響子苗繁殖。根頸部染病初期表現為新葉在晴天午后萎蔫,傍晚恢復,數日后整株萎蔫枯死。果實染病時病斑呈淺褐色至暗褐色,軟腐凹陷,最終干縮變僵。
3.2 發病規律
草莓炭疽病的病原菌是炭疽菌屬的草莓炭疽菌,以分生孢子在患病組織或病殘體內越冬?,F蕾期在近地面幼嫩部位開始侵染發病,在田間分生孢子借助雨水和勞動工具以及病殘體傳播。在盛夏氣溫30℃左右、相對濕度90%以上時病害容易爆發流行,會給草莓育苗造成較大損失。
3.3 防治技術
選用石莓7號、甜查理等抗病品種。避免重茬地育苗,注意土壤消毒。合理密植,多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培育壯苗,增加幼苗的抗病力。清理病株,及時摘除病老枯葉,減少傳染源。對易感病品種采取遮陽和避雨育苗。要做好滅菌預防工作,從苗期開始用80%代森錳鋅粉劑700倍液或50%咪酰胺錳鹽750倍液等,5~7天噴施1次,連噴3次,注意不同藥劑交替使用,地上部分不漏噴。在定植前用殺菌藥液整株浸沾也能起到很好的預防效果。
4 紅中柱根腐病
4.1 發病癥狀
紅中柱根腐病是草莓根腐病的一種,是最常見的草莓根腐病,分為急性萎蔫型和慢性萎縮型2種。急性萎蔫型多在春夏發病,草莓植株突然發病萎蔫,不久即青枯。慢性萎縮型多在秋季定植后至初冬發病,植株矮化萎縮,老葉葉緣漸呈紅褐色,全株慢慢萎蔫枯死。將病株根莖橫切,可見切面中部呈紅褐色;將病株根莖及根部縱切,可見切面中部紅褐色病變組織自根莖向下延伸。嚴重時病變組織擴大,根部壞死,全株枯干。
4.2 發病規律
草莓紅中柱根腐病的病原是疫霉屬的草莓疫霉菌,病菌以卵孢子存活于土壤中,經土壤和病株傳播。病斑部位產生的孢子囊可借助水力蔓延擴散。卵孢子在深秋至初冬產生游動孢子侵入根尖端表皮形成病斑,產生的菌絲沿中柱生長。在高濕條件下,地溫6~10℃時發病嚴重。重茬種植和苗勢衰弱條件下容易發病。
4.3 防治技術
選擇無病地塊育苗,實行4年以上的土壤輪作。生產栽培中選擇甜查理、達賽萊克特等抗病品種。在施足有機肥的基礎上重視磷鉀肥的施用,提高植株抗病力。采取起壟栽培和地膜覆蓋的栽培模式,雨后及時排除積水。在定植前用2.5%適樂時懸浮劑600倍液浸根處理。定植后發現病株要及時清除,并用50%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 200倍液、70%代森錳鋅500倍液等殺菌劑全株噴霧,7~10天噴施1次,連噴3次,注意不同藥劑交替使用,要使藥劑順葉柄下流至根莖部位。用98%惡霉靈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灌根也可對該病起到一定防治效果。
5 高溫日灼
5.1 發病癥狀
高溫日灼是草莓的常見生理病害。嫩葉受害時自葉緣向內干枯呈褐色,生長后多數向上翻卷。成齡葉片受害葉緣呈燙傷狀失綠,后呈茶褐色焦枯,枯死斑光滑干凈無菌絲,受害嚴重時大半個葉子枯死。果實受害時陽面變白、變軟似燙傷狀,后干癟下陷。
5.2 發病規律
草莓的高溫日灼病是由于日光強烈照射造成的葉片和果實局部高溫失水導致的不可逆損害。夏日晴熱的午后容易發生日灼。新植秧苗或者根系發育不良的秧苗,多日陰雨后暴晴容易發生日灼。土壤干旱或者施肥過量導致根系吸水困難,或者保護地栽培棚內溫度過高,以及對高溫干旱敏感的品種都容易發生日灼。
5.3 防治技術
選擇對高溫干旱不敏感的品種,栽植健壯的秧苗。在高溫干旱季節到來之前,在根際適當培土保護根系,或者采取遮陰防曬措施。及時補充土壤水分,特別是施肥后要澆足水。保護地栽培要及時通風,避免棚內長時間處于高溫狀態。在晴天的中午向草莓植株噴水可以有效減輕高溫日灼。
6 低溫冷害
6.1 發病癥狀
低溫冷害一般是在氣溫驟降時發生。葉片受害時會造成部分干枯?;ㄈ锸芎笏劳鲎優楹诤稚?,柱頭受害時向上隆起干縮。幼果受害后停止發育并僵死,已經膨大的果實受害后果皮變褐色、果肉變硬。
6.2 發病規律
露地草莓的越冬葉片在-8℃的低溫中可大量凍死,花期-2℃的低溫就可以造成雌蕊和柱頭受害。在初冬多日晴好天氣驟然降溫,會使葉片出現凍害。早春回暖過快,在植株現蕾開花后出現倒春寒,由于溫差過大可使花器或者葉片受凍。保護地栽培棚內一天中空氣溫差過大,或者澆水溫度過低抑制根系活動,也容易出現葉片萎蔫等低溫冷害癥狀。
6.3 防治技術
晚秋控制草莓植株生長,適時澆封凍水,冬季根據當地氣候情況覆蓋防寒物。早春不要過早撤除防寒物,氣溫回升后及時澆水提高草莓抗寒能力。初花期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寒流到來之前覆蓋地膜或者熏煙防止晚霜危害。保護地栽培要設置人工補光和加溫設施,遇到持續陰雪或霧霾天氣要及時進行補光增溫。
(作者聯系電話:0319-679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