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淼
我們的課程名稱是《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僅僅從字面上理解,我們就可以知道品德教育離不開生活和社會。兒童的生活和兒童所生活的社會,是品德學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
那么,如何有效地開發、整合、研究并運用品德課程資源呢?
一、開發資源,做加法——合成智慧
課標指出,我們的課程必須和生活教育、歷史與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生命和安全教育等有機融合。因此,我們需要多方開發各種課程資源:有形的、無形的,靜態的、動態的,物質的、精神的,傳統的、現代的,植物的、動物的,校內的、校外的,家庭的、社區的,民族的、世界的……把這些資源集合起來,集成一個“資源庫”,合成一個“智囊團”。
隨手翻開任何一冊教材,隨便走進任何一節課堂,我們都可以看見資源開發中的“加法”現象: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校園》,校園里的景點建筑、專用教室、各種設施,花圃中澆花的校工、食堂里洗菜的阿姨,甚至銀杏樹、假山石、葡萄藤等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平安回家》,紅綠燈、斑馬線、交通標語、交警叔叔、見到或聽到的交通事故,也都是我們課堂上的“常客”……只要我們平時做個有心人,觀察、關注、搜集,然后匯總、組合、打包,我們的品德課程資源就在“加法”中豐厚起來。
二、整合資源,做減法——刪繁就簡
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中,做“加法”會讓我們擁有豐富的資料儲備,但是在使用資源的時候,一味做“加法”卻存在著明顯的弊端。課程資源的性質是資料性,本質是輔助性,也就是說它的出現不是為了唱主角,而是輔助理解所學內容,讓解讀更加便捷容易。如果一味做“加法”,那就會出現看似繁花似錦實則華而不實的情景。所以我認為,適度整合,學做“減法”,方能去偽存真,提高實效。
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過去的故事》,相關課程資源非常豐富:抗日小英雄張六子、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一位位英雄人物赫赫有名;《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 一部部精彩影片人人皆知……統統具體展現?不可能。此時,教師必須像一個高明的花匠,分清主次,理清頭緒,剪去枝枝蔓蔓,修掉藤藤葉葉,將“過去的故事”按照時間分成幾個重要階段,每個階段選取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圍繞“新中國的誕生來之不易”這個主題,引導兒童主動參與,相互交流,獲得體驗和感受,獲得知識和經驗,也獲得能力的發展。
三、運用資源,做乘法——事半功倍
陶行知先生曾說:“凡做一事,要用最簡單、最省力、最省錢、最省時的法子,去收取最大的效果。”品德教學自然也是如此。每個品德老師手中都有相當多的課程資源,面對如此繁蕪叢雜的資源,我們該何去何從呢?四則混合運算中,乘法的定義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乘法之所以簡便,就是因為它能夠從繁蕪叢雜中尋找規律,抓住要點,事半功倍。品德學科運用資源時,我想:看對書,用對人,上對網,搞對活動,至關重要。
“看對書”,即通讀教材,理清捋順十二冊教材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把握它由淺入深、從微觀到宏觀、從自我到家庭、從家庭到國家、從國家到世界的脈絡。“用對人”,即關注本班師生、家長、校工、社區人員、與兒童相關的從事各種職業的人們,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生活、合適的領域、合適的特長,往往能夠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上對網”,則是揚網絡之長,避網絡之短,平時注意搜索,練就一雙慧眼,積累一些優秀的品德網站,這樣才能去粗取精、厚積薄發。“搞對活動”,即要選擇適宜的活動形式,注意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在開放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從而解決問題,學會合作。
四、研究資源,做除法——取本舍末
在分數除法中,單位“1”很重要。正確找準單位“1”,是解答分數應用題的關鍵。在品德學習中,單位“1”是什么呢?我認為,品德學習的“單位1”就是孩子!孩子認識的起點在哪里?情境創設的原點在哪里?品德教學必須以深入地了解兒童為基礎。
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春節和圣誕》中關于春節的內容曾經在四年級下冊《我們的民風民俗》中出現過,孩子對于“年的傳說”“春節來歷”“新年習俗”都有過一定的了解。那么六年級的課堂上,我們應該研究使用哪些課程資源呢?根據高年級孩子的實際,我認為要突出對林林總總的春節習俗背后所蘊含的深厚文化背景的解讀,要關注全球華人對傳統春節的濃厚情結,要關注世界各國千姿百態的迎新特色,從而對本民族文化產生認同感,并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保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
小學品德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運用、研究中,“加法”讓我們積極開發,充分匯聚,積淀豐厚,合成智慧;“減法”讓我們關注目標,刪繁就簡,適度整合,去偽存真;“乘法”讓我們抓住要點,合理運用,厚積薄發,事半功倍;“除法”讓我們遵循邏輯,回歸根源,取本舍末,返璞歸真。一起來吧,玩轉品德課程資源中的“四則混合運算”,讓我們的品德課越上越精彩!
參考文獻:
楊文娟.整合課程資源 提高課堂有效性:《小學品德課程資源整合有效性研究》課題中期報告[J].江蘇教育研究,2009(3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