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輝
摘 要:探究學習是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推進,探究學習已成為現代教育最核心的理念。所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更新教育觀念,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努力拓展出數學教學一片廣闊深遠的學習新天地。
關鍵詞:探究學習;氛圍;內容;方法
一、營造探究學習的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天生有探究世界的欲望和本能,而興趣又是最活躍、最現實的心理成分。所以,建立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便是為學生營造探究式學習的快樂天地,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為此,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愛好,努力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在教學“圓”時,我用制作的動漫課件,創設了有聲有色的具體情境,通過PPT演示文稿,遨游在太空中的地球、電信大樓的巨型時鐘、亞運會上的環形跑道等具象物體,對所學的新知識有了生動直觀的感知,切實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感覺到幾何圖形無時不在、無處不現,因而把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系起來,產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欲。然后,我又讓學生觀看了兩個視頻:籃球運動員中線跳球,驢子推磨。啟發學生大膽猜想,說說這樣做的依據。懸念的設置,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引領他們主動探索問題的欲望,增強探究學習的興趣,課堂氣氛生機盎然。老師適時予以點撥,從而獲得新知。
二、精選探究學習的內容
探究學習課程內容要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要求我們不僅要認真研討教本,精確使用教材,根據數學學科的特色和教學實踐來予以取舍選擇,要努力開發教材資源,設計符合學生實際、適應學生發展的探究教學內容。一方面應組織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搞小制作、小發明,積極開展思維訓練,但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為學生的成才提供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土壤”及良好的生成環境,從而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對自身價值的追求。
如,教學“一元錢”一課后,我拓展了數學學習內容,在準備活動階段,提出了活動任務,獨立賺取一元錢,時間安排在周六或周日。要求寫出活動情況和心得體會,便于交流。上課時,我讓學生自由分組,根據自己的賺錢途徑給小組命名。在教學時,我直奔主題:“通過大家課外實踐活動,在打工賺錢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話要講述出來,誰用最簡單的一個詞來概括,然后講出來?”
一男生:我們寫下的是“難”,一是找工作難,二是過父母那關難,三是打工難。我先說第一“難”吧……
一女生:我感受最深的是“面子”。我們去街上撿丟棄的礦泉水瓶,一些路人用異樣的眼光看我。還說,小小孩子不學好,怎么去撿破爛……
真實的也往往是最生動的,學生有了真實的體驗,就不會沒有話說。大家經歷不同,但激蕩在一起,就是他們的共同感受。
由此,我導之以行,因勢利導:“經過了這次活動,你覺得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僅僅是那一元錢嗎?”
親歷掙一元錢后,學生感悟頗深:
生1:我理解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
生2:掙錢不易,以后要學會勤儉。
生3:我覺得職業不分貴賤,只要能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就好。
……
一堂數學課,竟讓學生學到了課堂上沒有涉及的東西,關鍵看我們的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如何取舍。
三、教會探究學習的方法
弗賴登塔爾強調:“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是教師引領,學生主動探索,而并非放任自流,而要讓學生有“路牌”可走,有“航標”可行。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探究學習活動一路綠道前行,才能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以發揮得淋漓盡致。
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一課時,我用多媒體課件揭示課題之后,出示了可以啟發學生提出兩大探索性問題:一是怎樣求出三角形的面積?二是三角形可以轉化成其他已經學過的圖形嗎?在學生推導面積公式來源時,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第一是猜想,借助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大膽猜想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第二是轉化,放手讓學生動手實驗,將學具三角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第三是推導,讓學生發現轉化后的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之間的關系,根據內在聯系推導出公式,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操作體驗活動中去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發展過程,主動地發現知識,體會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培養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接著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又設計、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自己轉化的圖形與原圖形有什么關系,二是怎樣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后由學生概括得出結論。由于學生親自動手參與了探究,經歷了前人發現知識的思維過程,因此不但獲得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學習,同時其探究的意識和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參考文獻:
謝建蘭.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動”起來[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2(0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