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世蘭
摘 要: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識字也是學生自身語文綜合技能的一個直接體現,學生的識字量決定著閱讀量,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生活。識字教學的效率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日后的發展,教學中就需要教師不斷地豐富教學策略,改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詞匯識記,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進而為學生的語文知識積累與語文技能提升打好堅實的后盾。
關鍵詞:語文;識字;教學;策略
一、善于運用故事引導,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都會有這樣的學習體驗:如果教師天天讓學生死記硬背,抄寫課文,學生學習起來會毫無興趣;如果教師通過一些故事、笑話等形式來讓學生進行識字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能夠很好地調動起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識字教學提倡在情境中識字,在生活中識字,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在課上,老師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識字寫字,以便能夠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進而加深學生的學習綜合感知,讓他們體會到多姿多彩的語文識字過程。例如,在教學形近字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用這些生字詞來編故事,例如“土”對“丑”說:別以為披肩發就好看,其實骨子里還是老土;“巾”對“幣”說:兒啊,你戴上博士帽,就身價百倍了……通過趣味化的故事來引導學生進行詞匯的認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創新教學形式,豐富學生學習體驗
漢字屬于象形文字,大部分字都有其特定的形音、形意功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創新教學形式,以便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他們感受到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激發他們內心深處對于漢字文化的認同與尊重,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對于漢字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采用“說文解字”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漢字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去查找瑪瑙、珠璣、玲瓏這些詞的含義,引導學生去分析為什么這些字都是“王字旁”?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其實這些字都是“斜玉旁”:之所以大家把“王”旁認作是“王字旁”,是因為現代漢字中“王”和“玉”的差別只在一點,有點就是“玉”,沒點就是“王”。而“王”旁沒有點,所以人們覺得它應該是“王字旁”。如果知道“玉”字和“王”字的本源的話,就不會有這樣的錯誤了。只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了這些內容,就能得到很好的運用,也能更好地去理解不同偏旁字詞的不同含義,也便于他們區分形近字、形音字。例如,不少學生“拔”“撥”不分,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聯系“拔蘿卜”的故事,把蘿卜拔掉了,所以這個字少了一部分;“撥號”其實是手機把信息“發”出去,只要學生理解這些內容,就能夠更好地進行識記與運用。
三、善于運用課堂游戲,活躍學生識字經歷
小學生對于游戲有著天然的興趣,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需求來創設一定的有效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玩,在玩中學習,有效地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生的識字經歷。例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在黑板上寫兩個“一”,將全班學生分為兩組來進行“加一畫”比賽,大家可以在原字的基礎上加一個筆畫或者一個偏旁來組成另外一個字,看哪個小組加的筆畫更多,剛開始的時候有的同學寫“二”,有的寫“十”,后面有同學寫“三”,有的寫“土”……大家在不斷競爭、不斷思考的過程中鍛煉了對于字詞的認識,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將詞匯進行一次有效的梳理,更好地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體驗。
四、教給學生識字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的教學理念認為,教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方法,運用方法,自己學習知識。也有人說“未來的文盲不是沒知識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小學時期正處于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認識養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在平常的識字課里,教師就要善于滲透一些識字的基本方法,如熟字加部首法(“青”變成“請清情晴”)、熟字添筆畫法(“王”變成“主玉”)、熟字換部首法(“贈”變成“增憎”)、去部首法(“功”變成“工”)、形聲字學習法(聽停庭廷)、查字典識字法等,讓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后,對一些簡單的生字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學,這對于學生的縱向學習與橫向學習都有重要的促進意義。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漢字的運用,教學中教師也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漢字的學習與運用,例如生活用品的包裝袋上、班上同學的花名冊中、各個科目的課本上都有漢字,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善于提問、善于學習,不斷地解決不認識的詞匯,不斷地消滅知識盲區,實現自身識字能力的不斷發展。
總之,識字教學中不僅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更需要注重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認識到知識過程的趣味性,引導學生感受到漢字的特色,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進行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范怡紅.提高低段學生識字效率的有效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1(0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