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儀++顧安兵
“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是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在體育教學中,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體育教師應充分關注這一問題,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區(qū)別對待,提高教學效果,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進步與發(fā)展。體育后進生在體育課堂中是弱勢群體,如何讓“后進”轉化為“前進”不容忽視。
健康的身體是學習和生活的基礎,體育與健康課的開設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身體,改善學生的健康狀況,并促進學生身體機能、身體素質(zhì)和基本活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一部分學生慢慢有了“身體差”“技術太差”“怕被人取笑”“怕受傷、怕苦、怕累”等想法,怕自己的運動能力差,被同學看不起,被老師批評。存在這些想法,使他們在這門課上遇到了比其他同學更多的困難和障礙,逐漸失去了上好體育與健康課的動力,成為大家眼中的“體育后進生”。
一、體育后進生群體的定義及表象
“體育后進生”在每所學校都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不可能避免的。有研究認為“體育后進生”是指對于體育學習感到厭倦的學生,或指在學習行為表現(xiàn)方面產(chǎn)生偏差的學生,或是在一個特定的群體中,學生的學習行為經(jīng)常違背師生所認定的行為準則,或是體育學業(yè)成績較差的學生等等。一些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受片面追求文化成績的影響,認為體育成績無關緊要,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了解,體育興趣淡薄,積極性不高。一些學生意志品質(zhì)薄弱,由于自身體能與運動技能較差,在學習過程中一旦遇到有難度的項目,容易產(chǎn)生怕苦怕累的思想,從而有躲避體育學習的念頭和行為。一些學生自我意識較強,過分關注同學對自己的評價,導致在做動作時縮手縮腳,影響自己的正常學習與練習。
二、體育課產(chǎn)生后進生的原因
1.主觀因素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學生長身體、長知識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是從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關鍵階段。有些學生由于先天性的疾病、體質(zhì)虛弱、身體過于肥胖、外傷等原因,從而形成害羞、膽怯、自卑心理。他們在集體活動中適應性較差,有時舉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難而退。他們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織在一起,并時時處于矛盾之中,對周圍的教師和同學甚至產(chǎn)生了恐懼感和對立情緒。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習慣,覺得與體育有關的任何活動,自己都是不可能完成的或是完成不了的,最終對體育課產(chǎn)生抵觸和厭煩情緒。
2.客觀因素
現(xiàn)在社會上各種類型的宣傳,使家長以子女考上名牌學校為榮。由于家長認識的錯位,直接導致部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排斥。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絕大多數(shù)家長和老師不愿讓孩子在體育課上花費太多時間。在這種社會風氣下,許多學校甚至不開或少開體育課,加之不同程度地存在場地少,師資匱乏,課程和活動內(nèi)容陳舊,有些學校師資力量配備不齊全,體育課中一部分是由其他教師兼職,這就使得部分體育課處于一種散漫狀態(tài)。為了避免傷害事故發(fā)生,學校不敢開展激烈對抗的運動項目,更少有創(chuàng)新的課程和活動,長此以往,學生也就沒有參與體育活動的激情和興趣。
三、體育課后進生的改進措施
1.加強體育后進生對學習體育重要性的認識
“人的思想意識決定著人的行為”。要轉化體育后進生,首先要從思想上轉變他們錯誤的觀點以及不必要的思想負擔,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把“我不行”變成“我能行”。通過各種形式的講解、教育,有目的地舉辦體育講座,宣傳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讓他們了解體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體育在成長發(fā)展和自我完善過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正確引導他們端正學習態(tài)度,提高他們對體育運動知識的認識程度,消除他們對體育的偏見,讓他們逐步自覺地參加體育鍛煉。
2.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區(qū)別對待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區(qū)別對待,因人而異,靈活修改教學內(nèi)容及要求。對于身體素質(zhì)尚可但缺乏勇氣的學生,在教學中可以適當降低動作的技術難度和要求,鼓勵他們多參與、多練習,達到一定水平后甚至可以安排他們展示練習成果,讓他們也能嘗試成功,體驗成功。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其實自己也并不是那么差,我還是可以的!
對于這部分特殊人群,教師還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绑w育后進生”在學習掌握動作技術時,往往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本身就有一種失落感。對于他們在鍛煉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一些不足之處,體育老師不能諷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要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隨時加以肯定,給予適當?shù)谋頁P,使他們及時了解自己鍛煉的結果和進步的情況,從而增強信心,激發(fā)獲得成功的欲望,促進他們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術。
3.改進教學手段,充分發(fā)揮評價的作用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更新觀念,更新知識,用新的科學觀點、科學理論去研究和探討體育教學及體育活動,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對體育鍛煉有成功的信心,針對不同情況的后進生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態(tài)度,促進后進生的轉化。根據(jù)學生的情況來調(diào)整課程內(nèi)容的難度、密度等。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幫助學生分析自身情況,肯定他努力后取得的進步,讓學生清楚自我潛在的能力,根據(jù)不同類型學生制定不同的標準,引導學生自測自評,讓學生相互觀察、發(fā)現(xiàn)并指出別人練習中的正確與錯誤,對照自己的練習討論評價,明確自己的不足并不斷改進,從而得到提高。
4.重視發(fā)揮好班級體育骨干的作用
體育后進生往往與體育教師的關系較為疏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主動接近他們、關心他們,還要耐心細致、循循善誘地給予指導和幫助,注重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重視發(fā)揮體育骨干的作用,讓學生之間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小組,消除他們對體育學習的恐懼心理。
5.提高教師自身素質(zhì)及業(yè)務水平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育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而體育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教學態(tài)度、語言藝術及組織能力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體育教學是師生共同的活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邊動態(tài)平衡。由于教學內(nèi)容的多樣性,教材的難易性和組織教法的多變性,以及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無不影響著體育教學,教師應及時總結,肯定和表揚富有創(chuàng)意的動作。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應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使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都能得到發(fā)揮,讓他們在各自擅長的項目中找到運動的樂趣、展示自己的才能。體育教師還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采用適宜的教法,消除后進生的心理障礙,讓他們克服自身的弱點。
體育后進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對他們的轉化教育工作也是一個反復逐步提高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作為體育教師必須關注和重視他們,從思想上轉變他們對體育的認識,改變其消極的態(tài)度,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針對不同情況因材施教,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給他們提供鍛煉和表現(xiàn)的機會,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和參與體育活動的樂趣,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轉“后進”為“前進”。
參考文獻:
季瀏.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