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生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和主要渠道,在素質教育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創新教育越來越成為教育改革的熱門話題。創新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人才。這就要求教師從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都必須有前瞻性和創新性,從理論到實踐及自身建設方面加強研究及探索,在課堂改革中大膽嘗試和體會,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一、轉變觀念,和諧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前提
傳統的教育觀念,在師生關系上以單向的管制,以居高臨下的方式出現。課堂是講堂,是教師活動的舞臺,學生稍有“越軌”便遭到訓斥。師生尊嚴的傳統主導著教師,難以使師生之間溝通思想,交流感情。比如,教師的講臺,總得高出教室地面若干,這無疑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劃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影響了師生互動。教師高高在上,強迫學生去學習,把他當做知識的容器,按雞頭灌米,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愿的,被動、機械地接受。即便是學,也是一知半解和仿效完成,不能內化為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換腦”,讓新的先進的教育理念進頭腦,切實以學生為主體,變講堂為“學堂”,把課堂這個舞臺還給學生,讓學生當主角。變要求學生學會為指導學生會學。在課堂上尊重學生人格,從心底關愛每個學生,發現和尋找學生優點,鼓勵學生糾正不足。在理解、支持、幫助上做文章。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變教師教為學生問,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師生情感交融的氛圍,使學生思想解放,沒有約束,插上自由的翅膀在知識的天空中飛翔,敢于創新,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積極探索,提高自身素質,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不僅要研究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更要研究如何指導學生學會創新方法,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指導學習,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知識產生更廣泛的遷移,多方位、多角度地萌發創新思路。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師一方面要獻出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要像海綿一樣吸收東西。從人們中生活中和科學中吸取好的東西,再把這些東西奉獻給學生。”課程改革向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再只是“教什么”,還要成為研究教學規律,探索教學新方法,保證教育順利進行的“教育專家”。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地抽出時間與精力,不放過一切學習的機會,在學習中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明確方向,從而創新性地教學。
三、創新情景,營造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環節
教學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氣氛和語言環境中進行的,這就是教學情景。良好的教學情景會觸及學生心靈,開啟學生思維,點燃創新的火花,從而達到培養創新精神的效果。
1.精心設計“導語”
好的導語直接影響著整個課堂中教師的教學情緒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春風化雨的效果。如,在教學《五彩池》一文時這樣設計導語“傳說西方有個昆侖山,山上有個瑤池,池中云霧繚繞,池水五顏六色,變幻莫測。我們快快解開藏在其中的奧妙吧!”這樣的設計不但勾畫出一個虛無縹緲而又神奇美麗的仙境,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達到入耳入腦而又心馳神往的功效。
2.精心組織教學
創設良好的課中情景,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地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使課堂變得輕松靈活、豐富多彩。
如,教學《迷人的張家界》可以通過播放錄像片,讓學生感知、體會,感受“張家界”的迷人;《晏子使楚》可以請學生分角色上臺表演,體會晏子的機智奪目,不卑不亢;教學《撈鐵牛》可以自制教具,讓學生通過實驗、演示、觀察、討論,明白利用水的浮力撈鐵牛的,增強科學的興趣,還可以合作交流“你有哪些辦法撈鐵牛?”從而啟迪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對低年級識字教學,還可采用多媒體手段直觀教學。如,教學“閃”字,巧用多媒體,先出現一個門框,然后一個小孩在門內一閃,最后由門框,小孩還原成一個“閃”,這樣生動形象的教學,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全身心投入,積極愉快地參與,加強識記,達到了既學會新知,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目的。
3.巧妙的課堂結尾
好的課堂結尾,既能使學生欣賞到自己的學習成果,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又能引發學生繼續探索,使課堂教學得以合理延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如,《烏鴉和狐貍》剩下的時間里不妨這樣設計:第二次,烏鴉又叼了一塊肉,狐貍能不能得到肉?烏鴉會不會再次上當?創造的火花再次點燃,或許每一個學生都能創編出故事情節不同的充滿童趣味的《烏鴉和狐貍》來呢!
“雪化了是什么?”是春天,是水……我們應該從中得到啟迪。作為教育工作者,讓我們切實關心每一個學生,為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