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
摘 要:音樂是作為基礎教育階段設立的一門必修課,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能力,是學生學習音樂重要的基礎。
關鍵詞:認知;聽覺;多媒體
新課標指出“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和見解,為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因此,在音樂課堂中,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聆聽音樂,培養音樂的聽覺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而培養學期早期兒童的音樂聽覺注意是培養學生音樂聽覺能力的重中之重。而音樂聽覺能力的培養宜早不宜遲,6-8歲的學齡早期兒童的智力處于高速成長的階段。
一、兒童音樂認知發展規律
兒童音樂教育是促進兒童綜合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兒童音樂教育作為基礎性教育日益得到了重視,但對于兒童音樂學習認知心理發展的階段性的探討和研究微乎其微,尤其是科技迅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給兒童音樂認知能力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1)如以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性理論為依據,重視學生心理學的研究;(2)根據兒童音樂學習認知發展階段性的特點分析,家庭的遺傳、環境和教育主觀能動性等因素,對兒童音樂學習認知發展階段具有較大的影響;(3)遵循兒童音樂學習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開辟音樂“小天地”,合理有效利用音樂、信息、資源三個方面來培養和提高兒童音樂學習認知能力。進一步激發兒童的內部動機,激發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音樂教育教學質量,加速兒童音樂學習認知能力的發展。
二、關愛學生,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
從認知的角度來說,對于自己喜愛的任課老師給自己上課一定會收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老師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關心愛護班級每個學生、具有良好的親和力、不歧視學困生、平等互助,只有這樣才能拉近學生和老師的距離。特別是低年級的早期音樂教育,有些進城兒童具有較強的個性,內向、不愛表現,音樂聽覺能力差,上課不愛發言、不敢發聲唱歌等,只有用心的老師才能發現學生的不同特點,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只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關心愛護學生、鼓勵學生、戰勝一切困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課的教學中,才能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聽覺能力。因此,每位音樂老師要發揮自己的藝術特長,在音樂課上大膽地展示自己的才藝,吸引學生的聽覺注意力。我在課堂上經常帶上我心愛的吉他為歌曲伴奏,一首吉他伴奏曲《兩只老虎》是學生最喜愛唱的歌曲,不愛唱歌或是唱歌聲音小的學生都能隨著吉他伴奏聲情并茂地演唱,大大增添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和自信的心理。
利用課余、課間、廣播等途徑,播放優秀的兒童歌曲、定期開展藝術節和班班有歌聲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充滿藝術的氛圍中成長,增添他們的聽覺能力。
三、課堂上以奧爾夫教學法來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
奧爾夫教學法是當代著名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我本著快樂教學的理念上好每一節音樂課,在教學中我采用較多的是聽力訓練、節奏訓練、律動訓練。聽力訓練我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由易到難,先從單音開始,然后雙音,使學生逐步在內心儲存音階音的高低,提高了他們的聽覺靈敏度,且對今后進一步學習如何評價音樂、感受音樂、鑒賞音樂都會起到直接影響的作用。節奏賦音樂以活力,因此培養孩子的節奏感尤為重要。根據音樂課標的要求教會學生認識和掌握不同類型的節奏型,從一年級開始就對兒童進行聲勢等訓練,特別是教唱新歌前學生通過拍手、拍腿、跺腳、捻指等方法訓練學生的節奏,提高學生的聽覺能力。課堂教學中把新歌部分較難的節奏型作為重難點,例如:一年級的歌曲《小青蛙找家》我讓學生先讀準節奏后用打擊樂器如:雙響筒、碰鈴、錢鼓、三角鐵等來敲擊,一邊聽一邊敲,培養學生的節奏感。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家庭特點,如泥水工家里的沙石、拾荒者家里的回收物品,回家自制打擊樂器如:利用餅干盒、易拉罐、小瓶子等裝入一些小石頭或豆子、米粒、沙子等,靠耳朵聽分辨不同的音色。課前的熱身律動也是低年段兒童們最喜愛的一個環節,他們聽著《喜洋洋》的音樂做各種律動的動作并且有規律地變換隊形,在興奮的氣氛中聆聽音樂、表現音樂,是他們最快樂的一項活動。
四、運用多媒體激發興趣
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兒童們更快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以形象逼真的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其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既是學習,也是娛樂,既傳授了知識技能,也陶冶了情操,更是美的享受。許多音樂作品不但具有優美的旋律、豐富的情感,而且動與靜結合的圖象,更方便學生理解,從中增長了更多的見識。
例如,教唱《滴哩滴哩》課件播放許多春天的景色,讓兒童們親切地感受、體驗、表現春天的美,歌曲旋律優美、歡快的情緒深受他們的喜愛,并且也能在很短的時間掌握好這首歌曲內容和情緒,從而熱愛生活。《小烏鴉愛媽媽》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學,故事情景播放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小烏鴉是怎么愛它年老的媽媽,小烏鴉飛來又飛去,它自己又累又餓,但它把找來的蟲子一口一口地喂給了媽媽。懂事的小烏鴉,同學們禁不住地夸獎它、贊美它、歌頌它。小烏鴉愛媽媽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兒童的心,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聽覺水平,還很好地滲透了德育,讓他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為了他們能好好上學,爸爸媽媽每天起早貪黑打工的辛苦,同時教育孩子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又如,欣賞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老虎磨牙》等題材,使用多媒體教學強烈的視覺、聽覺效果讓兒童身臨其境,不僅有美的享受,而且還增添了學習興趣,下課鈴響了還不想下課,使課堂聽覺能力的培養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器樂進課堂是提高聽覺能力的重要手段
旋律樂器在訓練兒童的音高、協調手指靈活的發展、培養學生具有和聲聽覺能力、加強讀譜速度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音樂課程標準、藝術課程標準里面,器樂教學都成為極其重要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器樂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上有著重要的作用。許多學校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將吹奏樂器引入課堂,進入課堂的樂器有豎笛、口琴、口風琴等,我校選擇葫蘆絲作為低年級兒童的器樂進入課堂,主要是因為葫蘆絲音色也特別優美,學習周期較短,技巧難度小于豎笛等樂器,學生容易學習,因此葫蘆絲不僅深受兒童們的喜愛,也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提高了他們的聽覺能力和音準能力,他們不僅會吹課本里的歌曲,課外歌曲《葫蘆絲真可愛》《美麗的金孔雀》《月光下的鳳尾竹》等歌曲都能生動地吹奏出來。學校在藝術節活動中還經常舉辦班級葫蘆絲獨奏、雙重奏等比賽,讓兒童們積極參加,兒童們通過樂曲的學習,性格更加活潑、開朗,音樂聽覺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總之,激發兒童學習音樂感知能力的策略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只有在教學中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重視音樂感知能力的培養,才能使他們輕松、愉快、有效地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凈化心靈,并且激發、影響兒童的情緒,陶冶情操,促使智力開發,我們的音樂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
參考文獻:
[1]曹理.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04.
附錄:本論文是課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業能力促進方案和研究——基于認知心理學》(論文編號CS2014005)研究成果。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