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摘 要:在小學學習階段,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帶給學生知識,更多的是幫助小學生樹立人生的遠大目標,給予小學生正確的思想品德指導。
關鍵詞:小學生;思想品德;教學探究
一、用真情實感進行課堂教學
在小學階段,思想品德老師是學生第一位精神及心理的指導老師,所以,老師可以用真情實感來打動學生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即所謂的情感教學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情感。(1)師生情感。思想品德老師應該與小學生多進行溝通交流,隨時了解學生心理及其情緒的變化情況,除了保持與學生之間是師生關系外,更應該成為朋友關系。只有老師在了解學生的前提下,與學生處理好關系,學生才會喜歡老師講的課,才會愿意敞開心扉,學習也會變得積極樂觀。老師應該善于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優點,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思想品德的課堂中,讓學生愿意學習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掌握好人生的方向盤。(2)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思想品德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孝順父母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主動去與父母談心,了解父母的生活,懂得父母對自己的愛,對父母永遠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父母的恩情。
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主要作用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個人的價值,在愛國思想為主題的前提下,進行思想教育的培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學生的道德情操主要包括熱愛自己的國家和土地,尊重年長者,愛護年少者,孝順家長,樂于助人等各方面。(2)用自身的道德情操感化學生。老師個人的道德品質直接影響到學生。所以,思想品德老師也要注意個人的行為舉止,擁有優秀的道德情操,包括職業道德、行為舉止、自身的道德品質等各個方面,只有思想品德老師自身做好榜樣,學生才會從心底佩服,愿意去跟老師學習。除此之外,老師要不斷地進行知識庫的更新,只有與時俱進的新思想才會跟上時代的腳步。
綜上所述,在小學思想品德這門學科的教學實踐中,老師應該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并且用真實的情感來打動學生,讓學生自愿地去學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逐漸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除此之外,老師要注意培養自身道德情操,給學生做好榜樣和楷模,同時去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逐步成長,走向成功的巔峰。
參考文獻:
李晶.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問題及對策分析[D].吉林大學,201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