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妍
《找駱駝》一課改編自阿拉伯民間故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情節簡單,內容淺顯,易于理解。由于是組內教研,我準備得相當充分。認真閱讀了參考書、上網查閱了資料、讓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預習,自己的教案也是改了一次又一次,最后敲定的時候覺得比較滿意。
課堂上,從導入到檢查預習,一切都在我的引導下順利進行,孩子們積極配合,踴躍答疑。當我們按照閱讀提示解決前兩個問題(即:(1)老人通過觀察,發現了什么?請用“——”畫出來。(2)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請用“~~”畫出來)時,問題出現了。我看了幾個孩子勾畫的情況,全然不符合要求。我指導了幾個孩子,他們開始明白了,然后到組內去討論,明白的孩子多了起來。課堂時間有限,我沒等他們小組合作結束,就接著講課了。集體交流時,我適時引導,這兩個問題一一解決了。在這一環節浪費了不少時間,分角色朗讀的時間不夠了,只讀了一遍,指導的也不是很到位。另外,安排的拓展題,有寫一寫和說一說,由于時間關系,寫一寫只能一語帶過,留作家庭作業了。做足了準備,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基本上也達到了學習目標,但卻打了一場近乎于狼狽的仗。
課下,我靜坐反思,發現自己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以下幾個問題:(1)課前預設缺乏深度。明明在我們成年人看起來極其簡單的問題,小孩子卻覺得很難。當我加以引導,他們便恍然大悟。內容不難,而是問的方法不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如果我能按課文順序提問,先問駱駝有哪些特點?再問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身上有這些特點的?相信孩子們會獨立解決這個問題。同樣的結果,因為不同的提問方式,讓過程變得崎嶇,原因就在于我是站著想問題,沒有蹲下來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2)重點段落的朗讀時間不足.沒有朗朗讀書聲的語文課堂很難說是精彩的。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深刻透徹。有一些已經準備好了的教學內容,因為時間的限制,可以作為選學內容。我的課堂教學還不夠靈活,收放還做不到自如。
精心備課,為上好課做準備,為的就是有備無患。上了這節課后,我對有備無患一詞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備,不但要備應該準備的,還應備防患于未然的。教師備課要思路開闊,不能拘泥于一紙教案,要有實案,還要有心案。這樣才能讓課堂靈活、生動、有實效,才能讓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個臺階。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