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囡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小學第三學段的閱讀目標中提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地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將小學語文第三學段中的課文文體分成敘事性作品、詩歌、說明性文章三大類,初步開展積極與語用下的文體分類研究。
關鍵詞:文體;語用;說明文;教學策略
文體或稱文本體式、文本樣式、文章體裁,它反映了文本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特點,屬于形式范疇。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教法,這是文本教學的基本常識。然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是:很多教師都習慣用一種套路去教所有課文。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1)中高考寫作基本沒有文體的限制。(2)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以思想內容或題材為單元。兩者以后者的影響更大。單元整組教學,勢必讓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忽視文體而注重思想、情感等主題方面內容,將不同文體的課文在同一單元的安排中進行同樣的教法,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可想而知。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將以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學段課文為例,進行積極語用下的文體分類研究。
一、小學語文第三學段教材中“文體”的分布特點
文體,從表達方式上進行分類,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從文學作品角度可以分為詩歌、戲劇、散文、小說。本文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分為敘事性作品、詩歌、說明性文章三大類。翻閱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學段各冊教材,發現三類不同文體的出現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具體出現頻率如下表所示。
表1 小學語文第三學段各冊三種“文體”統計表
從表中,我們發現第三學段文體的分布有以下三個特點:(1)在各冊的教材編排中,敘事性作品占了主導地位,幾乎每冊都占課文總量的70%左右。(2)六年級上冊與下冊的教材編排在文體上基本一致。詩歌在整個五年級的教材中出現8首,六年級上下兩冊共22首,出現了快速增長。(3)說明性文章占的比例最少,在四冊教材中只有5篇是說明性文章,在五年級下冊和六年級下冊中沒有出現說明文。
(一)敘事性作品的分類及其分布情況
敘事性作品,顧名思義,就是以敘事功能為主的一種文學作品。一般來說,這類作品由人物、情節、環境三要素構成,或敘事寫人,或敘事抒情,或敘事寓理。基于敘事性作品在教材中的主導地位,除去一般記敘文,結合第三學段中出現的比較典型的敘述方式,分成童話、敘事性散文、小說、敘事性文言文、劇本五種類型。具體如下表所示。
表2 小學語文第三學段敘事性作品分類統計表
表3 小學語文第三學段敘事性作品具體篇目
(二)詩歌的分類及其分布情況
詩歌是一種用講究韻律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現情感與思想的文學體裁。其特征是用意象反映生活、具有濃郁的抒情性、獨特的真實感覺和內外完整的結構。第三學段共有詩歌30首,將其分為古詩和新詩,具體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4 小學第三學段詩歌分布表
(三)說明性文章的分類及其分布情況
說明文是對客觀事物、事理進行介紹、解說的一種文體。說明文從內容上看,一般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小學語文第三學段教材中一共出現5篇說明文,現將其進行分類分布,具體如下表所示。
表5 小學第三學段說明性文章分布圖
二、不同文體在表現重點、表現手法、表現方式等文體特征上的不同
不同的文本特征,有著不同的表達形式與特點。為更好地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現將小學語文教材中選文數量相對較多的散文、詩歌、童話、小說的文本特征作細化比較。
表6 不同文本的文本特征比較表
從列表中,我們發現文體特征是從表現重點、表現手法、表現方式、表現特點、表現材料及重點、語言特點這幾個方面來表現的。比如,詩歌這一文體,其主要特征在于,以意象抒情,以夸張和想象為表現手法,以抒情、寫意這些方式,以“詞”的揣摩、反復誦讀、體味,力求在凝練含蓄的字詞中,再現詩的意境,加深體會詩的含義與感情。教學中,如果我們能關注文本特征、關注文本特征所隱藏的課程內容,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方法,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總之,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特性,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根據不同體裁的課文,針對不同的訓練點循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定能有所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2]朱華賢.不該漠視文本體裁[J].小學語文教師,2012(11).
[3]林其雨.關注文本特征 開發課程內容:以《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2012(13).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