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喉癌個體化治療效果分析
張輝蘇凱侯麗娜1郭惠玲2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吉林長春130041)
關鍵詞〔〕喉腫瘤;個體化治療;細胞周期;凋亡
1空軍航空大學教官訓練基地一團衛生隊
2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
第一作者:張輝(1968-),女,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頭頸腫瘤治療研究。
喉癌是頭頸部常見惡性腫瘤,近年來發病呈增長趨勢,手術是主要治療手段〔1〕。但是腫瘤的局部復發、區域淋巴轉移及遠處轉移是影響預后的主要因素。因此,原代喉癌細胞培養技術拓展了傳統腫瘤治療的思路。對臨床上選取何種藥物、采用何種劑量、維持治療時間等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22例喉癌組織由我科住院病人提供,喉原位癌14例,喉轉移癌8例,均經病理診斷為喉鱗狀細胞癌。噻唑藍(MTT)試劑購于美國Sigma公司,斑蝥酸納維生素B6注射液、甲氨喋呤、異環磷酰胺、順鉑4種化療藥物由我院藥劑科提供。
1.2方法(1)原代喉癌細胞培養技術參照文獻〔2〕并略加改進。(2)細胞增殖抑制率、細胞周期進程和凋亡率檢測參照文獻〔3〕進行。
1.3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行t檢驗。
2結果
2.1不同抗癌藥物對原代喉癌細胞增殖抑制率術后對8例淋巴結轉移患者經斑蝥酸鈉維生素B6治療,一年后復查隨訪未見遠處轉移。MTT結果顯示,斑蝥酸鈉維生素B6、甲氨喋呤對原代喉癌細胞敏感性較好,而環磷酰胺、順鉑敏感性不如斑蝥酸鈉和甲氨喋呤。見表1。


組別濃度(μg/ml)A值抑制率P值對照組01.34±0.13--斑蝥酸鈉組50.79±0.1941.2<0.01甲氨喋呤組100.96±0.2228.4<0.01環磷酰胺組201.07±0.1120.2<0.01順鉑組51.04±0.1522.4<0.01
2.2不同抗癌藥物對原代喉癌細胞周期各時相的影響及凋亡率流式細胞儀結果顯示,觀察的4種抗癌藥物對原代喉癌細胞周期進程均有影響。抑制G1期細胞向S期轉化進程,從而使G2/M期細胞相對增多。但是,斑蝥酸鈉和甲氨喋呤組敏感性更好,優于環磷酰胺和順鉑組。見表2。


組別濃度(μg/ml)G0G1SG2AP(%)對照組034.6±4.158.4±3.26.9±1.32.0斑蝥酸鈉組554.7±5.92)21.6±2.62)23.7±2.52)17.1甲氨喋呤組1045.6±4.51)38.3±4.32)16.5±2.22)14.3環磷酰胺組2048.7±3.31)36.7±4.52)14.6±3.12)9.2順鉑組544.8±4.21)39.6±3.72)15.6±2.12)11.2
與對照組比較:1)P<0.05,2)P<0.01
3討論
循證醫學、個體化、標準化是21世紀腫瘤臨床治療的三大共識,腫瘤治療模式由經驗性指導治療逐漸走向藥物導向的個體化治療。喉癌術后復發原因紛繁復雜,臨床治療時相對比較棘手,處理起來也比較困難〔4〕。因此,從細胞水平來預測治療方式的有效性和藥物敏感性成為必然趨勢。本研究應用喉癌手術切除的癌組織制備原代喉癌細胞培養,篩選出最敏感、最有效的化療藥物用于喉癌術后的個體化治療。
腫瘤屬于細胞周期性疾病,細胞周期的失控是腫瘤發生極其重要的環節〔5〕。因此,阻斷細胞周期被認為是消除腫瘤的有效措施之一。文獻報道斑蝥酸鈉是通過誘導細胞周期阻滯進而起到抑制細胞增殖的作用,斑蝥酸鈉是斑蝥素的半合成衍生物〔6〕,通過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細胞增殖,抑制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等機制發揮抗腫瘤作用。斑蝥酸鈉作為一種天然的中草藥成分,來源廣泛,不良反應相對較小。具有多種抗腫瘤特性,有望成為新一代的臨床高效低毒性抗腫瘤藥物。
綜上所述,療效預測是個體化治療的基礎,個體化的遺傳差異會影響藥物的發揮,從而表現不同的療效〔7〕。因此,取手術切除的喉癌組織進行細胞培養藥物敏感性實驗,用于喉癌術后的個體化治療,可預期達到治療效果,尤其對遠端微小轉移灶治療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4
1黃志剛,李曉明.喉癌外科手術及綜合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4;49(8):620-1.
2劉夢虹,宋向巍,劉學文.原代乳腺癌細胞培養及藥敏試驗〔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3):2527-8.
3程海光,李超.原代骨肉瘤細胞培養及藥敏試驗〔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4):6223-5.
4李曉明,宋琦.喉癌治療后復發的外科手術治療〔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4;49(8):701-4.
5Huczynski A.Salinomycin:a new cancer drug candidate〔J〕.Chem Biol Drug Des,2012;79(3):235-8
6吳賢義,林文遠,農慶偉,等.斑蝥酸鈉維生素B6注射液聯合化療治療急性白血病的臨床觀察〔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4;41(1)74-6.
7Shurin SB,Nabel EG.Pharmacogenomics-ready for prime time〔J〕? N Engl J Med,2008;358(10):1061-3.
〔2015-06-11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通訊作者:郭惠玲(1972-),女,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造口、傷口、失禁治療研究。
中圖分類號〔〕R735.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4-7236-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