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維剛(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醫院,吉林 通化 135000)
?
胸腔鏡輔助與常規開胸肺葉切除治療肺癌的療效對比
冷維剛
(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醫院,吉林 通化 135000)
【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胸腔鏡輔助和常規開胸肺葉切除術在肺癌的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80例肺癌患者,依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列入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開胸肺葉切除術,觀察組患者應用胸腔鏡輔助療法。結果 兩組手術情況和預后情況比較,觀察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肺癌的治療中,與常規開胸肺葉切除術相比,胸腔鏡輔助療法的效果更佳,屬于一種行之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
【關鍵詞】肺癌;胸腔鏡輔助療法;常規開胸肺葉切除術;應用效果
肺癌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的惡性疾病,可對患者的肺功能造成嚴重損傷,常規開胸肺葉切除術是常用的傳統方法。近年來,伴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胸腔鏡輔助療法在肺癌切除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日益凸顯,為了深入地對比分析胸腔鏡輔助和常規開胸肺葉切除術在肺癌的治療中的應用效果,以為臨床治療肺癌提供參考,本研究選取80例肺癌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本研究結果實現了預期的研究目標,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共收治80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的預計生存期均≥3個月,依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列入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為32~79歲,平均年齡為(54.6+1.3)歲,病程為3~5年,平均病程為(4.1+0.2)年,其中,鱗癌、腺癌、大細胞癌、腺鱗癌患者分別為9例、11例、12例、8例;觀察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為35~82歲,平均年齡為(54.6+1.7)歲,病程為2~5年,平均病程為(4.3+0.5)年,其中,鱗癌、腺癌、大細胞癌、腺鱗癌患者分別為8例、12例、10例、10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性別、平均年齡及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實施組間對比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開胸肺葉切除術:對患者行復合麻醉,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逐層打開患者的肺部組織,然后將外側切口部位的肺葉予以求出,同時需對縱膈淋巴結進行清掃,確定無誤后,逐層關閉并縫合消毒,術中切除的病灶部位需要即刻送檢。
1.2.2 觀察組應用胸腔鏡輔助療法:麻醉方法與對照組一致。取患者的健臥位,然后選取患者的腋中、后線之間行置鏡孔,其長度約為1.5 cm;然后選取腋前、后線之間行操作口,長度為8 cm左右,術中如果患者有大出血現象,或者手術操作難度較大時,需延長切口,一般不超過10 cm,也可以選取腋后線部位行輔助操作口,長度為2 cm左右[1];在胸腔鏡的引導下切除肺葉,并對縱膈淋巴結進行清掃;使用Hemalock血管夾對患者的肺門動、靜脈進行相應處理;患者的支氣管殘端需要使用閉合器予以釘合,檢查無誤后,退出手術器械,然后常規進行加壓包扎處理。每組患者術后隨訪3年。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手術情況(手術所需時間、切口的長度、患者的出血量)、預后情況(手術后當日的引流量和術后治療時間以及生存率)[2]。
1.4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所得數據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比較,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所需時間為(95±56)min,切口的長度為(4.6±1.5)cm,患者的出血量為(147±55)mL,對照組患者手術所需時間為(136±65)min,切口的長度為(13.9± 4.7)cm,患者的出血量為(239±58)mL,觀察組的手術情況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預后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后當日的引流量為(155± 55)mL,術后治療時間為(5.3±1.6)個月,隨訪1、2、3年的生存率分別為97.5%(39/40)、77.5(31/40)、62.5(25/40),對照組患者手術后當日的引流量為(214±54)mL,術后治療時間為(9.7 ±3.3)個月,隨訪1、2、3年的生存率分別為80%(32/40)、65.0 (26/40)、45.0(18/40)。觀察組的預后情況要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肺癌的治療中,常規開胸肺葉切除術可以有效地切除肺葉,將患者病灶部位的縱膈淋巴結有效清除,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的病情的發展,但是手術中的切口較大,因此術中出血量較多,導致術后引流量較大,不利于患者預后生存質量和生存率的提高。
胸腔鏡輔助療法下,術者無需行大切口進行手術操作,手術切口較小,且手術操作主要是在胸腔鏡的引導下進行,因此手術操作較為準確,術中創傷小,因此患者出血量較少,所以術后不會存在大量的引流液,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手術所需時間、切口的長度、患者的出血量、手術后當日的引流量和術后治療時間以及生存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肺癌的治療中,與常規開胸肺葉切除術相比,胸腔鏡輔助療法的效果更佳,可以顯著地優化手術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預后生存質量和生存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閩華.常規開胸肺葉切除與胸腔鏡輔助治療肺癌的療效比較[J].中外醫療,2012,31(14):57.
[2] 靳振生.胸腔鏡與開胸切除肺葉治療肺癌療效觀察[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18(6):66.
[3] 王玉波,高學軍,劉洪建,等.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肺葉切除治療直徑大于5cm肺癌臨床研究[J].濱州醫學院學報,2014,13(5):324-326.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1-0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