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穎(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吉林 白城 137000)
?
癲癇診斷及鑒別診斷的臨床思考
姜 穎
(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吉林 白城 137000)
【摘要】癲癇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以青少年居多,患病率為一般人群中的5‰。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疾病譜也發生了變化,致使癲癇發病率呈逐年上升,嚴重影響人們生活和健康。因此,臨床對癲癇的診斷及鑒別診斷至關重要。本文僅就癲癇的診斷及鑒別診斷的臨床思考略談體會,簡要闡述。
【關鍵詞】癲癇診斷;鑒別診斷;臨床體會
癲癇是多種原因導致的腦部神經元高度同步化異常放電的臨床綜合征,其臨床表現有發作性、短暫性、重復性和刻板性特點[1-3]。可表現為感覺、意識、精神、行為、運動和自主神經功能的障礙[4-5]。癲癇病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以青少年居多,患病率為一般人群中的5‰。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疾病譜也發生變化,致使癲癇發病率呈逐年上升,嚴重影響人們生活和健康。如何正確做出診斷及控制疾病發作,在目前臨床工作中至關重要。為此,本文僅就癲癇診斷及鑒別診斷的臨床思考略談體會,簡述如下。
癲癇是多種病因所致疾病,其診斷需遵循三步原則:首先明確發作性癥狀是否為癲癇發作;其次是哪種類型的癲癇或癲癇綜合征;最后明確發作的病因是什么。
1.1 臨床特征:不同類型的癲癇具有不同的臨床發作特征,但所有癲癇發作都有共同的特征:①發作性,發作突然發生、迅速恢復,間歇期正常;②短暫性,每次發作持續數秒、數分或數10 min;③重復性,不定期有多次發作;④刻板性,每種類型或每個患者的每次發作表現幾乎一致。
1.2 輔助檢查
1.2.1 腦電圖:腦電圖是診斷癲癇最重要的輔助檢查方法,能明確癲癇的診斷、分型和確定特殊綜合征。常規腦電圖能檢測到約50%患者的癇樣放電,采用過度換氣、閃光刺激、睡眠或剝奪睡眠等誘發技術均能提高檢出率[6]。24 h長程腦電圖監測和視頻腦電圖可提高癇樣放電的可能性,有助于鑒別暈厥、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猝倒和癔癥等類似癇性發作疾病[7]。但部分癲癇患者腦電圖檢查始終正常,而有少數正常人中偶爾檢出癇樣放電,因此不能單純依據腦電圖的改變來確定是否為癲癇。
1.2.2 神經影像學檢查:CT、MRI應作為排除顱內器質病變的常規檢查,可確定有無腦結構異常,可作癲癇的病因診斷,MRI診斷較為敏感[8-9]。功能影像學檢查如SPECT、PET等能從不同角度反應腦局部代謝變化,有助于癇性病灶的定位。
1.2.3 其他:對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特別是腦囊蟲病,腦脊液常規、生化、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檢查對明確癲癇的病因有意義。其他如血糖、血鈣、血鎂、肝功能和腎功能等檢查對某些癲癇的診斷也有重要意義。
2.1 暈厥:為彌漫性腦部短暫性缺血、缺氧所致意識瞬時喪失和跌倒。部分患者可出現肢體強直或陣攣,需與失神發作、癲癇全面性發作等鑒別[10]。暈厥診斷依據:①多有明顯誘因,如焦慮、疼痛、見血、嚴寒、情緒激動、持久站立、咳嗽、憋氣、排尿、排便等;②發作時常伴臉色蒼白、眼前發黑、出冷汗;③跌倒的發生和恢復均較慢,有明顯的發作后狀態;④心源性、腦源性、神經源性和低血糖性暈厥,常伴有相應原發疾病的癥狀和體征;⑤腦電圖檢測多無癇樣放電。
2.2 假性癲癇發作:以稱癔癥樣發作,是一種非癲癇性發作性疾病,是由心理障礙而非腦電紊亂引起的腦功能異常。臨床表現與癲癇相似,難以區別。發作時腦電圖檢查無癇樣放電及對抗癲癇藥物治療無效是與癲癇鑒別的關鍵。但應注意,10%的假性發作患者可同時伴有癲癇,10%~20%的癲癇患者中伴有假性發作。
2.3 偏頭痛。鑒別要點:①偏頭痛以偏側或雙側劇烈頭痛為主要癥狀,而癲癇頭痛較輕,多在發作先后出現;②癲癇腦電圖為陣發性棘波或棘一慢復合波等癇樣放電,而偏頭痛主要為局灶性慢波;③兩側均可有視幻覺,但復雜視幻覺以癲癇多見;④癲癇發作的意識障礙發生突然、終止迅速,程度重,基底動脈腦型偏頭痛的意識障礙發生緩慢,程度較輕。
2.4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多見于老年人,常有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發作持續時間從數分鐘到半小時,一般表現為神經功能的缺失癥狀(運動和感覺功能缺失),腦電圖檢測無癇樣放電。
2.5 發作性睡病:可引起意識喪失和猝倒,臨床易誤診為癲癇。根據突然發作的不可抑制的睡眠、睡眠癱瘓、入睡前幻覺及猝倒征四聯征可鑒別。
2.6 低血糖癥:血糖水平低于2 mmol/L時可產生局部癲癇樣抽動或四肢強直發作,伴意識喪失,常見于胰島β細胞或長期服降糖藥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史有助于診斷。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臨床診斷癲癇程序首先應根據癲癇發作的臨床表現特征、癲癇發作的表現形式以及腦電圖檢查發現有癇樣放電表現是診斷癲癇的主要依據。同時詳盡和完整病史在癲癇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王庸晉,宋國華.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608-615.
[2] 雷寒.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575-582.
[3] 賈建平.神經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92-312.
[4] 盧治南,王莎麗.托吡酯單藥治療癲癇發作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2,23(23):537-538.
[5] 徐曉龍,潘映福.托吡酯單藥治療癲癇發作的療效觀察[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0,15(21):303-304.
[6] 賈玉鵬,高紅梅,任禮靜,等.腦血管病性癲癇52例臨床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11(1):103-105.
[7] 馬麗雯.腦血管病后癥狀性癲癇54例臨床分析[J].遼寧醫學院學報,2008,10(5):89-93.
[8] 曹捷,張宏.腦卒中后癲癇46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08, 37(10):1410.
[9] 陳英石.腦卒中后繼發癲癇50例的臨床分析[J].廣西醫學,2009, 31(3):402-403.
[10] 林霞.145例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分析[J].海南醫學,2008, 19(9):57-58.
中圖分類號:R7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1-02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