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燦,張成龍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合肥 230000
?
新媒體權力運行機制的研究
汪大燦,張成龍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合肥 230000
摘 要隨著基于數字技術的因特網的高速發展,傳統媒體面臨一場巨大革命。形形色色的新媒體已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信息集散樞紐,它們在建構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所關注的是新媒體出現和發展過程中的權力建構模式,在新媒體賦權的情境下公眾參與的重要作用,以及所出現的失范現象和相關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媒體;權力;公眾參與;失范
“新媒體”一詞,嚴格意義上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因為從歷時的角度來看,任何事物在誕生之初都是以新面目出現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與舊的界限會逐漸模糊甚至消失;從共時的角度來看,隨著社會的發展,新媒體的類型也在推陳出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形式將會被逐漸加入到這個陣營之中,新媒體的范圍與邊界很難得到確定。匡文波指出,新媒體的概念是相對的,隨著技術的發展,它的內涵也會有所改變[1]。宮承波則把新媒體的概念分為兩個部分:廣義的新媒體是以數字、通信手段為技術支持,以衛星、網絡等設備為媒介,以電腦、手機、車載設備、樓宇電視和其他的智能廣告設備等為輸出終端,向受眾提供包括視頻、音頻、游戲、廣告及其他信息的新的傳播形式和傳播手段的總稱。狹義的新媒體則指以電腦、手機媒體為載體的媒體形式[2]。
綜上所述,新媒體的概念包括兩個方面:從時間角度來說,新媒體是在舊媒體形式既存的基礎上,在新科技革命的影響下所催生出的不同以往的信息傳播系統;從具體形式來看,新媒體是寄生于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中,信息傳播形式主要是網狀的,社會大眾參與程度較高的媒體形式。
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最大特征是信息發布主體的變化,在權力層面上,這種變化所表征的是話語權的轉移。在傳統媒體情境中,少數人掌握著發布信息的權力,社會大眾扮演的只是受眾的角色。信息的形式、內容、質量取決于這少部分群體的群體意愿、價值取向和專業水平,話語壟斷、權力集中是其最鮮明的特征。相較而言,新媒體打破了這種權力運行模式。在新媒體情境中,每個人都可以是新聞工作者,能夠自由地通過各種平臺發布信息,話語權不再集中在少數人身上,話語壟斷的地位也被打破。因此,新媒體的出現,在權力層面上的主線便是話語權的轉移與分散。
對于普通人來說,他們話語權的獲得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技術賦權,另一個是自我賦權。技術賦權在一定意義上,解決的是“可能性”的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基于因特網平臺,各種個人媒體形態如博客、微博、社交網站、即時通訊工具等日益興起,并在電腦、手機等終端上大放異彩。截止2015年6月,我國網民總體規模為6.68億,手機網民的整體規模為5.94億,其中微博、博客/個人空間、論壇/BBS的用戶規模合計達到7.98億[3]。這些數字反應了新媒體已成為社會大眾重要的社交方式,技術賦權的結果為他們掌握話語權提供了可能,也使得信息的傳播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形式和規模迅速地延伸發展,技術嵌入日常生活情境,信息發布進入到了全民參與的時代。
自我賦權則更多地涉及“必要性”的問題。一方面,新媒體是人們展現自我、彰顯個性、抒發觀點的平臺,反映的是人們“求關注”的心態。新媒體的出現,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封閉型的“朋友圈”還是開放式的社交圈,新媒體將人們的互動關系提升到了一個新的維度,個體意愿取代了群體決策,“自我”是新媒體的核心。另一方面,新媒體為個體提供了“弱者的武器”,他們主動地利用網絡的力量與強權斗爭,以期得到公平正義。如今,很多新媒體形式成為了弱者發出聲音、尋求幫助的平臺,它反映的是公眾的社會參與愿望以及維權意識的增強,私權力在這里可以與公權力平等地抗爭,而這種權力正是來源于社會大眾自我賦權的過程。
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帶來的是話語權的轉變。無論是科技賦權還是自我賦權,社會成員逐漸擁有自己的力量,他們能在各個平臺自由地發聲,表達思想、相互交流,彰顯自我個性。這種權力是微小的、薄弱的,分散且個體化。然而,當個體話語上升到公眾參與,群體話語裹挾著無數微小的聲音,新媒體就能展示出其巨大的力量,“微權”在這里也成為了“威權”。即使這種威權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從眾的、非理性的,每個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松散的,然而就是這樣,新媒體孕育出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并對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新媒體中的話語起初只是個體的意見,甚至是一些情緒性的表達,而這些意見納入到新媒體的體系中,就會變為社會性的討論。“當意見討論的邊界不斷擴展后,個人意見已經轉變為大眾意見,并形成社會知覺。在新媒體的虛擬空間里,眾多意見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聚集,各種意見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從而形成一個‘網絡輿論場’。”[4]新媒體正是通過公眾參與,將個體話語化為合力,持續地對中國社會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從微權按到威權,新媒體所蘊含的影響力是我們有目共睹的。然而,正如很多新事物一樣,新媒體在權力運行過程中也容易產生一些失范現象。如不加以管控,這種威權很容易成為危權,會對社會運行產生不利的影響。
首先,新媒體的權力結構不是線性、單向度的,而是寄生在一個復雜的關系網絡中,信息在其中能夠快速地傳播,而傳播的方向與規模都是不可控的;新媒體所催生的公民記者的出現,話語權由精英轉移到普通人,信息的質量和內容取決于發布者自身的素質,這些因素導致一些不理性的現象如網絡暴力、謠言等得以發酵,新媒體的言論亂象是它很難承擔構建中國社會公眾輿論重任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新媒體雖然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交流平臺,它的絕大部分工作是在虛擬的網絡中實現的,但是,它也無法脫離社會系統而獨立存在;哈貝馬斯曾指出,在現代社會中,獨立的社會系統會不斷干預并破壞生活世界的文化機制,從而將生活世界殖民化[5]。因此,根植于生活世界的新媒體,也很難避免被“殖民化”,在外來權力的影響下,網絡推手、信息操控、一味迎合大眾品味等行為相繼出現,在新媒體上的信息很容易變得低俗、無價值,信息發布也成為了信息制造。
最后,新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機制的產物,作為一種“專家系統”,逐漸向精英化的趨勢發展。吉登斯認為,專家系統是由科學技術與專業隊伍組成的體系,我們置身于這個體系之中,對它們司空見慣,但這種體系卻時時刻刻以連續不斷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6]。每一個新媒體平臺都有一部分參與者占據主導地位,這些參與者以他們的知名度、專業能力、策劃公關水平和組織領導能力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群體,這個群體區別于普通的參與者,他們通過溫柔的訓誡,并借此使屈從權力正常化,迫使其他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們的信息。一些“大V”動輒擁有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粉絲”,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本身就是大報,他們的信息甚至要比個別的傳統媒體形式擁有更多的傾聽者。新媒體中精英群體和意見貴族的崛起,把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模式又拉回到傳統的一對多的傳播模式,他們在新媒體平臺上組建了自己的等級體系,普通公眾微弱的聲音只有通過他們才能得以擴大。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這種趨勢正在愈演愈烈。
伴隨著新事物出現的必然是各式各樣的問題。可以說,新媒體的失范與新媒體本身的飛速發展不無關系。當新媒體向社會大眾賦予權力時,如何利用好手中的權力,如何避免微權成為危權,這將有賴于社會個體的自我規制以及外部環境的監督與管理。
主流媒體的作用在于塑造社會性格,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引導社會價值、建構公眾輿論,從而促進社會整合。然而,由于體制機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國的主流媒體實際上無法擔當這個責任。趙鼎新在比較中西方主流媒體時提出,“在西方,網絡媒體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很有限,這是因為它們的主流媒體能夠構建公眾輿論;然而在中國這種情況恰恰相反,在主流媒體的報道無法承擔構建公眾輿論的情況下,互聯網言論的作用就更能凸顯。”[7]在這種趨勢下,媒介話語權的補償性轉移就變得理所當然。新媒體的崛起,尤其是新媒體中公民新聞的出現,正是新媒體取代部分主流媒體功能的結果。新媒體給了社會大眾一個自由發表言論的空間,在培養中國公民的社會參與意愿,改進和增強黨和政府的執政方式和水平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整合好新媒體的功能,妥善治理新媒體失范現象,積極引導社會參與,發揮新媒體作用,是新媒
體發展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 (6):66-69.
[2]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2版.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4.
[3]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5:7-8.
[4]楊吉,張解放.在線革命:網絡空間的權力表達與正以實現[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44-45.
[5]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第二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140.
[6]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24.
[7]趙鼎新,潘祥輝.媒體、民主轉型與社會運動——專訪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趙鼎新[J].社會科學論壇,2012 (4):121-131.
作者簡介:汪大燦,所在院校為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1-0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