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潔《城市開發》雜志社,北京 100038
?
自媒體視域下大眾話語權勃興語境中負價值信息探析
王玉潔
《城市開發》雜志社,北京 100038
摘 要自媒體時代悄然而至,曾經作為大眾傳播被動受眾的個人用戶有了更多的話語權,而在網絡的開放平臺上,信息的傳播打破人內傳播和人際傳播的藩籬,讓匿名的大眾都可以受到自媒體的影響。恰恰在這個話語權勃興的時代,虛假不實、污染公共空間、違反公共道德、侵犯他人權益、冗余無意義的信息也得以滋生和泛濫。在傳播者、傳播過程和受眾接收的環節,不良信息都可能發生,對社會造成了不良后果。對此,主管部門的管控、自媒體平臺的監管、大眾輿論的監督尤為重要。
關鍵詞自媒體;大眾話語權;負價值信息
2015年12月上旬,北大某社會學教授在朋友圈被刷爆。讓人吃驚的是,他是以“遺像”的形式和“叫獸”的字眼遭網絡圍攻。讓人看來觸目驚心!發布信息者的說法是:此人提出要北京老人外遷到河北養老,以推進在京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落戶工作……而評論者眾多,其中不乏污蔑、攻擊性的言論,似乎讓其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且不說該專家提出了什么建議、發表了什么言論,現在的朋友圈也太匪夷所思了!公然的詛咒、謾罵和污蔑?何況,探個究竟后得知,該專家觀點不僅還未付諸實施甚至還在討論的階段而確系被誤讀。其實不難發現,近年來,我們在公共空間(開放的網絡平臺為主)看到的污蔑、發泄、虛假、造謠等的各類“勁爆”信息越來越多。無疑,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信息的幾何級增長促進了信息產業的繁榮,而自媒體是信息繁榮的一個陣地,弘揚了大眾話語權,也成就了新的輿論平臺。但隨之而來的是,“負價值信息”肆意滋生,污染了公共空間,對社會造成了負面的甚至是極惡劣的影響,成為自媒體語境下一個需要研究和辨析的話題。
“價值”一詞外延較廣,被各學術研究領域引用較多。一般來講,在哲學體系中,價值屬于關系范疇。從認識論上說,價值是指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益關系,是表示客體的屬性和功能與主體需要間的一種效用、效益或效應關系的哲學范疇。價值包含正價值、零價值和負價值,對應于有意義、無意義和負意義。對于信息來講,其功效同樣有這三種類型,對于受傳者,既已接收到信息,就參與了意識活動,付出了時間和精力閱讀和思考文本,所以無意義和負意義的信息都產生了負面價值,可將之都歸于負價值信息。
在新聞傳播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媒體的發展經歷了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和個人媒體三個階段的進化。在互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以個人為中心的新媒體逐漸登上歷史舞臺。自媒體興起,打破了大眾傳播在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的壟斷地位,每個人都可以在信息生產和發布中扮演傳播者的角色。雖然在大眾傳播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也會出現虛假新聞等負價值訊息,但今天的自媒體傳播環境,為這類信息提供了“沃土”。
無論是博客、微博還是發展如日中天的微信,基于技術的平民化和傳播的開放性,自媒體已與公共空間緊密捆綁在一起,互相影響。微傳播時代的到來,促進了信息的積累和爆炸,讓每個個體都可能進行信息傳播活動,并且擴大了傳播的空間,傳播擴大,也就實現了知識的進一步創造和積累。社會群體、個體之間的關系也逐漸被改寫,互聯空間重構了社會傳播關系。
互聯網滲透到媒體行業,改變了傳媒生態圈。在自媒體環境中,每個人都是一個訊息傳遞的出口,消弭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得界限。隨著傳統媒體傳播體系被顛覆,信息規范體制也被顛覆了。負價值信息就是這個傳媒時代的產物,其分類一般包括無意義的垃圾信息、不實虛假的信息、冗余信息和惡意信息,其產生的根源可以歸于以下幾個方面。
2.1斷章取義與以訛傳訛
現代社會是一個快餐時代,速讀、碎片式信息成為信息流中一個巨大的潮流。各媒介組織或個人容易忽視嚴肅新聞的整體邏輯而摘取片段信息,提煉出自認為吸引眼球的新聞點進行快速傳播,導致了此類謬誤信息的傳播和泛濫。
在傳統的大眾傳播時代,傳播者是少數人的人權,受傳者是被動的大眾,但今天這種秩序被打亂,信息傳播呈多點放射狀,具有多中心點、傳播邊際效應遞增的特征,比如信息的每一次評論和轉發都可以讓傳播效果無限擴大。但網絡用戶一般來講無法全部實名認證,也無法在“轉播”信息的時候確認其真實性,網友所發表的某些具有爭議和傳播價值的信息往往會產生滾雪球效應,迅速吸引眼球和討論,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敏感話題的信息,更容易被激化成為影響廣泛的輿論或重大事件,這在一定程度上驅使著虛假信息的擴散與“繁榮”。
2.2傳播者把關能力有限與監管缺位
在自媒體的領域,傳播者從精英媒體延伸到個人,而個人在傳播信息時,基于個體的生活環境、文化水平和素質、審美旨趣等各異,在發布信息時,難免會有謬誤、低級趣味的內容傳播。比如朋友圈會傳播一些低俗視頻,擾亂了群體視線。這就是典型的個人素質差異化引起的“異化”傳播。在透明化的網絡時代,個人發布的信息、言論受約束較小,便捷的轉發機制及對終端設備的簡單要求降低了內容生產成本和民眾表達言論的門檻,“把關人”機制缺位,一旦遭遇網絡平臺信息過濾機制不完善的情況,負價值信息即可在一定時間內得到廣泛傳播。
2.3動機不純與商業驅動
某些機構為追求自身的商業利益或吸引眼球,不惜制造和肆意傳播駭人聽聞、無中生有的各類信息。尤其是在“微商”環境中,營銷和內容捆綁到了一起,很多商家為了達到某種商業目的,無不在施展出渾身解數,經營有利于自身的信息內容,甚至是故意編造一些不實的文本,來推廣自身的服務或產品,比如在虛假內容中可以植入自己的廣告。
2.4詆毀他人與個人情緒不正當發泄
自媒體是一個“群魔亂舞”的時代,大眾話語權勃興,為發泄個人情緒或攻擊他人而散布言論者眾多,盲從者推波助瀾,就導致侵犯他人權利的負價值信息猖獗。信息輿論暴力由此產生,這是自媒體時代的職業倫理失范,一旦職業道德和倫理失范,惡果就接踵而至了。
英國哲學家費蘭西斯·培根曾說:“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自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同樣不難理解,對于負意義的信息,一旦在傳播的深度和廣度上得到提升,產生的負面效果也會加倍。
3.1混淆視聽,污染公眾視線
自媒體在內容發布上缺乏媒體倫理意識。為了獲取關注度、博得話語權,常常發布垃圾信息混淆大眾視聽,污染了公眾視線,對良性的輿論生態產生破壞作用。
3.2侵犯公民正當權益,擾亂社會秩序
正如本文開頭提到的朋友圈盛傳的這則消息。事發后,《新京報》發出嚴正聲明:個別網絡媒體斷章取義、造謠傳謠 專家從未“建議”北京老人外遷戶籍。并對事件來龍去脈做了闡述。事件源于某網絡新聞網誤讀北京大學陸杰華教授接受新京報采訪時發表的言論,發布微博聲稱:“北京擬研究戶籍外遷政策 北大教授陸杰華鼓勵北京老人外遷河北養老。(新京報)”此微博由于內容敏感覆蓋面廣在網絡平臺快速傳播,某些微信公眾號不經篩選甚至經過別有用心的加工和設計,以至出現了朋友圈傳播的“遺像”版本。可見對新聞文本斷章取義的誤讀和擴大傳播,對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侵權。這種情況在網絡應用技術和傳播門檻日漸降低、受眾依然是盲目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相關的信息和輿論擾亂了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
信息是一種社會財富的積累,信息爆炸是時代趨勢無可厚非,但維護信息空間的清潔和正向意義也非常必要。從長遠發展來看,規范其管理是必然趨勢。
4.1政策法規監管,促自媒體告別“野蠻生長”
讓自媒體告別“野蠻生長”,一方面需要加強立法和執法,用法律營造自媒體運行的安全大環境;另一方面,也需要自媒體從業者自覺遵守媒體倫理,讓互聯網平臺對社會更具建設性。
但在網絡信息傳播的管理上,我國的法制建設和行政監管體系尚欠完善。盡管《中華人名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有“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的明確處罰措施,但在匿名的自媒體視野下,很難追責到個人。可喜的是,近年來,國家網信辦還出臺了《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相關規定。多內容、多層次的文件出臺,切實從政策規范、法治環境、社會氛圍上為媒體融合的進一步發展掃清道路。所以政府與其他各類機構應致力于理順與公眾溝通的機制非常關鍵,對網絡營銷、網絡公關強化監管,可對侵犯他人正當權益的網絡“軟暴力”加以制裁。
4.2自媒體平臺加強管理,規避監管失語
依法管理是一種外部強制力,充分完善網絡空間自治自凈機制是自媒體健康發展的內在動因和軟約束力。負價值信息往往會帶來一定的社會公害或侵權行為,對此,自媒體平臺雖然不具有直接的責任,但也應盡到監管的義務,因而自媒體平臺的運營商應盡可能創造網絡自凈的環境。
以微信為例,運營商提出了信息版權保護政策。2015年2月,微信團隊在其公眾平臺發布抄襲行為處罰規則:第一次刪文并警告、第二次封號7天、第三次封15天、第四次封30天、第五次永久封號。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微信平臺提出,對于不遵守平臺規則,亂使用“原創聲明”功能的惡意和違規行為,一經發現和被舉報,將永久回收其“原創聲明”功能,且進行階段性封號。一系列舉措對規范信息傳播可起到一定作用。
4.3強化公民教育,提高傳播者個體的媒介素養
從負價值信息傳播的現實案例看,自媒體時代的信息受眾具有層次多、群體分散、不可接觸等特征,一些自媒體主觀的價值判斷,往往會妨礙公眾做出客觀評價,誤導輿論。不應輕易淪為“輿論暴力”的幫兇。對公眾而言,提高自身的鑒別力和媒體素養特別重要,不信謠、不傳謠、不盲從、不濫用言論自由,對負面輿論推波助瀾。要實現這一圖景,對網絡空間的公民進行相關教育非常必要。
自媒體行為的主體是個人,個體傳播者的道德修養和媒介素養關系著負價值信息的傳播與影響,要培養負責任和具有正能量的傳播者。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其的教育,引導個人養成好的媒介習慣,對網絡信息平臺發布的新聞做到基礎的把關和篩選,而非任意盲目地擴大傳播“助紂為虐”。另一方面,在看到相關信息時,也要有責任意識加以舉報,通過輿論力量和反饋機制的作用,凈化網絡信息空間,成為弘揚正能量的具有正向價值的信息傳播者。
自媒體是新時期傳媒時代的產物,為大眾話語權勃興提供了可能性,信息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的生產要素,更理應傳播正能量,為社會提供正向推動力,負價值信息的清理和監管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向長艷.自媒體語境下受眾話語權的理性構建——基于自媒體傳播的公共性視角[J].學術論壇,2015,38(8):127-132.
[2]冉然.自媒體情勢下的影響力構建分析[J].新聞傳播,2015(18):37-38.
[3]魯先鋒.網絡背景下的政策議程設置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4]李惠.論自媒體傳播的表達自由與規制[J].青春歲月,2015(3).
[5]林佳.公民新聞的傳播價值與發展對策[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
[6]王倩.公民新聞的利弊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 (8):99-100.
[7]吳迪.對公民新聞建構公共性之爭的反思[J].青年記者,2013(21):85-86.
作者簡介:王玉潔,工作單位為《城市開發》雜志社。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1-0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