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業學院 王柯
淺析四川新型城鎮化模式
成都工業學院 王柯
隨著時代的進步,城鎮化的發展模式也得以不斷推進。本文介紹了四川省的地域特點,分析了當前社會背景下四川省城鎮化的目標與動力、城鎮化發展現狀及發展對策、城鎮化建設采用的模式,期望能夠促進四川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提升我國的城鎮化水平。
新型城鎮化 四川省 發展模式
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水平顯著提升,城鎮化水平也日新月異。四川省位于我國西南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城鎮化率跟我國其他地區的城鎮化率相比也較低。為了促進四川省建設新型城鎮化,提升當地人們的生活水平,我國應該根據不同地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城鎮化模式。
時代在發展,經濟在進步,新型農村城鎮化建設正在進行,由于時代的發展,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需要遵循我國的基本國情,改變傳統的城鎮化建設模式。新型城鎮化建設應該根據我國的基本國策,遵循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理念,以人口的城鎮化為核心內容,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為機制保障,建設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培育發展一批新興中小城鎮、完善城鎮基礎設施、推動新型城市建設、輻射帶動美麗鄉村建設。建設城鄉一體的城市中國。
1.1 新型城鎮化最終目標為建設城鄉一體的中國
新型城鎮化的最終目標是建設城鄉一體的城市中國,使整個國家呈現城市底色,農民也擁有跟市民相同的知識、技能與服務等。傳統的城鎮跟新型的城鎮有很大的區別,傳統城鎮無論是升學還是就業等當地居民跟暫居居民有很大的不同,而新型城鎮化則要求為外來居民提供跟當地居民同樣的服務,讓外來居民在城鎮跟在老家有同等的待遇。新型城鎮化的重點應該是保障農民工跟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1.2 改革創新是新型城鎮化的動力
當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速度不同,由于我國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較好,東部沿海城市的城鎮化明顯很快,因此,在“十三五”期間甚至更長時期里,我國的新型城鎮化要注重對不同地區的均衡推進,要為中西部一些中小城市的城鎮化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其加快承載更多人口就業的速度。由于城鎮化建設是涉及到多方面的改革,如戶籍制度、財稅體制制度、城鄉土地制度,因此,需要不斷改革創新,破解城鎮化進程中的制度束縛,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求,同時,還要大力推進低碳節能技術、低碳節能建筑相應的技術配套跟進,此外,還要加強城鎮化的金融改革,推進城鎮化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錢從哪里來”,從當前城鎮化建設面臨的機遇和城鎮化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僅僅依靠財政“攢錢”已遠遠不能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資金需求,只有轉變發展理念、活化金融思維、創新投融資模式,堅持財政投、市場融“兩條腿”走路,才能廣辟資金渠道、引進資金活水,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提檔加速,這些都是城鎮化建設的有利保障,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需要不斷改革創新。
2.1 四川城鎮化的現狀與原因
四川省屬于丘陵地區,平地較少,這直接阻礙了當地的發展。四川省的城鎮化率占45%左右,跟全國范圍內的城鎮化率相比較來說,處于較低水平,根據2013年《四川統計年鑒》中的數據顯示:成都的城鎮化率為68.44%、攀枝花為63.01%、綿陽為44.79%、宜賓為41.28%、眉山為37.57%、南充為39.34%,因此四川省急需要加快城鎮化的發展水平。本文對四川省城鎮化的特點進行分析,經過不斷的調整與改善,四川省城鎮化模式的改善,一定能全方位提高當地的發展水平,提升四川省的城鎮化率。
四川在城鎮化的進程中,擁有眾多的經驗,各地區采用不同的發展模式促進城鎮化的發展,但是不難看出,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擁有一些共性問題。首先,四川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在大型城市中成都獨占鰲頭,其他的城市發展跟成都的發展相比較來說相對落后。成都作為四川的中心城市,有著很大的人口壓力,而周邊小城鎮的發展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么人口如何進行轉移,什么樣規模的城鎮能夠承擔中心城市的職能,是四川新型城鎮化需要思考的問題。其次為如何實現四川的新型城鎮化需要做好各區域之間的協調,做好新型城鎮的職能。最后,在國家對土地的管理極其嚴格的情況下,如何發展新型城鎮化,提升當地的經濟水平,構建內部的城鎮化發展模式是關鍵,這些問題都是四川新型城鎮化需要思考的問題。
2.2 四川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對策
2.2.1 四川新型城鎮信息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
新型城鎮化的具體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新型的經濟,建設新型城鎮化應該有企業的支撐,在城鎮建立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的企業,以內需為主,支撐消費,城鎮內有充滿活力的經濟體制;新型的社會,新型的社區與社會組織為城鎮的基本要素,城鎮的交往方式趨向于國際化、社會化以及現代化,構建一個新型的、多元的、包容的社會;新型的環境,新城鎮的建設,不同于傳統的城鎮建設,新型的城鎮建設要求更高,要求自然環境好、生態污染少、資源合理配置的新型環境,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
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采用集約化的經濟增長方式。傳統的城鎮化建設進程往往采用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大量投入、大量支出,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應該全面提升城市跟鄉村集聚區的密度,城市的空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空間內應該最大程度地利用,全面提升產業群的密度以及人口的密度,集中經濟區域,以優化國土空間利用為關鍵點,推進內涵增長的城鎮化;優化城鎮與鄉村集聚區的布局,提升資源與要素、產業配置之間的利用效率;培育和利用高端要素,利用人力資本以及創新要素推動城鎮化的發展。
2.2.2 四川新型城鎮化建設可采用的模式(1)大城市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模式
新型城鎮化建設模式可以選用大型城市當做依托,全面拓展城市的產業集群,促進城鎮化的發展。如成都地區屬于四川省中發展最好的城市,可以成都為依托,向四川中部地區進行擴展;強化四川南部城市建設,構建四川省第二個經濟中心;加強攀西地區的經濟建設,致力于形成國家級的戰略資源城市。
對成都老城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應積極優化空間,改善投資環境。老城區的改造應該符合巴蜀文化的特點以及臨街的建筑風格,因地制宜地制作,尤其是近些年來,國家對巴蜀文化越來越重視,有關條款特別指出應該降低舊城區的建筑密度,保護古城風貌。留出足夠的空間來建設公共設施,這樣不僅改善了城市的投資環境,而且也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優化建筑設計,改善多年以來成都建筑群體呆板的現象,塑造同一種求變化、文化濃郁的目的,充分體現巴蜀文化的特色,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專門的機構還可以對公共建筑進行設計研究,讓更多的建筑作品脫穎而出。
(2)單個城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模式
每個城市的發展程度都不相同,因此,在構建新型化城鎮時不能采用同一種辦法,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發展水平,選擇合適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例如在四川省的眉山地區,就應該致力于增加眉山地區的人口,提升城市的集聚水平,還應該發展當地的特色產業,提升當地居民的收入,構建良好的城市發展條件。
(3)以縣為單位構建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
縣城的發展能夠最大限度地帶動當地周邊區域的發展,可以在縣城周圍建設特色城鎮,以交通為中心,構建特色城鎮,全面推動重點城鎮的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建設特色村落,在有特色的地區發展旅游行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提高居民生態宜居水平,全面推進基層村落向城鎮化水平的發展。
四川地區的城鎮化建設不能夠整齊劃一,應該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不同地區的城鎮化建設,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矛盾;以縣為單位的城鎮化建設,則應該發展有特色的小鎮以及旅游行業等。總之,針對不同地域的特點,應該選用不同的城鎮化建設模式,區別對待,全面推動四川省城鎮化的發展,提升當地的經濟水平。
[1] 顧朝林.中國城市化:格局·過程·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城鎮化:前景、戰略與政策[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
[3] 李曉梅.中國城鎮化模式研究綜述[J].西北人口,2012,10(02).
[4] 魯萬波,范繼躍,王榮華,等.推進四川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2,10(03).
F299.27
A
2096-0298(2016)10(c)-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