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 余曉松 秦博 李曉南
國際比較視野下關于成都城市公益文化發展的對策研究①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 余曉松 秦博 李曉南
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國家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和一個國家的文明進步程度,是國家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的重要方向。在比較世界上部分城市公益文化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世界若干城市和成都城市公益文化的建設情況。成都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不斷建立和刷新標桿,為全國樹立了“成都榜樣”。但參照國際經驗,成都的公益文化建設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公眾參與度廣泛、民族傳統和對外開放并重、提升市民的文化自覺等方面,國外的先進經驗為進一步探索順應文化發展規律的機制和進一步提升成都公益文化建設水平提供了借鑒。最后,從政府職能、產業協調、品牌打造和區域聯動四個方面為成都城市公益文化下一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城市公益文化 政府職能 產業協調 品牌打造 國際經驗
公益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是兩個相對的概念,指的是以非營利性為目的、關注社會效益、為社會提供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文化領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一五”規劃綱領明確指出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也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黨的十七大重申要“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能,對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更加明確具體的要求。這一戰略目標的確立,標志著我國的公共文化建設步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城市公益文化本質上是一種事業而不是產業,因此其也可被稱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它面向社會,其包含的諸多文化形式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為公眾提供屬于“公共產品”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文化產業則不同,它按照市場經濟法則提供屬于“商品”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在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同時實現其經濟效益。因此,在性質、運行機制和功能方面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不同。前者主要履行經濟職能,屬經濟產業性質,靠市場運作,跟隨市場運行的經濟效益而興衰;而后者主要履行教化功能,屬于意識形態性質,靠政府主導,靠國家支持和保障。因此,公益性文化事業更多地依賴于政府的保障,而非市場。作為國家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公益性文化事業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和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程度,因此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正是國家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的重要方向。
成都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不斷建立和刷新標桿,實現了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政策保障的突破,入圍首批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為全國樹立了“成都榜樣”。在此之后,成都市抓住機遇,展開規劃,進一步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探索出了更多的成都做法和成都經驗。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成都市委和市政府深入實施文化服務提升、文化產業跨越、文化體制創新、文化人才開發等工程,加快成都文化改革,推動成都文化繁榮,提升成都文化實力,改善成都文化生活,力求將成都打造成為國際知名、全國一流和中西部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之都。從目前的成果來看,成都的城市公益文化建設,在我國處于較為領先的地位,其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充分運用各種資源和渠道,全方位為市民提供公益文化服務和精神食糧。早在2012年4月成都就出臺了《關于深入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計劃在2013年將成都創建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此,成都率先將市至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服務年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以便于為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提供文化支撐。此舉成效明顯,目前,流動舞臺演出車、文化科技服務車、公共圖書流轉車、數字電影放映車形成了成都的“15分鐘文化圈”。
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縣域公共圖書流轉制構建了成都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成都圖書館共有分館72個,分布在各部隊、機關、學校和監獄,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均設立了圖書流轉點,在全市各區縣實現了圖書通借通還。目前,成都圖書館有電子資源40TB,約7100多萬篇/冊,均為免費資源。在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方面,成都市根據“兩館一站一室”的電視閱覽室標準,簡稱了數字圖書館、數字美術館、數字博物館和數字文化館,并配套建有文化綜合執法數字監管平臺。
第二,政府主導、財政出資,帶動城市公益文化大發展。成都市高度重視公共文化建設,將其納入試驗區建設統一規劃、災后重建的重要任務以及民生工程工作目標之中,籌措中央、地方和災后重建資金21億多元,實現了“兩館一站一室”的全面覆蓋。創建示范區意義重大,市委市政府在嚴格對照創建標準的前提下,對照成都實際,提高標準,以政府為主導、以財政為支撐,從陣地、人員、資金和活動等各個方面落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在入圍示范區創建城市之后,成都市委、市政府繼續出臺“十二五”發展規劃,囊括了成都博物館新館、天府大劇院等標志性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并按照“一縣三館一劇院”、“一鄉一站一影院”、“一村一室一廣場”的標準,進一步完善城鄉文化設施網絡。
第三,重視人才配備和培養,實現公益性文化服務項目品牌化。全市“文圖兩館”的人員配置均達到了國家標準,鄉鎮(街道)黨委委員兼任綜合文化站站長,同時配備2~5名文化專干,村(社區)綜合文化站活動室由至少1名享受財政補貼的宣傳文化輔導員負責,這些工作人員還需定期參加各級培訓。
各文化陣地均打造了品牌化的文化服務項目,吸引了廣大城鄉群眾的廣泛參與,比如“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成都文化四季風”、“成都大廟會”、“百姓故事會”“金沙講壇”、“金沙太陽節”等。另外,以“民俗鬧春”、“音樂消夏”、“歡歌慶秋”、“勁舞暖冬”為主題的“成都文化四季風”系列群眾廣場文化活動也深受歡迎。
第四,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切實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成都市主要采取了以下五點創新性措施。
(1)實施“百千萬工程”,建設百所以上公益性市民文化藝術學校和輔導點,培訓千名以上掛牌上崗的公共文化業余骨干,發展萬名以上文化志愿者,激發全民熱情,調動全民參與,豐富文化活動。
(2)建立政府采購文化機制,確保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能夠保質保量、按時地送達至基層群眾。為保證每村每年能觀看到至少兩場文藝演出,市級政府每年撥款1000萬元,另配合每個區(市)縣每年200萬元政府補貼,供藝術院團采購千余場節目下鄉,還有政府公開采購的電影、圖書和科普講座等,都為實現“送文化”的常態化和制度化打下了基礎。
(3)開展文化定制配送服務。關注特定人群,如老人、少年兒童、農民工、殘障人士等,為其針對性提供演出、電影、圖書、講座等,以便更加有效地實現“文藝精品耀蓉城、文化藝術惠青工、文藝百家到基層、文藝演出送市民。
(4)建立服務評估激勵機制,創建良好文化氛圍。群眾的熱情參與和高度評價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唯一標準,因此,需要引入社會第三方監督,以評促建,激發創建動力。
(5)建立文化宣傳動員機制。充分利用各級各類媒體,在紙媒、電視廣播以及網絡媒體上開辟專版、專欄以及專題,定期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提高公眾參與,激發群眾文化權益意識,使得公共文化成為共建共享的共同行動。
第五,出精品改體制,釋放文藝新活力。成都自2011年起便啟動了市屬文藝院團體的體制改革,市文化局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和“轉制一批,劃轉一批”的工作要求,對成都藝術劇院、成都川劇院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改革。具體措施有:推進轉企改革,將成都藝術劇院院部及所屬的歌舞、話劇、雜技等三個文藝院團轉為“成都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以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市場競爭;建立文化研究機構,今后,成都市川劇院和成都市京劇團的主要工作將是川劇及京劇藝術的研究、保護、傳承和展演,而成都藝術劇院所屬的曲藝、木偶皮影、民樂、交響樂4個文藝院團則整體編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離退休、離崗待退人員和轉企前在編在職人員的身份和檔案,將不再參與藝術生產和經營,其身份和檔案由新成立的“成都市文化藝術人才中心”管理。
世界上不少國家的城市公益文化建設與發展都能夠給我們寶貴的啟示,比如紐約、都柏林、巴黎、莫斯科等。比起世界一些城市在公益文化發展和機制方面的先進經驗來說,成都的公益文化建設仍然可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國外的先進經驗為進一步探索順應文化發展規律的機制和進一步提升成都公益文化建設水平提供了借鑒。
第一,公眾具有廣泛的參與度是保證城市公益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公益文化的本質是大眾文化,其受益面最廣。
國際上不少都市都充分調動市民的文化積極性,比如巴黎的藝術常常在公共場所展示,藝術作為公益文化的載體浸潤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巴黎市區的名人雕塑和敘事雕像也是愛國主義和藝術的完美結合、歷史與現實的融合。國際化的城市公益文化需要吸引全世界的觀眾,美國“百老匯”和林肯藝術中心都是世界級的文化中心,每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團體在這里演出。目前,成都的城市公益文化建設雖然卓有成效,但文化內容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在下一階段的工作里,應發展更多更豐富的文化活動,鼓勵更多的群眾參與,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民族傳統和對外開放并重,將民族特色推廣到全球。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其個性的彰顯,文化張揚著城市的個性,而城市的個性來自于民族特色和傳統。致力于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公益文化的一個重要準則。
法國政府非常注重保護文化遺產,巴黎市區受到保護的古建筑有3115座,俄羅斯的博物館絕大多數是古建筑中的文物陳列場所,顯示出濃郁的歷史風貌。除了注重民族特色外,寬廣的文化胸襟也是國際大都市公益文化建設的重要特征。文化上的包容和淵博是城市發展公益文化的先決條件,比如世界各地的文化在紐約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多樣性和多元性構成了發展公益文化的良好前提。
第三,培育有文化素養的市民,提升大眾的文化自覺,是發展城市公益文化的根本。公益文化的主體是人,其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人的素質。
紐約圖書館注重培訓功能的發揮,定期進行報告會、講座,經常提供城市發展信息、社區服務信息、文化活動信息;對失業人員進行就業培訓、組織相關考試,為用人部門錄用人員提供有關資格證明。巴黎博物館和美術館對青少年組織免費培訓,提升他們的文化素質和想象力。英國政府鼓勵公眾積極參與文化藝術活動,且一直致力于活動參與與藝術教育相結合,強調教育功能和趣味性。莫斯科作為俄羅斯的文化中心,對教育非常重視,這對其城市公益文化打下了基礎。
為了提高成都市的公益文化建設水平,在借鑒國外優秀做法的基礎上,我們應做幾個努力的方向。
第一,要轉變政府職能,改變文化服務主題的單一化現象,打破在公共文化領域中的國家壟斷體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多元化管理。
多年來,我國的傳統做法是在公益文化領域實行政府選擇/政府供給的主導體制,應在肯定其優點的基礎之上繼續發揮政府和公共財政在公益文化發展中的主導和主體作用,堅持以宏觀調控為主,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相結合,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有條件、有原則地允許一些非公有制資本逐步進入國家許可的公益文化服務領域,克服政府包攬一切的現象,調動多層次服務主體的積極性;管理手段上以間接管理為主,直接管理與間接管理相結合,管理內容上,以服務為主,實現管理與服務相結合。同時,也要加強對公共文化活動的意識形態管理,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在黨的執政地位和民族利益等關鍵問題上絕對不能含糊。
第二,增強公益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公益文化與文化產業是社會文化的兩翼,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協調發展,共同構成社會文化的驅動鏈,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精神引領。
有一些文化項目介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之間,屬準公益性文化事業,具有雙重性,比如影視業、表演藝術和出版業。根據國外經驗,公益文化事業也可以適當產業化,公益性不等于完全免費,當然這種“盈利”目的僅限于推薦事業發展,不同于文化產業的利潤式盈利。比如說日本索尼和松下等企業都把建設博物館作為企業人才戰略的一部分,積極投資參與博物館文化建設;英美等國對博物館的資助經費占30%,社會捐贈占25%,其余靠自創,投資主體較為多元化。
第三,加強地方公益文化品牌的打造。國外經驗告訴我們,城市的個性需要有個性特色的文化,挖掘文化特色,創建文化品牌,是發展都市公益文化事業的一條有效途徑。
目前,世界遺產名錄中收錄了690處自然和文化遺產,其中有28處在我國,每年還有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申報。打造高層次的文化品牌,塑造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對于文化資源豐富的成都來說,是大有可為的。
第四,充分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帶動區域合作,推進區域公益文化事業發展。從發達國家城市文化對社會文化的深遠影響以及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作用可以看出,中心城市的文化影響對周邊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文化發展都具備重大意義。
推進成都的公益文化建設,我們必須重視“充分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帶動區域合作,推進區域公益文化事業發展”的策略。中心城市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必然也會對文化帶動提出要求。目前來看,區域文化的交流與合作還不夠,成都還沒有明顯體現出作為區域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文化的輻射、擴散、聚集和牽引作用。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以成都為核心,實現區域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聯動,建立包括公益文化在內的文化合作紐帶,以此帶動區域公益文化事業和相應文化產業的提升和發展。
[1] 秦博.少數民族文化產業中的文化符號建構與現代意義——彝族漆器的文化人類學分析[J].中華文化論壇,2016(9).
[2] 于樹彬,王海婷.黑龍江省城市公益文化多中心建設模式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2).
[3] 閆平.核心價值體系、公益文化事業與公民道德建設[J].理論學刊,2011(12).
[4] 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2006—2010) [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5] 趙樂際.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的思考[J].求是,2006(22).
[6] 王嘉.創新機制,完善成都公共文化生態空間[N].成都日報, 2013-6-28.
[7] 眭海霞,李金兆,龔春明.“文化強國”視域下成都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中華文化論壇,2013(06).
F127
A
2096-0298(2016)10(c)-107-03
①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機關黨校2016年度一般調研課題(SCJD2016DY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