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方巧云
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影響因素分析:一個文獻綜述①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方巧云
貿易二元邊際是對貿易流量變動的結構性分解,這一分析方法為理解貿易增長機制或貿易模式差異等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或方法。而對其影響因素的分析則對具體貿易發展路徑的提出、貿易政策的制定等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文通過對貿易成本、貿易政策、國家間貿易“引力”因素、外部沖擊,以及其他影響因素(如貿易國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產品屬性差異、金融發展水平、收入分配等)的文獻整理,較為詳細地展現了出口增長二元邊際影響因素的研究現狀。
二元邊際 集約邊際 擴展邊際 影響因素
貿易增長的二元邊際分析方法源于以Melitz(2003)為代表的新貿易理論,是對貿易流量變動的結構性分解,即認為一國的出口擴張可以分解為集約邊際(intensive margin)和擴展邊際(extensive margin)。過去十余年間,二元邊際相關理論基礎不斷完善,并被運用到各國國際貿易的實踐檢驗中。總的來說,這些研究集中在從國家、企業、產品等層面定義與測度一國二元邊際,以及考察不同影響因素主要沿著何種邊際對貿易總量產生影響及其產生的不同福利效應。貿易二元邊際的解構為分析貿易增長機制,理解貿易模式差異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或方法。而對其影響因素的分析則對具體貿易發展路徑的提出、貿易政策制定等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文將對各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
1.1 貿易成本的含義
學術界對貿易成本的解釋大同小異,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是:貿易成本是指除商品生產成本外,使產品到達最終用戶所發生的各種成本。因此,這個成本不包含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成本及費用,而包含產品到達海外消費者過程中的各項成本,如運輸成本、合同履行成本、匯率成本、政策成本(如貿易壁壘、國際結算政策等)、信息溝通成本等,也有學者指出,貿易成本包含資源再配置成本和交易成本(方虹等,2010)。貿易成本的大小對一國國際貿易的開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這一成本有所降低,但卻仍不可小覷。研究過程中,很多學者又將貿易成本劃分為固定貿易成本(例如貿易壁壘等)和可變貿易成本(例如貿易雙邊地理距離等)進行研究。
1.2 貿易成本對二元邊際的影響
貿易成本因素是二元邊際影響因素分析中最多地被分析的因素,其他很多因素(如貿易自由化或貿易壁壘,貿易國經濟規模及地理距離,多邊阻力、外部成本等)對二元邊際的影響均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地對貿易成本的影響分析得出。
1.2.1 貿易成本對二元邊際影響的一般邏輯
貿易成本是產品被送達消費者的關鍵因素,貿易成本高則產品不易被送達,貿易成本低則產品更多地被出口。無論是對出口的集約邊際,還是擴展邊際,貿易成本對其作用均為負向,即貿易成本低,則有利于更多的出口原有產品和更多的新企業或新產品進入出口市場(對集約邊際和擴展邊際均有利),反之亦反。但當把貿易成本分為固定貿易成本和可變貿易成本研究時,會得出一些不一樣的結論(錢學鋒,2008)。
此外,在貿易成本問題研究時,如果考慮產品替代性問題,那么貿易成本將交叉對集約和擴展邊際產生影響。一般邏輯是:貿易成本降低,有助于老產品出口老市場,有助于老產品開拓新市場,同時有助于新產品的進入。但產品替代效應(消費者對多種類產品的需求)可能使貿易成本對拓展邊際的影響明顯于集約邊際(Channey,2008)。
1.2.2 貿易成本的測度
現有文獻對貿易成本的度量,有的直接采用運輸價格,或海關關稅數據,或雙邊貿易到岸離岸價格比率(CIF/FOB)等單一指標度量(如Hummels,2001;Limao和Venables,2001等)。有的則采用相對復雜的價格指數法和貿易流量法等方法測度(如McCallum,1995;Rose,2000;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Novy,2006,2008,2010等)。
特別地,在對貿易成本的固定貿易成本度量時,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及代表性,有些學者使用了管理成本衡量固定貿易成本(Helpman,2008),這一數據可以通過世界銀行公布的“開辦企業所需簽訂法律文件數目和辦理相關程序花費的時間”計算得出。還有的學者采用《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提供的涵蓋商務自由、貿易自由、財政自由、政府規模、貨幣自由、投資自由、金融自由、知識產權和腐敗等九個方面的總體得分來度量固定貿易成本(錢學鋒,2008)。
1.2.3 貿易成本對二元邊際影響的一般研究結論
在現有的研究中,普遍認同貿易成本因素對二元邊際有顯著影響(Persson,2000;Eaton,2004;Amurgo-Pacheeco等,2008),且貿易成本對擴展邊際的影響強于對集約邊際的影響(Martina Lawless,2010)。
如果將貿易成本細化為固定貿易成本和可變貿易成本,發現固定貿易成本的影響系數強于可變貿易成本,且固定貿易成本主要是通過擴展邊際對出口增長起作用(Anderson,2007)。而Kanes(2007)對東南亞國家出口二元邊際的分析則發現,可變貿易成本主要通過集約邊際產生負面影響,對擴展邊際幾乎沒有影響。
2.1 對貿易政策因素的說明
實際上,在貿易成本的研究中,往往包含對貿易政策這一因素的研究。因為貿易政策(如貿易自由化、貿易壁壘、行政干預等)通常是一國產品進入他國所必須要克服的成本,即貿易政策的變動會帶來貿易成本的變動,因此屬于貿易成本研究因素中的一部分。然而,貿易政策影響因素在貿易二元邊際影響分析中常常被單獨研究。這是因為,在國際貿易研究領域,貿易政策對國際貿易影響的研究也是一個重點研究方向。結合二元邊際分析法,主要研究貿易政策是沿何種邊際對貿易產生影響,且研究主要集中在貿易政策因素中的“貿易自由化”或“貿易壁壘”因素對二元邊際的影響上。
2.2 貿易政策對二元邊際的影響
以貿易壁壘為例,如果出口目標市場存在貿易壁壘,即存在固定進入成本,生產率較低的企業或被壁壘直接阻止的產品無法進入市場,或即使可以進入也無利可圖。而一旦貿易壁壘全部取消或針對部分產品的貿易壁壘消失,將使小企業和低生產率的企業獲得出口準入資質,也使以前被“屏蔽”的產品有機會進入市場,這些都將明顯促進擴展邊際。特別地,如果將市場分為老市場和新市場,則老市場貿易壁壘加深將更多地影響集約邊際,但也給新市場開拓提供了動力,即有利于拓展邊際的發展;新市場貿易壁壘的減少對擴展邊際有明顯的正面作用。相對于貿易壁壘,貿易自由化因素由于同時包含了對固定成本(貿易壁壘降低)和可變成本(關稅水平下降)的影響,因此對二元邊際影響的分析更為復雜。但一般認為貿易自由化的提高與貿易壁壘降低有類似的效果。
實證檢驗基本印證了上述推理,認為貿易自由化提高或貿易壁壘的降低對擴展邊際有顯著影響,而對集約邊際的影響很小。相關文獻如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還有加入WTO、CAFTA、NAFTA等,對相關國家擴展邊際有明顯的正向作用(Felbermayr和Kohler,2007;Molina等,2010;Ito,2008);貿易自由化因素對擴展邊際提高有非常顯著的作用(Kehoe和Ruhl,2003;Frensch,2009;Buono和Lalanne,2012;Dutt等,2013);歐元區的貨幣統一將從擴展邊際對貿易波動產生影響(Auray等,2012);貿易壁壘降低對二元邊際有正向作用(Melitz,2003;Eaton,2002; Korturn,2002);永久性的關稅降低可促進擴展邊際(Ruhl,2003;Feenstra和Kee,2007)。
對貿易二元邊際影響的研究常常采用拓展的“引力模型”進行。國際貿易引力模型取名引申自“萬有引力定理”,萬有引力表明兩個物體間引力大小與物體質量成正比,與距離成反比。與此類似,貿易引力模型認為其他條件不變時,雙邊貿易與兩國的GDP成正比,與距離成反比。同時,人口、邊界、匯率、文化聯系、多邊阻力等因素將對“引力”產生影響。本文將“目的國GDP或收入水平(當出口國給定時)、地理距離、文化聯系、多邊阻力、匯率”等因素稱之為國家間貿易“引力”因素。需要說明的是,如前文所述,這些因素常被納入貿易成本因素加以研究。
3.1 出口目的地的收入水平
根據貿易引力模型,其他條件不變,且在一國GDP既定的情況下,貿易的發生取決于出口目的地的收入水平。實證研究表明,目的國收入水平有一個最低門檻,即最低收入水平,只有超過這個最低收入水平,到該國的出口行為才會發生(Melitz,2003)。類似地,具體到企業或產品上,即存在一個最低生產效率,或稱之為生產率分界點,目的國生產率高于該分界點則進入市場,否則退出該市場(Kang,2004)。這些研究同時表明,出口目的地收入水平更多地對擴展邊際產生影響(超過臨界點之后的市場擴張)。
3.2 地理距離
對地理距離因素的研究主要出現在貿易成本因素(可變貿易成本)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認為地理距離因素作為可變貿易成本,主要是通過擴展邊際影響出口貿易(Mayer和Ottaviano,2007;Anderson,2007)。
3.3 文化聯系
開放經濟背景下,各國間的文化溝通與交流增加,文化聯系(如語言溝通、雙邊文化認同、殖民關系等)將直接影響兩國的“親近感”(引力),進而對出口貿易的集約與擴展邊際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目前相關研究的主要結論是:更強的文化聯系,如使用共同語言的國家,或有殖民關系的國家,或有種族關聯的國家,或有歷史交往的國家間更有可能發生貿易往來,且貿易的增長主要沿著擴展邊際實現(Anderson,2007;Helpman等,2008;Crozet和Koening,2010)。一種解釋是更強的文化聯系降低了信息獲取成本,或者說貿易雙邊信息壁壘大大降低,更容易進行信息溝通縮小了兩國心理距離,因此,更容易發生貿易往來。
3.4 多邊阻力
雙邊貿易流量不僅受到雙邊貿易壁壘的影響,實際上也受其他國家貿易壁壘情況的影響,多邊阻力即描述了這種情況,即雙邊貿易會受第三方影響。多邊阻力因素常被納入引力模型,以研究這種更為貼近現實的情況。
實證研究中,“多邊阻力”指標選取是一項難題。一些學者采用遙遠度指數(Remoteness Indices)反映“多邊阻力”,但這一處理方法因缺乏理論上的支撐而被較少采用。進而出現了價格指數(McCallum,1995;Anderson和Wincoop,2003),國家固定效應虛擬變量(Hummels,1999;Melita等,2007)來代表多邊阻力項。也有學者采用一階泰勒展開產生近似的多邊貿易阻力項(Baier和Bergstrand,2009)。多邊阻力對二元邊際影響的主要結論是:多邊阻力對集約邊際有負面影響,但卻對擴展邊際有正向作用(Chaney,2008;錢學鋒和熊平,2010)。
3.5 匯率
匯率作為影響“引力”的因素,也對貿易二元邊際有一定的影響。Bergin等(2008)發現采用盯住匯率制度的國家對出口貿易流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集約邊際上,且如果該國的匯率變動被很好地控制,則擴展邊際將取代集約邊際對貿易增長的主導作用。Colacelli等(2010)以136個國家為研究對象,從這些國家的貿易數據中發現貿易雙邊的匯率波動主要表現在對擴展邊際的影響上。
4.1 外部沖擊的含義
外部沖擊是相對內部沖擊而言的,一國的經濟波動可能源于內部沖擊,也可能來自外部沖擊。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一國對外部市場的依存度越來越高,因此,也越容易受到來自外部的沖擊。外部沖擊主要通過國際往來,如國際貿易、國際金融投資等途徑影響一國經濟波動。國際貿易渠道又包括匯率、利率變動,或國際供求因素對進出口產生影響。
4.2 外部沖擊對二元邊際的影響
近年來,諸如金融危機一類的外部沖擊對一國出口的影響變得深遠且不可忽略,這些危機主要通過影響國際供求等因素對貿易集約與擴展邊際產生影響。現有文獻研究中,錢學鋒和熊平(2010)研究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及21世紀初全球經濟緩慢下滑對二元邊際的影響,發現外部沖擊對出口集約邊際影響為負,對擴展邊際有促進作用,但作用比較小。這說明外部沖擊有可能可以促進一國新產品的出口,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貿易的擴展是應對外部沖擊的一種方法。楊媛(2014)對2003年~2010年我國制造業數據的實證分析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認為擴展邊際相較于集約邊際,對外生經濟沖擊的抵抗力更強(這可能是因為擴展邊際對貿易成本的變化更敏感)。Bernard等(2009)以一年為界限,將數據分為長期、短期分析,發現外部沖擊對出口長期波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擴展邊際,而對短期波動的影響主要通過集約邊際實現。
除上述影響因素外,學術界還討論了很多其他因素對二元邊際的影響。(1)對出口目的地基礎通訊設施(Lawless,2010)及出口國基礎設施(盛丹等,2011)對二元邊際影響的研究發現貿易雙邊基礎設施對集約及擴展邊際均有正向作用,但前者在擴展邊際上表現更為明顯。(2)楊媛(2014)認為技術創新因素可以通過提高生產率、創造新產品、提升產品質量等途徑對二元邊際產生影響,其對我國制造業的研究發現技術創新對出口集約邊際和擴展邊際均有顯著正向作用,但擴展邊際表現得更為明顯。(3)錢學鋒和熊平(2010)發現產品屬性差異會導致集約與擴展邊際有不一樣的表現,具體是高科技產品表現為正的集約邊際作用,而中間產品則表現為負向作用。(4) “金融發展水平”也是影響二元邊際的一個因素。Melitz(2008)發現金融發展水平與二元邊際正相關。Muuls(2008)、 Berman和Hericourt(2011)發現金融約束對擴展邊際的負面影響明顯,但對集約邊際卻沒有顯著影響。Manova等(2011)認為貿易限制條件的增加不利于集約與擴展邊際。針對金融發展水平中信貸問題的研究發現,信貸約束的加緊主要沿著擴展邊際對出口貿易產生負面影響(Feenstra等,2011)。(5)文洋(2012)研究了收入分配對二元邊際的影響,通過對我國1996年~2008年出口數據的分析發現,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對擴展邊際的作用是正向的,但對集約邊際卻是消極影響。
[1] 錢學鋒.企業異質性、貿易成本與中國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J].管理世界,2008(09).
[2] 錢學鋒,熊平.中國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及其因素決定[J].經濟研究,2010(01).
[3] 陳勇兵,陳宇媚.貿易增長的二元邊際:一個文獻綜述[J].國際貿易問題,2011(09).
[4] 許統生,李志萌,涂遠芬,等.中國農產品貿易成本測度[J].中國農村經濟,2012(03).
[5] 戴小峰.中智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及影響因素分析[D].南京財經大學,2015.
[6] Melitz M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 Econometrica,2003,71(06).
[7] Bernard A B,Schott P K.The margins of US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02).
[8] Chaney T.Distorted Gravity:The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margin of international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04).
[9] Dutt P,Mihov I,Van Zandt T.Does WTO Matter for the Extensive and the Intensive Margins of Trade[Z].CEPR Discussion Papers,2013.
[10] Helpman B E,Melitz M,Rubinstein Y.Estimating Trade Flows:Trading Partners and Trading Volume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123(02).
F740
A
2096-0298(2016)10(c)-136-03
①2016年度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杭州市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及其影響因素研究(Z16JC101)。
方巧云(1981-),女,浙江富陽人,經濟學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