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
摘 要: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這是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文章圍繞讓聽與說相輔相成,為語言運用奠定基礎;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培養(yǎng)學生在觀察中表達;培養(yǎng)學生角色意識,在交際中運用語言;開展交際語言訓練,進行思維表達訓練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運用能力;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2-246-0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人文性與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習語文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是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們知道,語文教學不僅知識的傳遞,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對言語能力的建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聚焦各種教學策略,以培養(yǎng)學生熟練的運用語言的能力。
一、讓聽與說相輔相成,為語言運用奠定基礎
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活動是相輔相成的,語言的運用離不開聽說讀寫作為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在初讀課文后總是開展這樣的語言訓練。如這篇文章中你最喜歡那些句子?從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例如:在教學《黃果樹瀑布》時,你能把黃果樹瀑布氣勢非凡的美景帶給大家嗎?”隨著多媒體不斷變化的畫面,大家一起讀讀描寫黃果樹瀑布的句子。”“你能說說你見過的美景嗎?”很多學生跟爸爸媽媽旅游過,滔滔不絕的講述曾經見過的美景。接著,就這篇課文出現的諸如“懸掛、騰空而上、隨風飄飛、漫天浮游”等詞語指導學生利用這些詞語造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能利用這些詞語進行聽與說的訓練。這樣,就給予學生朗讀與詞語運用更多的機會,從而在更加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為語言的運用奠定基礎。在拓展環(huán)節(jié)中,給學生葉圣陶的《瀑布》這首詩,通過朗讀指導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從而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同時,也讓聽說讀寫活動有機的結合到一起。
二、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培養(yǎng)學生在觀察中表達
教育家葉圣陶說:“畫面能拓展小學生的想象能力。”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配有插圖,這些插圖形象生動,有很強的吸引力。利用這些插圖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可以在觀察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發(fā)現,小學語文教材中尤其是低年級語文課文中的插圖比較多。編者配備這些插圖為理解課文內容提供方便, 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心理學家也認為,靜止的表象可以讓人聯(lián)想人在進行各種活動時的動作、表情,甚至是心理活動。如果學生能把自己的聯(lián)想運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會潛移默化的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學習《海底世界》時,在初讀課文后學生了解了海底世界。然后結合插圖制作多媒體視頻,結合配樂朗讀從而讓學生一邊聽、一邊看、一邊聯(lián)想。最后,請班級中確實有去過海底世界的學生講述觀看經過。這樣,學生們好像真的來到了海底世界。有學生學生能說出海底是色彩斑瀾的世界;有學生說海底有珊瑚與各種魚類。這樣的表達有的是通過想象表達出來的,從而讓學生語言思維變得更加敏捷。
三、培養(yǎng)學生角色意識,在交際中運用語言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喬治·米德說:“一個人如果他處于別人的角色, 就會感覺到自己能否進行人際互動的必要條件。”我們知道,人的聽、說能力是相輔相成的。聽是說的基礎,說是聽的反應。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有理解了文本中的角色,才能進行語言運用活動。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三顧茅廬》、《負荊請罪》等課文時,我們應該著力的引導學生通過扮演課文中的某個角色來體驗自己的角色意識。這樣,學生就會逐步體驗角色把自己看作是交際活動的對象。并且通過語言對話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形成自我意識,他們在扮演角色的同時力求把人物對話演繹的更加逼真,從而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就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角色情境:讓一個女生扮演文中哪個賣火柴的小女孩,面對小女孩的處境進行角色對話活動。有學生提問“這么冷的天為什么快回到爸爸媽媽身邊?”有學生問“你不知道今天是大年三十嗎?今天怎么會有人買火柴?”等等。在這樣的角色表演中,在每個學生的心中都思考了角色的心理活動,從而為語言表達提供可能。
四、開展交際語言訓練,進行思維表達訓練
我們知道,語言是一個人思維的外殼,語言最能體現人的思想。一個人的思維越是嚴密,那么他的語言表達就顯得特別準確。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語言運用能力僅憑語文教學中的口語交際訓練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有必要開展課內與課外的語言實踐活動。教育教學理論認為,在課堂教學通過一定的訓練然后與課外學生的觀察與思維活動相結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學生只有在好奇心的驅使才能認真的觀察生活中的人與事。但是,更多的情況下學生的思維能活動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積極的思考各種事物,然后才能用語言進行表達。例如:在開展口語交際《春天來了》時,就帶領學生開展郊游活動,引導學生觀察春天的景色,談談自己的切身體會。這樣,學生會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表達出來。很多學生能從從天氣、植物、河流、地貌等方面展開思考。從他們的表達中不難發(fā)現,這是思維的表達,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體現。
總之,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應該著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實踐活動。采取各種教學策略,通過拓寬語言表達與語言運用的訓練途徑,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過程中提高聽說讀寫能力。這樣,才能逐步的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從而為以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蔡 花.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真正學會運用語言[J].閱讀與鑒賞,2013(08).
[2] 趙亞娟.小學語文教學應重視連句成段能力的培養(yǎng)[J].學生之友,2014(02).
[3] 王小會.上好口語交際課 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J].小學時代,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