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英
摘 要:歷史是對已逝去文明的一種傳承和記載,是對近現代文明的一種弘揚與贊頌。現代社會發展與教學形式下的初中歷史課堂,要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要以現代先進、科學的方式方法達成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與優質。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創新教學設計;信息技術;教學評價
創新是一種內在形式,是一種外在表現。創新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方法,使之能夠符合新課標改革的具體形勢,使之能夠符合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使之能夠符合學生主體進步的規律特性。
一、創新教學設計,提高教學針對性
創新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設計,就要改變以往傳統的課堂規劃方案,要以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歷史的教學要求和初中生的總體特點為依據,要認真分析歷史教材中知識的規律性與本質性,要以歷史相關資料的收集拓展和教學活動的寬度;要認真剖析初中生的青春期特點,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思想發展為教學設計基礎,以此達成學生的綜合發展與全面進步。
二、創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技術性
新課程強調教學與技術之間的密切聯系,強調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拓展與直觀作用。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以信息技術的資源素材增添歷史教材知識的詳細性與豐富性,以信息技術的圖片與影像形式增添歷史教材知識的形象性與具體性,讓學生在視覺界面的直觀欣賞中了解歷史事件的全面信息。例如,在初中歷史《南京大屠殺》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按照南京大屠殺在網絡上搜索相關的影片或紀錄片,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界面中感受日本人的慘無人道,感受曾經的滅頂之災,讓學生在歷史知識與多媒體視聽結合中激發愛國熱情、學習熱情。
三、創新教學評價,提高教學反饋性
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作為后備力量的教學評價貫穿著整個教學活動中,對教學活動的質量起著調控與改進作用。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進行評價,不能只評價學生的成績,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與態度的變化,要關注學生主體在教學活動中的思維發展和行為展現,要關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效果、水平、能力等,讓教學過程中的弊端暴露無遺,讓教學活動的最終質量得以調控和改進。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為基礎,以歷史教材為依據,以學生主體為本位,以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優化與創新,以此全面改進和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現狀。
參考文獻:
[1]蔣元年.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12.
[2]付秀娜.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