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顯奎
摘 要:新課改要求歷史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講故事的層面,要能借助歷史事件啟發學生去互動交流,從不同的角度來發展歷史觀點,然后經過優化歸納匯總得出客觀的問題答案。結合一線教學經驗對歷史教學中如何實踐討論認知進行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初中歷史;靈活;互動;對比;交流
有過歷史教學經驗的老師都知道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喜歡歷史,許多學生也只是停留在聽故事階段,往往不能深入探索到對應的概念和規律中來。對此,新課改要求我們放棄傳統的理論說教和故事宣講,我們要及時引導學生從歷史故事中受到啟發,進而經過互動討論完成對歷史規律的掌握。鑒于此,我們聯系教學實踐優選兩個角度對怎樣開展初中歷史靈活教學進行分析。
一、引導互動交流,啟發深入探索
當下中考歷史題目也越來越趨向于開放,往往沒有固定答案,考查的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運用和對歷史分析能力的掌握。所以歷史教學中我們就要體現整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互動、交流,完成對歷史知識的深入探索。
這里以甲午戰爭這段歷史教學為例,筆者結合教學目標以情境引導的方式啟發學生分別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解讀甲午戰爭:學生可以分為“大清派”和“日本派”,兩派分別站在各自的角色立場模擬場景進行問題討論。這樣的討論課學生表達欲望很強,思維很活躍,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讓他們掌握客觀評價歷史事件的技能,進而在知識生成中直接遷移技能。
二、通過聯系對比,深化認知理解
歷史知識不是孤立的,需要學生前后聯系,橫向對比進行理解。為了讓學生擴大知識面,發散歷史思維,我們就可以針對類似的歷史事件,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進行深化認知。整個過程可以讓學生自己搜集相關歷史背景和前人的討論成果,從而汲取知識,形成知識脈絡。
例如,我們學近代史時,筆者就以日本和中國進行對比設置啟發性問題,鼓勵學生用全新的觀點來解讀歷史走向:“為何日本的明治維新能成功而中國的百日維新卻失敗了呢?”“洋務運動對現代化改革和發展有啟發性意義嗎?”……如此開放的話題設置,讓學生通過對比產生形象認知,在搜集材料和歸納分析的過程中完成對歷史知識的體驗和運用,達到活學活用的教學目的。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不能只強調背和故事梗概,我們還需要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歷史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達到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任斌英.新課改下如何創新初中歷史教學[J].現代閱讀,2012(19).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