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 要: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的教學應始終圍繞學生的學習,引導、啟發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探索知識。因此,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教學大綱規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給學生獨立探究、學習知識的方法。
關鍵詞:經緯網;制定;判斷
一、比較的方法
比較是根據一定標準,找出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例如,將歐洲和非洲的大陸輪廓進行比較,能清晰地看到兩洲大陸輪廓圖形都似三角形,但不同的是前者為東部較寬,向西逐漸收縮的三角形,后者則是北部較寬,向南逐漸收縮的倒三角。再作比較又可發現,前者輪廓線很破碎,彎曲很多,而后者輪廓線則比較平直。經過如此比較之后,學生能比較全面地獲得歐洲和非洲的輪廓特征,將兩者清晰地區別開來,進而也能在各大洲的輪廓圖中將歐非兩大洲識別出來。
二、綜合的方法
綜合是將紛繁復雜的地理現象、地理問題、地理知識整理、篩選成有條理的知識條目。例如,學習“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從河流的流量、汛期、含沙量和冰期四方面概括綜合。這種按照地理要素內在結構來建立的體系,能使復雜的知識得到全面、有條理的歸納,也能使繁瑣的知識得到簡化和結構化。
再如地球任何一個地區,不論其范圍大小,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氣候等條件的不同,都有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特征,并且在影響區域特征形成的各個要素中有主次之分。所以在分析歸納地理知識時,應突出某地區的地理特征。如青藏地區的主要特征是“高”和“寒”,西北地區的主要特征是“干旱”。抓住主要特征有利于地理知識的學習和地理技能的掌握。
三、閱讀地圖的方法
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重要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是一種學習工具,而且也是地理的“第一教材”。因此,教給學生閱讀地圖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樣閱讀地圖呢?
可以將地圖分成若干較小的區域單位,先只看某一區域,看完后,再看另一區域。例如,閱讀我國地形分布圖時,可以先看顏色很突出的西部地區,得出結論:這里為青藏高原地區,高原上分布著許多高山;然后看綠色的東部地區,得出結論:平原為主,散布著丘陵低山。這種方法可以突出某區域各要素的特征,進而有助于進行區域間要素分布異同的比較。
也可以用某一地理要素作為線索,有順序、系統地移動視線分析閱讀地圖。例如,閱讀中國地形分布圖時,以地理要素為線索進行閱讀,這里的地理要素可以是“山脈”,也可以是“高原”。學生根據自己制定的或者是教師指導的“先看山脈分布,再看高原分布”“先看東西走向的山脈,再看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等規則逐一分析閱讀。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獲得某一地理要素的總的分布特點,進而比較出幾種地理要素分布的異同點。
我們還可以將某一地理要素作為基點,觀察分析其周圍各方位的地理事物。例如,學生看“淄博政區圖”,可以將張店區作為基點,向北依次為桓臺縣、高青縣,向東為臨淄區,向西為周村區,向南為淄川區、博山區、沂源縣。這種方法能使學生辨清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能鍛煉學生的空間知覺能力。
再如,閱讀經緯網圖時,判斷方向是難點,教師可以做如下指導:(1)經緯線垂直相交構成的地圖。這種情況可以沿用一般定向法。當然,一定要首先確定緯度和經度,這是這一類經緯網地圖考察的重要內容。(2)點附近的經緯網。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判讀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現提出如下步驟,供大家參考。
第一步,要分清哪是經線,哪是緯線。在一般的經緯網圖中,經線南北延伸,緯線東西延伸,是非常容易辨別的;但在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呈放射狀的線為經線,表示南北方向;呈圓弧狀的線是緯線,表示東西方向。第二步,要分清圖中出現的極點是南極還是北極。若極點上標有“N”則為北極,標有“S”則為南極。若只標有地球自轉的方向:地球自轉方向為順時針方向的,為南極地區;地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方向的,為北極地區。這樣南北緯度的判斷就容易了。如果覺得順時針、逆時針容易記錯,還可以使用“右手定則”:用右手握住地球儀,拇指指向北極,其余四指環繞方向即為地球自轉方向。第三步,分清圖中出現的經度是東經度還是西經度。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度數遞增的是東經度;反之,則是西經度。第四步,分清方向。這又可分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在同一經線上的兩點,如果在北極地區,靠近極點的在北方,另一點在南方;如果在南極地區,靠近極點的在南方,另一點在北方。第二種情況,在同一緯線上的兩點,可根據地球自轉方向來判定。因為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因此與地球自轉方向一致的為東,反之為西。這里要注意兩點之間的東西方向關系要取劣弧,而非優弧,即所謂“最近距離原則”。第三種情況,不在同一經線上也不在同一緯線上的兩點:要確定一個點作為確定方向的輔助點(其意義相當于幾何證明題中的輔助線),使這個點與一點在同一經線上,與另一點在同一緯線上,再判斷方向。
參考文獻:
冉金全.教給學生學習地理的學習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
201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