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炎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身體的迅速成長和心理特征趨于成熟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對學生今后的成長、成才、成為什么樣的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作為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課程就有其凸顯的作用,它在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上,能夠進行有效幫助和正確指導,成為學生自己想要發展的人才;成為家長期盼的人才;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要想讓學生成為我們理想的優秀人才,教師就要樹立新型的教師觀,樹立為學生服務的全新教育理念,嘗試新的教學手段與方法。
一、注重學生參與——“去讀”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編寫非常生動有趣,并且圖文并茂,學生非常愿意閱讀,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又比較密切,學生對教材內容既熟悉、又愛讀,有時學生會像看故事或小說一樣,去認真地、有滋有味地閱讀教材,特別對實例、觀點等,有時會自發地進行討論或辯論,有時會爭得面紅耳赤。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時就要放開手腳,建立一個學生高效參與的開放的課堂。給予學生閱讀的時間,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閱讀教材,去實踐而不是等教師告訴,去親自感知而不是等他人講解。學生第一時間感知教學內容,思想就會有觸動、有驚喜、有驚訝、有震撼。教師不要不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不要獨占課堂,不要一講到底,要對學生有信心,去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大膽地讓學生去讀書,學講結合地學習的實效性會遠遠高于教師的講解。教師只有在學生弄不懂、學不會的重難點上給予點撥、啟發,和學生討論交流,這也是教師主導地位的充分體現。學生閱讀教學內容,不是放羊式地讓學生隨便地、漫無目的地去讀,讓學生去讀要注意兩點:一是針對教學內容列出閱讀提要,讀哪些內容;先閱讀哪些內容,后閱讀什么內容;哪些內容重點去讀、去精讀,哪些內容略讀。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通過學生的閱讀完成哪些問題,這樣學生就不至于亂讀、瞎讀。
二、注重學生的問題——“去思”
學生學習教學內容,不可能沒有問題,但教師很少讓學生提出問題,一怕耽誤教學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二是怕學生提出的問題過淺或過難抑或荒唐而影響正常的教學,因此,一般不讓學生提問題,總是學習完一個標題或一段內容,就會習慣地問:“有沒有問題了?”學生就會習慣地回答:“沒有了。”這就是中國式教育,把問題教沒了。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恰恰說明學生去思考了,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恰恰反映了他的思想動態,這正是思想品德課程發揮有效幫助和正確指導的有利契機。教師要做到:一是不嘲笑學生提出的問題,哪怕多么膚淺,哪怕有些荒唐,教師和其他學生都要尊重,都要認真對待。這樣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有著其他諄諄教導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這些問題是學生思想產生偏差的根源,治病治根就是這個道理。二是營造寬松的、安全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敢于提問題,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敢于說出我會怎么去做。這樣教師才能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有效的干預和指導。如,《責任與角色同在》中“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學生就提出了我們除了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對社會負責外,還要對自然界負責,并且還說出了怎么去做;也有的學生就提出了父母對我們負責是應該的,現在我們不用回報,他們也不圖我們的回報,也列舉了親戚不養老人的例子。這就是進行教育的最佳契機,通過教師的正面引導和學生的討論交流,就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責任觀念。
三、注重學生的表現——“去行”
學生有了正確的思想品德,這只是第一步,最終的目的是將這種正確的思想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符合家長的要求。一是課堂學習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具體的做法,學生雖然沒有行動,但讓學生根據學習內容,講出自己的做法,教師引導其他學生對這種做法進行評價,就能制止學生一些不良行為的發生。二是教師評價時要加入對學生行為評價的實例,教師根據學生平時在學校或家里或社會活動中的點滴表現,隨著課堂教學的內容,加以實例引入,讓學生去討論并進行評價。通過學生行為的討論與評價,或學習或糾正或摒棄或杜絕。三是教師根據學習內容布置一定的課后有關學生行為的作業,讓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去踐行課堂學習內容。這部分作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用家庭問卷調查的形式來完成,如:
1.尊敬父母,聽從父母長輩的話,不跟家長翻臉、頂嘴( )
A.完全能做到
B.基本能做到
C.不聽話,經常翻臉、頂嘴
2.能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談話時注意認真傾聽( )
A.經常 B.有時 C.偶爾 D.從不
通過這樣的調查就能及時了解學生是否學與行一致,更加有利于教師的指導和對偏差行為的糾正。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就是通過對學生思想進行有效的幫助和正確的指導,使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使他們的行為符合社會的需要,教師要把學生真正地放在學習主體的位置上,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行”,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加以幫助,使其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不良思想和行為消滅在萌芽之中。開放的課堂;對學生的尊重;對學生行為的評價恰是很好的教學形式,它極大地提升了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實效性,為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實現了思想品德課程的教育目的。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