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成
物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用性都很強的科學,它不僅對社會生產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的思維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談物理教學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感受和體會,以供同仁斧正。
一、物理教學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培養
物理學知識是人類在實踐中形成的,并用概念、原理構成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因此,準確理解物理學中的概念原理是學好物理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準確理解物理學的概念和原理呢?
1.對所學的概念原理要咬文嚼字,準確理解其內涵
例如,學生學習楞次定律時,一要讀懂楞次定律的內容,品味其內涵;二要學會應用該定律解決實際問題。楞次定律的內容是:“閉合線圈中產生的感應電流方向,總是要使它的磁場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原磁場的變化。”這一定律表述雖然很短,但內容很豐富,這使得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一時半會要真心領會掌握其內涵還是比較困難的,教學中,本人為了讓學生能準確理解楞次定律的含義,先從演示實驗入手,根據實驗現象,逐字逐句解釋楞次定律的內容實質。
課前,我把準備好的線圈與電流計連接好,在實驗中,我把磁鐵插入線圈或把磁鐵從線圈中抽出的瞬間,學生發現了電流計發生偏轉,這說明閉合導體回路中產生了感應電流,如果磁鐵插入線圈后靜止不動,或磁鐵與線圈以同一速度運動,就說明閉合導體回路中沒有電流產生。因為磁鐵插入線圈或從線圈中抽出的瞬間,由于線圈內部磁感線條數的增減,線圈內部的磁通量發生變化,回路中就產生感應電流;當磁鐵與線圈沒有相對運動,即穿過回路的磁通量不變化時,線圈回路中沒有感應電流。如果磁鐵在線圈中不斷地插入、抽出,會發現電流計的指針不斷地擺動,這說明磁鐵插入、抽出時產生的感應電流方向不一致,進一步實驗會發現感生電流方向既與磁體的磁極有關,又與線圈的繞向和磁極的運動方向有關。這就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感應電流方向與磁體的磁極、磁體的運動方向與線圈的繞向是什么關系呢?這就是楞次定律要回答的問題。
楞次定律是楞次經過廣泛的實驗和精心的思索揭開的電磁感應的奧秘,楞次定律告訴我們“磁”生“電”是一種瞬時效應,即“磁”生“電”是發生在磁通量變化的瞬間。
楞次定律是用來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它具有普遍運用性。因為楞次定律適用于一切電磁感應現象。如何應用楞次定律確定感應電流方向呢?楞次定律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定律。其實質是根據感應電流和磁場作用——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原磁通量的變化,來判定感應電流的方向。根據楞次定律的內容,首先要明確原來磁場的方向,其次要明確穿過線圈內部的磁場的變化情況,即原磁場在線圈內部是增強的還是減弱的抑或不變的,如原磁場在線圈內部是增強的,則產生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相反;如原磁場在線圈內部是減弱的,則產生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相同;如原磁場的強弱不變,則不產生感應電流,這就是楞次定律內容中的“阻礙變化”的含義。從某種意義上說,楞次定律內容可以簡單地敘述為“增—反,減—同”四個字,即原磁場增加,感生磁場方向與之相反;原磁場減弱,感生磁場的方向與之相同。最后利用安培定律來確定感應電流的方向。即當原磁通量增加時,感應電流取什么方向才能使它的磁場阻礙原磁通量的增加;磁通量減少時,感應電流取什么方向才能使它的磁場阻礙原磁通量的減少。
通過這樣邊做邊講,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欲望,把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使學生了解從實驗事實出發,經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綜合、歸納、演繹而得出的物理規律的科學方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學習物理和掌握物理理論的能力。
2.真正培養好學生的理論接受能力,對概念、原理的定性理解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培養學生掌握物理量定量計算的方法
在物理學諸多計算方面,有關定量計算較難的就是矢量運算,為此有經驗的物理老師除了對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的教學十分重視外。例如,對物理模型的闡述,由簡單到復雜,由個別到一般,由現象經過分析、歸納、演繹到理論、規律的研究方法的闡述等,貫穿于教學的始終,還把矢量的運算簡化成代數運算的方法教給學生,這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教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
3.在物理理論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開設一些科技專題講座
這樣將開闊學生視野,對學生認識物理學與科學技術的關系,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都是大有裨益的。如我們曾開設過超聲波的應用、傳感器知識、超導體的知識和應用等講座,都對學生學好物理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二、物理教學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
物理學既是理論科學又是實驗科學,實驗對于學生理解物理學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生親手實驗可以使學生了解物理學的應用,并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釋一些物理現象,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因此物理學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
譬如,我在教電阻的串、并聯特點后取60W/220V和40W/220V燈泡各若干,讓學生親手實驗,觀察兩只燈泡串、并聯使用時亮度變化情況,并回答電燈的亮暗是由什么決定的問題。通過學生親手做實驗,清楚地觀察到以上兩只不同的燈泡并聯使用時60W燈泡較亮,而串聯時是40W的燈泡較亮的事實,這是為什么呢?讓學生根據電阻串、并聯的知識去解釋,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理論很容易得出結論:比較燈泡是亮還是暗不是看電壓的大小(并聯時兩只燈泡電壓相等)即不是看燈泡的電流大小(串聯時兩只燈泡上的電流相等),而是看燈泡上的實際功率的大小。學生通過電阻串、并聯知識分析出60W/220V和40W/220V兩種燈泡并聯時,60W燈泡實際功率大于40W燈泡的實際功率,而串聯時,40W燈泡的實際功率大于60W燈泡的實際功率。通過這個簡單的實驗,讓學生不僅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對電阻串、并聯特征的分析能力,實現了從死記概念原理到概念原理的分析與理解運用上的轉變,也檢驗了物理理論的正確性。另外,我們通過讓學生做伏安法測電阻實驗,既提高了學生運用電流表、電壓表、萬用表的能力,也通過內接法和外接法的實驗結果的比較,學生學會了測量誤差的大小及誤差的來源分析,學生自己也能總結出減小測量誤差的方法和條件。總之,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如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手腦并用能力;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小組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實驗是一種綜合能力培養過程,正因為學生實驗有諸多好處,有百利無一害,物理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學好理論,運用理論,激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適當增加實驗內容和實驗次數,發展學生的實驗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三、物理教學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學了知識不應用,等于耕地不播種”這句話對于我們職高生尤為適用,因此教職高生的物理老師要盡可能地讓物理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把學到的物理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去。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讓學生在學中用、用中學,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了讓學生有盡可能多的社會實踐機會,我們學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組織和動員學生參加省市級創新大賽活動
借助于一年一度的創新大賽的活動平臺,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學生有更大的自由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要,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構想發明出自己得意的參賽作品,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作品得獎不得獎我認為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過這次大賽的活動,充分挖掘出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科學素養和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誠然,我們也經常有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創造出的作品在大賽中獲獎,有的學生還能獲得發明創造專利。這其中既有發現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又有挫折和失敗的考驗。這大概也是學生成長的必經過程吧。實踐出真知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
2.師生組成家電維修服務隊
我們學校由物理老師、機械老師、電子老師和部分有關的學生組成家電維修服務隊,義務幫助學校和教職工修理各種家電,服
務隊成立幾年以來,維修過各種小家電,如: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微波爐、電風扇、電水瓶、變壓器和電動機等等,還參與過照明電路的安裝和日光燈的維修,總之我們是遇到什么修什么。在維修過程中,遇到故障,師生共同查找、共同探究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一次次失敗和成功的維修過程中,很多學生已成為家電維修能手。這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活躍學生學習物理的思路。
3.安排學生暑期實習
我們職校與省內40多家企業有合作關系,每年暑假都安排學
生進企業實習。在安排的過程中,我們有意讓機電專業與電子專業學生進入與本專業相同或接近的企業實習,如機電專業學生一般進電機廠實習,電子專業學生進無線電廠實習,這叫專業對口實習。在假期實習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而且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學好科學理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學生回到教室聽課更加刻苦、更加有目的性的。這無形中就促進了學生學習物理、熱愛物理、用物理的學習態度,實現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內在動機。
總之,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物理教學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遵循“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堅持以能力為本,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學中,物理科學思維方法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橋和船,它能為學生的成功創造更多的機會和途徑,
為學生遨游知識天空插上騰飛的翅膀。通過物理學深入詳細地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借助觀察、實驗、理想化模型、圖像、等效、類比、假說等一系列物理科學方法的學習和應用,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自我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學生學習后續課程,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從事現代化建設打下必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閻金鐸,郭玉英.中學物理教學概論[M].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