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孟
南陽醫學高等??茖W校
淺談高校德育實施過程中如何強化教育效果
盧孟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筆者將在下文中探討教學中和教學外、從學校到校外的德育工作中,怎樣強化教育效果,讓德育工作能夠起到關鍵性的指導作用。
高校;德育;加強;教育;效果
思政教育是說:特定的階層、政黨、社會群體通過既定的思想理念、政治理念、德行標準對它的組成人員實施有目標、有規劃、有組織的影響,讓其構成與社會或階層思想道德相吻合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在高等院校中,專家們習慣叫它作德育工作。而德育實施過程中,要時常觀測、掌握學生在學習德育課程后其思想道德的境界有沒有得到提升,并且考察其與德育特征是否吻合。在該考察中,老師們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學生對德育課程通常較為認同,然而在實踐中卻通常會與德育的要求南轅北轍。筆者認為,高校德育實踐過程中,強化教育效果是改善這一現狀的有力舉措。
學校所教授的思政知識,學生盡管能夠接受,然而更多時候是被動灌輸,是為了考試能夠拿到高分,考試之后往往就將其拋到九霄云外,更別說用德育理論引導其學習、工作以及生活了。
另外,老師通常要向學生灌輸節省觀念,學生也將其當做道德修養標準,然而學校卻處處可見燈火通明、水流不止的情況,食堂也經常浪費大量的糧食。學校倡導公共道德的培養,要求學生遵守紀律,然而插隊、喧鬧、遲到、早退等情況依然經常出現。當畢業年到來之際,學校都“如履薄冰”,應屆學生離開母校時的不道德行為仍然有增無減。而高等院校時常組織一部分“大學生文明教育行動”等活動,當中一部分要求甚至是小學階段就應該滿足的,但是還要在大學校園里反復提出,并且效果還不甚理想。
這樣的德育現狀通常差強人意,這就提醒高校的德育工作要在實踐過程中強化教育效果。
(一)內化德育工作
高等院校的學生沒有將德育內容內化成自身的品德理念,并外化成自身的舉止和習慣,這表明學生對高校德育課程并沒有全盤接受,抑或僅僅是接受硬性灌輸,并未意識到德育學習的關鍵性以及重要性,尤其是并未意識到德育的個體價值;這就需要學校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這兩種德育主要課程中,要根據德育價值開展定律來授課。除開照本宣科、闡釋理論以外,還應強調德育的功能,即是指要適應價值規律中的真善統一定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中,老師經常會強調德育的科學性,忽略了德育的價值性。
只闡述思政教育的科學性是不足的,還應講解其價值性,這是由于科學性的理論并非人人都能認可的,學生更應從價值的視角去上好德育課,并且對其實施審視等等。假如只闡述德育的科學性,而忽略其價值性,學生對自身的進步也缺乏價值視角的審視;在此情況下,大學生無法去實現自身的抱負,也“屏蔽”了理想的主要作用,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迷失自己,無法看清真理與理想,德育指導學習和工作更無從談起。
筆者認為,德育工作不應讓學生覺得對自身的發展是一種束縛,進而對德育學習只是走走過場或流于表面,并將其當成應試教育獲得高分的跳板。老師要向學生灌輸德育工作對其的束縛是有道理的,能夠推動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意識到德育的價值——包含社會價值、個體價值,引發其學習德育課程的熱情,讓其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加強德育教育功效。
(二)發揮德育工作的延展功能
思政教育有隨處可見的社會實踐活動。為了加強德育的教學功效,老師必須意識到德育工作的延展功能,即是說將德育工作從課堂內延展到課堂外。其實現模式是透過舉辦異彩紛呈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德育工作的趣味性以及引導力——引導大學生以及大學生社會團體舉辦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學校管理、構建層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德育工作的本質。
例如:校舍流動紅旗評選、學生天地等自主管理活動;在提升學生的自主能力的同時,促使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值得一提的是:舉辦的活動必須迎合大學生的需求,需要與學校的德育工作緊密相聯,讓德育的目的更為明朗化;要把握學校德育活動這個機會,突出活動的系列性以及次遞性,讓活動與德育工作的進度完美契合,凸顯德育功能,加強德育教育功效。
比如:“遠離毒品、珍愛生命”的德育教育,能夠舉辦“宣講、聆聽禁毒教育”、“緝毒英雄匯報會”、“戒毒所參觀”、“關注禁毒微博”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由表入里地理解、體會到毒品的害處,做一個潔身自好的社會人。
舉辦校園活動,能夠在不知不覺中融合教育與自我教育,是讓德育教育與自我教育完美契合的必經之路,讓學生的德育知識學習可以化被動為主動。所以,活動的舉辦絕不僅僅是完成任務或流于表面,而是思政教育的拓展形式之一。
高校德育終極目標是為了培育學生的優秀的思品,讓學生“有品、有趣、有情、有用”,學生思品的養成既要重視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還應通過社會對其的考驗。目前社會是極為開化的,德育工作也是如此,大學德育教育不可只局限在校園內進行,社會才是最佳的課堂。運用社會實踐來講授德育常識有著極大的潛力,美國、香港等在這層面就做得比較到位,然而內地卻乏善可陳。
我國內地的社會實踐通常就是簡單的走馬燈式的參觀;而筆者認為學生應全方位感受社會,對體現我國國情、路線、策略的社會實踐活動要引起重視。同時,要讓學生對德育理論學以致用,提升動手能力,老師更應在協助其理解德育理論的同時,培育期思想品德。社會實踐活動的模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包含社區調研、大規模工程項目觀覽等等,應讓學生多看多學。
德育實施過程中加強教育功效的討論,筆者僅僅是從自身的經驗出發,提出了一部分較有建設性的意見;筆者希望拋磚引玉,讓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該課題的討論中來。
[1]劉倩,何小勇.我國高校德育研究熱點及其知識基礎圖譜分析(2000-2009年)[J].高教探索,2012,(2)∶117-121.
[2]劉忠孝,萬寧寧.試析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高校德育社會化的理論支撐[J].學術交流,2012,(1)∶167-171.
[3]涂麗平.高校德育共同體建設的生態路徑選擇--來自懷特海和杜威的啟示[J].廣西社會科學,2014,(6)∶201-205.
[4]謝彩華.審視與探索-論當前我國高校德育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出路[J].科技展望,2015,(15)∶271-2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