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卉(吉林省樺甸市人民醫院CT科,吉林 樺甸 132400)
?
面神經管垂直段的CT檢查及應用
王 卉
(吉林省樺甸市人民醫院CT科,吉林 樺甸 132400)
【摘要】目的 探討面神經管垂直段的CT檢查及應用。方法 16例成年顱底標本,開顱取腦。面神經管垂直段起始部至外耳道后壁距離在矢狀位上測量,面神經管垂直段起始部至外耳門后緣距離在冠狀面上測量,測量數據與同橫斷位上相同項目測量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測量面神經管垂直段下段與頸靜脈窩外側壁的直線距離及其與頸靜脈窩前壁的投影距離,矢狀位、冠狀位與橫斷位測量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咬除相應骨質(錐隆起以上的顳骨鱗部,巖部與乳突相應部位骨質。錐隆起以下面神經周圍骨質),暴露面神經垂直段,測量其與外耳門后壁及后緣,頸靜脈窩外側壁的直線距離,及其與頸靜脈窩前壁的投影距離,并對兩種測量方法所得結果進行比較。結果 ①外耳道后壁距-面神經管垂直段:直接測量為(3.02±0.55);CT測量(3.01±0.67);t值0.328,P值>0.05。②外耳門后緣距-面神經管垂直段:直接測量(10.99±1.70);CT測量為(10.99±1.68);t值為0.001,P>0.05。③頸靜脈窩前壁距-面神經管垂直段:直接測量值為(8.31±1.86);CT測量值為(8.13±1.90);t值為0.115;P>0.05。④頸靜脈窩外側壁距-面神經管垂直段:直接測量值為(3.98±1.22);CT測量值為(3.90±1.16);t值為0.180,P>0.05。比較兩種方法測量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CT掃描不僅可幫助醫師明確診斷,還可在術前明確面神經管垂直段及其他解剖部位的位置,以此確定手術方案,進而在術中實施對這些部位的定位和保護,本研究提示臨床要充分應用面神經管垂直段的CT檢查特點。
【關鍵詞】面神經管垂直段;CT;臨床應用;定位;保護
面神經管垂直段(VFN)為面神經行經顳骨內在錐隆突平面至莖乳孔之間的一段,耳科手術在進行迷路切除,經迷路入路的內耳道手術和內淋巴囊手術要重點保護該段面神經[1]。所以,在手術前須對面神經管垂直段進行準確定位,術中加以保護,熟悉其走行與位置關系,但傳統X線片不能顯示面神經管,普通CT也需選擇不同掃描角度才能顯示面神經管的局部[2],術前面神經管垂直段的位置難以正確估計,1989年,螺旋CT問世,容積掃描實現,多平面重組隨之實現,1998年多層螺旋CT機被推出,空間分辨力與影像質量大大提高,本研究利用多層螺旋CT多平面重組檢查面神經管垂直段及臨床應用,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16例成年顱底標本,開顱取腦。13例男性,3例女性。
1.2 標本的掃描與測量:顱骨測量使用精度為0.02 mm直角規,CT掃描層厚0.625 mm,間隔0.3 mm,管電壓120千伏,管電流為200 mAS,掃描視野25 cm,顯示視野22 cm,矩陣512×512,于64層螺旋CT機掃描床固定顱底標本,以基線為下眶耳線進行CT掃描,所獲容積掃描數據重建后傳至工作站進行圖像處理。多平面重建圖像采用標準重建算法,以鼓索嵴平面確認面神經管垂直段起始部矢狀位與冠狀位,外耳道后壁及外耳門后緣與面神經管垂直段起始部的直線距離在該層面上橫斷面測量。面神經管垂直段起始部至外耳道后壁距離在矢狀位上測量,面神經管垂直段起始部至外耳門后緣距離在冠狀面上測量,測量數據與同橫斷位上相同項目測量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測量面神經管垂直段下段與頸靜脈窩外側壁的直線距離及其與頸靜脈窩前壁的投影距離,矢狀位、冠狀位與橫斷位測量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咬除相應骨質(錐隆起以上的顳骨鱗部,巖部與乳突相應部位骨質。錐隆起以下面神經周圍骨質),暴露面神經垂直段,測量其與外耳門后壁及后緣,頸靜脈窩外側壁的直線距離,及其與頸靜脈窩前壁的投影距離,并對兩種測量方法所得結果進行比較。
1.3 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6.5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分析,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顱底兩種測量結果:①外耳道后壁距-面神經管垂直段:直接測量為(3.02±0.55);CT測量(3.01±0.67);t值0.328,P值>0.05。②外耳門后緣距-面神經管垂直段:直接測量(10.99±1.70);CT測量為(10.99±1.68);t值為0.001,P>0.05。③頸靜脈窩前壁距-面神經管垂直段:直接測量值為(8.31±1.86);CT測量值為(8.13±1.90);t值為0.115;P>0.05。④頸靜脈窩外側壁距-面神經管垂直段:直接測量值為(3.98±1.22);CT測量值為(3.90±1.16);t值為0.180,P>0.05。比較兩種方法測量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
面神經管垂直段在錐隆起后接續與錐曲,在乳突后內側由內上行后折向外下,經外耳道后面,頸靜脈窩外側,終止于莖乳孔,所以與乳突小房、外耳道后壁、頸靜脈窩關系緊密[3]。各種手術,如乳突根治術、乳突根治并鼓室成形術或完璧亦或是開放式手術,都要鑿開乳突去清除乳突小房,這樣,極易傷害面神經。加之頸靜脈窩及窩內的頸靜脈球與面神經垂直段下段緊鄰,致使腫瘤在該區切除困難。為保護面神經及聽力功能臨床醫師采用面神經移位技術及保留面神經管的面神經橋技術[4],故術前必須正確定位面神經管垂直段。有文獻報道[5]通過面神經顳骨巖內段分布、走行的觀察和通過直徑與各部長度的測量及面神經管垂直段與巖部后面、巖上竇乙狀竇交點及外半規管間距的測量,以通過顳骨表明標識來確定面神經垂直段的位置。但又有文獻認為[6],僅靠一些骨性標識來判斷面神經垂直段位置是不夠的,因巖骨段變異較大,誤判可能性大。螺旋CT采集的是容積數據,可實現多平面重組,即任何方向任何位置的重建,掃描層厚靈活可變,且更薄,空間與時間分辨力極大提高,影像質量及其完善,其測量值可信度高,本次測量結果與相關報道一致,說明CT測量的可信度與解剖學測量的一致性。所以,CT掃描不僅可幫助醫師明確診斷,還可在術前明確面神經管垂直段及其他解剖部位的位置,以此確定手術方案,進而在術中實施對這些部位的定位和保護,本研究提示臨床要充分應用面神經管垂直段的CT檢查特點。
參考文獻
[1] 段菊如,張博,鐘斌,等.面神經垂直段在橫、冠狀斷層和CT上的定位及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8,26(2):124-126.
[2] 劉森,崔克信,張在人,等.多層螺旋CT曲面重建顯示顳骨內面神經管的臨床應用價值[J].黑龍江醫學,2004,28(11):822-823.
[3] 戴穹,鄭宇潔,呂亞萍,等.面神經垂直段的CT定位與解剖定位的比較研究[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2,12(4):219-221.
[4] 徐卓東,劉實.面神經管的超高分辨雙螺旋CT掃描及MPR的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2,12(4):219-221.
[5] 王東軍.骨性面神經管垂直段多層螺旋CT曲面重組測量與臨床應用[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8,30(3):355-358.
[6] 殷長俊,黃海青,開國維.多排螺旋CT面神經管重建及其在面神經麻痹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徐州醫學院學報,2007,27(2):99-103.
中圖分類號:R44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0-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