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紅(鎮賚縣大屯鎮衛生院,吉林 鎮賚 137317)
?
超聲霧化吸入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臨床護理
郭鳳紅
(鎮賚縣大屯鎮衛生院,吉林 鎮賚 137317)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病;超聲霧化;吸入治療;老年;臨床護理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也是北方中老年人群的多發病。排痰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一項重要臨床護理內容,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改善通氣、防止和糾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有效措施。臨床上常采用的方法是,將藥物加入到濕化劑中,以超聲霧化吸入的方式,達到祛痰、抗炎、平喘和止咳等作用。為較好地完成超聲霧化吸入治療,必須重視霧化吸入過程中的臨床護理工作,以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1.1 超聲霧化吸入的基本原理:超聲波霧化吸入是應用超聲波聲能,將藥液變成細微的氣霧狀液體,通過呼吸道吸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醫療器械。其特點是霧量大小可以調節,霧滴小而均勻(直徑在5 μm以下),藥液隨著深而慢的吸氣被吸入到終末支氣管和肺泡之中。又因霧化器電子部分能產熱,具有加溫霧化液的作用,患者吸入氣霧液溫度適宜。霧化吸入療法所用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具有用藥劑量少、見效快、不良反應少和使用方便等優點,療效較為可靠。
1.2 吸入方法的選擇: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小氣道攣縮,合并感染后氣道黏膜水腫可進一步加重呼氣困難的程度,霧化吸入后患者的氣道得到濕化,加大了呼吸做功量。過去一般采用教患者張口深吸氣、屏氣5~8 s再呼氣的吸入方法,但患者吸幾口先后患者出現頭部躲避、閉口、吸氣深度變小、喘息和疲乏無力等癥狀,拒絕吸入治療的方式。可能的原因與改變呼吸頻率和霧氣吸入刺激等因素有關,這可加重憋氣、疲乏癥狀,產生懼怕畏懼心理有關。對較規律呼吸、疲乏癥狀得到改善的患者,采用不改變呼吸節律和深淺度的小霧量吸入方法,吸入時間不超過10 min,并用氧氣面罩連接螺紋管的吸入方法。氧氣面罩有兩個側孔,既防止霧氣丟失又使呼出氣體排出,減輕了患者喘息、疲乏癥狀和對吸入治療的恐懼程度。
1.3 合理確定霧化量和霧化時間: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以中老年人為多見,呼吸道應急能力相對較差。如果吸入伊始就調整霧化和濕度量至最大程度,此時大量冷霧氣就會急劇進入呼吸道,造成支氣管痙攣,患者可出現憋氣、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加重患者癥狀。
每次治療時,要明確吸入時間具有相對性,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不適之感覺,避免出現氣促、呼吸困難等癥狀,當監測到血氧飽和度下降至正常水平時應停止治療。實際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病情和身體情況,采用漸進調整霧化量的吸入技巧,即先采用小霧量、低濕度吸入1 min左右的時間,等到氣道適應后,再逐漸增加霧化量,直至藥液全部用盡即可結束治療。霧化時間應合理掌握,每次一般控制在10~20 min為宜。
護士還要在遵照醫囑基礎上,根據患者痰液性狀和體力情況合理確定兩次吸入治療的間隔時間,保持痰液為糊狀,這能防止吸入間隔時間過長、痰液黏稠和排痰困難的發生;還能防止吸入過量,超過了氣管和肺組織清除水分的能力所致痰液生成過多甚或肺水腫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頻次一般掌握在1次/3~4 h,減輕排痰時的疲乏癥狀。如果患者出現疲乏、不愿咳嗽且咳嗽力弱,此時應采用持續小霧量吸入的方法。
2.1 體位的選擇和護理:生理狀態下,仰臥位潮氣量較坐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尤為突出。肺部合并感染者,肺泡、支氣管炎癥水腫加重呼吸做功。年老體弱和病史較長的患者,生理和疾病因素導致呼吸肌長期處于疲勞狀態,這降低了肋間活動度,呼吸表現為淺快,潮氣量降低。所以,仰臥位超聲霧化吸入治療此類患者,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出現呼吸困難、面部表情痛苦以及明顯降低血氧飽和度等表現。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特點,對于癥狀較輕、咳痰有力的患者,應采用半坐臥位;對于意識模糊、咳嗽無力的患者,應采取側臥位,抬高床頭30°,治療過程中,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定期不定期叩擊背部,促進痰液及時排出。采用上述體位后,患者不適癥狀的發生可明顯得到延遲和減輕。
2.2 氧療護理:超聲霧化產生的霧氣主要為水蒸汽,在壓力的作用下噴出的霧氣進入呼吸道,使氧含量和氧分壓均處于較低水平;同時藥液在超聲波聲能作用下所產生的霧滴溫度低于呼吸道,吸入后易致小氣道痙攣;加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代償能力較差,多伴有低氧血癥,這些因素會加重患者的缺氧癥狀。
基于以上因素分析,治療前應耐心解釋可能出現的不適,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吸入過程中要密切監測患者的血氧飽和度,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臨床觀察表明,吸入時提高吸氧量到2~3 L/min,可使血氧飽和度下降時間和幅度分別得到延長和減少,不適癥狀出現的機會也會降低;如果提高吸氧量至3~5 L/min,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0%以上時,可有效地阻止低氧血癥的發生。一般血氧飽和度降至90%以下時,一般應停止霧化吸入。
3.1 吸入前的護理:①超聲霧化吸入前,護士要指導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對無力咳出者,給予拍背排痰,必要時使用吸痰機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②加強口、鼻、咽的護理,注意消毒霧化器、室內空氣和各種醫療器械,預防呼吸道再感染[1]。由于口腔、上呼吸道、霧化液中的細菌可由霧滴攜帶進入肺泡,有可能繼發革蘭陰性桿菌感染。
3.2 吸入時的護理:①霧化吸入時間每次應在20 min以內,霧化量應適宜,講求個體化,防止肺水腫或水中毒的發生。②要合理控制霧化吸入藥液量,以免導致水中毒甚或肺水腫的發生。③吸入化痰藥5 min后要給予拍背排痰,指導患者深吸氣后咳嗽排痰,必要時吸痰,避免痰液過多阻塞氣道加重患者呼吸困難。④在氧動霧化吸入過程中,注意嚴禁接觸煙火及易燃品[2]。
3.3 吸入后的護理:①霧化吸入結束后,有時反而加重呼吸困難的程度,除可能為肺水腫所致外,還應考慮液化膨脹的氣道分泌物阻塞增加了呼吸道阻力之因素。所以,每次吸入治療結束后,護士應幫助患者及時翻身、叩背、吸痰等基本護理措施,要教會家屬護理操作的基本技能,以促進痰液及時排出體外。②要注意觀察吸入抗生素或激素類藥物的患者的口腔黏膜,吸入糖皮質激素者要認真漱口,保持口腔清潔,預防真菌感染。每次霧化結束要囑咐患者漱口、用毛巾擦臉,避免殘留霧化藥物刺激口鼻皮膚引起皮膚過敏或受損。
霧化吸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臨床護理時,吸入前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吸入方式、霧化量和霧化時間,充分發揮霧化吸入器械的優點;吸入時根據疾病特點合理確定體位,避免吸入時所出現的不良反應的發生,要提高吸氧濃度并給予個體化的霧化量,使血氧飽和度維持在正常水平,確保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邢德榮,黨永霞,駱華.終端吸氧接頭細菌污染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9):51.
[2] 劉方芝,劉華,欒明霞.規范化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氧驅動霧化吸入療效的影響[J].職業與健康,2008,24(12):1221-1222.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0-0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