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李宏偉 關奇峰
?
黑龍江省中小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現狀調查研究①
佳木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李宏偉 關奇峰
摘 要:黑龍江省中小型企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是觀念障礙和資金技術障礙。中小型企業融資難,技術落后,需要政府的強烈干預才能步入循環經濟的軌道。本文首先介紹了中小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障礙,最后針對如何引導扶持中小型企業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扶持中小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是黑龍江省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舉措。
關鍵詞:循環經濟 中小型企業 措施
關奇峰(1995-),男,齊齊哈爾克山縣人,佳木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2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回憶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布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在這一背景之下,黑龍江省政府深入研究發展循環經濟的有關理論與實踐,探究循環經濟的發展戰略,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納入重要的工作議程。
1.1 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黑龍江省是全國資源大省之一,擁有著亞洲最大的平原濕地——三江濕地,森林覆蓋率高于全國平均25個百分點,在土地面積、耕地面積、草原面積上穩居全國前列。黑龍江省石油的儲量和產量穩居全國第一,煤炭儲量占全國第九。相較其他的省份而言,從大小輕重工業、金融業等其他經濟行業的發展來看,黑龍江省落后于其他省,但是豐富的資源和較好的生態環境是其經濟發展的巨大優勢。靠豐富的資源來發展經濟對黑龍江省的循環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是黑龍江省必須轉型的路線。
1.2 發展循環經濟的成果
由于以前黑龍江省的經濟增長過于依賴資源的消耗,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從資源上來看,在2002年底,伊春和大興安嶺扣除公益林中的成過熟林積蓄,已基本無林可采,大慶石油資源也已經進入枯竭其,大慶累計生產原油占探明可采儲量的75%,林油儲備全面亮起紅燈。從環境上來看,雙鴨山、雞西、鶴崗、七臺河,四大煤城的總塌陷面積達530平方公里,每年向大氣排放的甲烷量約為3億立方米。近年來,黑龍江省制定并下發了全省各地的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標計劃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計劃。并公布實施了《黑龍江省節約能源條例》,積極推進循環經濟項目建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在大慶、雙鴨山和哈爾濱建立了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牡丹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其園區發展規劃已獲國家批準。四大煤城形成了煤轉焦、煤炭洗選、煤化工、煤建材綜合開發利用的格局。“一油,二林,四煤”七大資源城市的循環經濟體系構架已形成規模,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1.3 中小型企業的循環經濟發展
黑龍江省內的中小型企業,在循環經濟的發展上處于起步階段,部分仍未起步。以目前大多數中小型企業的狀態來看,循環經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在群眾的消費市場中,中小型企業占大部分比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保意識的提高,人們更加關注生態環境的問題,整體提高了生態環境對自身健康影響的認知。綠色產品的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大。中小型企業作為民生產品生產的主力軍,其循環經濟的發展對黑龍江省的生態資源循環發展與經濟結構轉型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中小型企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存在障礙與難題。
2.1 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撐體系
(1)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支持;(2)技術的支持;(3)資金的支持;(4)管理和監督的支持;(5)循環經濟鏈條中的企業必須有經濟效益的支持,必須盈利,必須不斷地增值擴大,才能保證循環經濟持久廣泛地開展下去。
2.2 企業觀念障礙
企業是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實體,而生態環境效益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并不是直觀的內部收益,對于企業的經濟效益影響并不大,一切企業采取的仍是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忽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來獲取更大的直接效益。在企業管理者的觀念里,生態環境的效益受利者是社會,而不是企業本身。
2.3 環保觀念障礙
長期以來,中小型企業的習慣性觀念是“環保是政府的責任”,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有著強烈的政府依賴性,再加上企業的規模不大,收益不高,久而久之導致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生產大量的一次性產品,對農村地區的土地、植被、草原等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利用等體現了中小型企業環境保護意識的薄弱。
2.4 資金與技術障礙
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困難與技術短缺一直都是難題。循環經濟需要經濟效益框架的轉型,為保證企業的正常發展,沒有外來資金幫助渡過轉型期。清潔生產,生產綠色的產品需要技術的支撐,缺少資金幫助更無法從大企業的手中購買技術。沒有技術支撐的中小型企業在難融資的情況下,發展循環經濟十分艱難甚至無法進行,只能維持現有的粗放生產模式。
從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來看,從傳統增長模式向循環經濟模式的轉變是十分困難的,都需要政府廣泛的宣傳教育和強烈的干預,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把引導中小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落到實處。
3.1 宣傳教育
通過宣傳教育,讓中小型企業深入了解循環經濟并不是增加企業成本,帶來社會效益,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循環經濟體系建立完成后,獲得的不僅是生態環境的效益,更多的是企業的經濟效益。灌輸新的觀念,第一,新的經濟觀,經濟活動要在生態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進行,生態超載會影響整體經濟無法持續發展,只能退步。第二,新的生產觀,生產時把如何節約自然資源,如何減少廢料產生,減少污染作為第一考慮條件。
3.2 政策干預
強烈干預改制和政策支持雙管齊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執法監督檢查的力度,把循環經濟的發展工作提高到法律層面。干預企業改變現有的會計與審計制度,把對資源、生態、環境的影響納入核算的范圍內。再根據企業的生態效益,政府給予稅收和投資上的鼓勵制度,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鼓勵中小型企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
3.3 技術與資金支持
對于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幫助融資,引導社會投資。對生產出來的綠色環保型產品給予減稅政策。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循環經濟的技術,成立中小型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技術支持體系,開展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的專業技術和專業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設,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儲備。
3.4 引導中小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鏈
整合中小型企業,分出上下與橫向多樣化的鏈接,形成一個相互聯動相互依存的整體,共同優化產業結構。在中小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鏈的內部,做到資源的合理化節約化利用,生產廢料的處理加工再利用,盡可能把有害原料與廢物在循環鏈內就消化掉。再由整個經濟鏈里的企業共同發展第四產業(靜脈產業),回收社會階層的廢棄物。在一些發達城市的實際操作中,出現了居民拒絕繳納垃圾處理費用的問題,這預示著在我省開展靜脈產業也有可能遇到此類問題。
3.5 倡導綠色消費
中小型企業的產品消費中社會消費者是主體。加大對消費者的環境保護宣傳,鼓勵消費綠色產品,限制餐廳、賓館、市場等公共場所的一次性不可再生產品的消費,減少污染性產品消費,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公眾養成一種持續消費的消費習慣,在消費的同時,考慮到廢物的再利用,對廢物資源化有很大的幫助,對企業建立循環生產,生產綠色產品起到推動作用。
發展循環經濟,創建節約型社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體現了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符合當今社會發展潮流,要想真正走出資源枯竭的困境,延長產業鏈,走循環經濟的道路是唯一的出路。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物質和能源在這個持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才能實現黑龍江省經濟的長久發展,才能獲得發展的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段學慧.經濟利益驅動機制: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基于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分析[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2(09).
[2]曹孜,魯芳,彭懷生.我國循環經濟效率及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3(11).
作者簡介:李宏偉(1983-),女,黑龍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經濟學方面的研究;
基金項目:①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黑龍江省中小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服務支撐體系的現狀調查研究(201410222043);佳木斯大學科研項目,黑龍江省中小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服務支撐體系的構建研究(2014WM10)。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2(a)-1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