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玲 黃云蘭
?
不同部位電針刺激對脊髓損傷逼尿肌無反射型神經源性膀胱逼尿肌壓力的影響
吳玲玲黃云蘭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部位的電針刺激對于脊髓損傷后逼尿肌無反射型神經源性膀胱逼尿肌壓力的影響。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脊髓損傷后逼尿肌無反射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80例并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在實施間歇導尿的基礎上,對照組實施穴位電刺激八骼和會陽等穴位,研究組實施經顱電針刺激足運感區(qū)、腹六區(qū)等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自主排尿、導尿量和殘余尿方面均得到顯著改善(P<0.05),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排尿末期的逼尿肌壓力、膀胱壓力以及尿道壓力等均發(fā)生明顯改善(P<0.05),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排尿末期腹壓方面治療前后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電針刺激可以有效改善由于脊髓損傷所導致的逼尿肌無反射型逼尿肌壓力,有利于促進患者盡快恢復自主排尿功能,電刺激頭腹部較刺激骶部效果更顯著。
關鍵詞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電針;尿流動力學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2.015
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脊髓損傷后常造成損傷平面及其以下的肢體癱瘓,同時導致和誘發(fā)臟器功能障礙,尤其將嚴重影響以脊髓終末支配的盆底排泄器官功能[1]。神經源性膀胱疾病是脊髓損傷患者較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在影響健康的同時,還對患者的生命構成嚴重威脅。傳統的藥物和手術治療均難以獲得滿意療效[2],有效改善該類患者的排尿以及排便功能,是醫(yī)學上面臨的重要問題。應用針刺方式調節(jié)膀胱功能,基本機制就是調節(jié)和支配膀胱尿道的中樞神經,控制其興奮以及抑制反應,從而產生相關作用,這種調節(jié)作用是雙相性的。在穴位的選擇上,存在著神經節(jié)段不同,選擇的位置就不一致[3]。我院積極探索不同部位電針刺激對于脊髓損傷后逼尿肌無反射型神經源性膀胱逼尿肌壓力的影響,取得了有借鑒意義的經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5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脊髓損傷后逼尿肌無反射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80例,其中男62例,女18例;年齡18~70歲,平均(35.6±5.5)歲;病程為1~9個月,平均(5.5±1.5)個月。神經損傷平面范圍為T10-T12,神經功能分為B~C級。所有患者均表現為尿潴留,具有外傷性頸、胸、腰、骶段脊髓損傷;經尿流動力學檢測均確診為逼尿肌無反射型疾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的女性;同時排除其他重要臟器疾病患者以及接受其他可能影響本研究安全性的有關治療患者。征得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均簽署同意書。將80例患者隨機等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者均予以間歇性導尿。按照工作流程實施嚴格的局部消毒,導尿設備選擇一次性導尿包。導尿每天4次,分別為8∶00,14∶00,20∶00,2∶00,4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實施3個療程。(1)對照組開展穴位電刺激。具體穴位選擇患者雙側的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陰陵泉、三陰交、懸鐘、大鐘、照海、太沖,進針深度均控制為1~1.5寸。以捻針儀進行快速、小幅的捻轉,速度控制為200轉/min,持續(xù)3 min,然后接通電針治療儀。予以連續(xù)波,頻率200 Hz,電壓控制為3 V,根據患者耐受進行相應調整。留針持續(xù)時間為30 min,每天1次,4周為1個療程,持續(xù)3個療程。(2)研究組則實施經顱電針刺激。穴位選擇患者足運感區(qū)、腹六區(qū),同時取橫骨、曲骨、中極、關元、氣海、陰陵泉、三陰交、懸鐘、照海、大鐘、太沖、會陽。頭針以與頭皮30°夾角方向刺入,由前向后,進針1~1.5寸;腹六區(qū)進針1.5~2.0寸,從上向下平刺。以捻針儀進行快速、小幅捻轉,速度控制為200轉/min,持續(xù)3 min,再接通電針治療儀。選擇連續(xù)波,頻率200 Hz,電壓控制為3 V,根據患者耐受進行相應調整。留針持續(xù)時間為30 min,每天1次,4周為1個療程,持續(xù)3個療程。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排尿情況以及尿流動力學變化情況。(1)以排尿日記方式記錄患者治療前排尿情況,同時記錄治療過程中排尿情況,包含自主排尿、加壓排尿、導尿量以及殘余尿等。(2)尿流動力學,主要為逼尿肌壓力以及反射情況。
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的
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排尿量變化情況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排尿量變化情況比較±s)
注: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排尿量變化情況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流動力學檢查情況比較 (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流動力學檢查情況比較±s)
注: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流動力學檢查情況比較,除排尿末期腹壓治療前后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外(P>0.05),其他各項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脊髓損傷后,膀胱失去腦橋上中樞的控制,導致逼尿肌過度活動以及逼尿肌括約肌協同失調,這些將引起膀胱內壓力升高,進而損壞上尿路[4]。脊髓屬于控制逼尿肌的排尿中樞,也是將膀胱尿道感覺沖動傳導的通路。脊髓排尿中樞主要位于交感神經中樞,同時也存在于副交感神經中樞和陰部神經核等,其功能和作用就是對膀胱以及尿道產生支配作用。不同節(jié)段的脊髓受到損傷,都會導致一定程度的神經源性膀胱,和具體位置相關,但與脊髓損傷的具體情況并非完全對應。
本研究中,應用電針刺激的足運感區(qū)為大腦旁中央小葉位置的頭皮投影區(qū),腹六區(qū)則為腹部的足運感區(qū)。予以電針刺激后,能夠反射性調節(jié)大腦以及脊髓神經細胞功能,可以調節(jié)和控制腎臟泌尿功能,同時調節(jié)輸尿管、膀胱以及尿道括約肌的舒縮功能。曲骨、中極以及關元等相關穴均位于下腹部位,支配著人體的膀胱盆神經、腹下和陰部神經等。應用電針刺激下腹部,可以產生相應的傳導信號,并使其進入相同或者鄰近脊髓節(jié)段,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作用于膀胱的骶髓排尿中樞,實現調控膀胱排尿的功能[5]。
在實施間歇導尿的基礎上,對照組實施穴位電刺激八骼和會陽等穴,研究組實施經顱電針刺激足運感區(qū)、腹六區(qū)等穴,結果顯示,完成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自主排尿、導尿量和殘余尿均得到顯著改善,兩組患者的排尿末期逼尿肌壓力、排尿末期膀胱壓和尿道壓均具有顯著改善,且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電針刺激頭腹部可促進排尿,較電刺激骶部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程宇核,王俊華,李海峰,等.電針結合磁刺激對脊髓損傷大鼠逼尿肌興奮性及α-SMA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3,28(5):327-329.
[2]王彥彬,徐智慧,諸靖宇,等.骶3神經電針治療脊髓損傷后逼尿肌反射亢進的臨床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3):224-225.
[3]孫迎春,李建軍,程先寬,等.不同部位電針刺激對脊髓損傷逼尿肌無反射型神經源性膀胱逼尿肌壓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08):734-737.
[4]陳國慶,廖利民,苗笛,等.經表面電極電刺激脛神經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逼尿肌過度活動[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4,24(12):1060-1063.
[5]李凝,吳艷,朱毅,等.SCI后神經源性膀胱針灸康復治療現狀及進展[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0,8(4):490-491.
(本文編輯陳景景)

作者單位:518001深圳市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qū)人民醫(yī)院心內科
云燕:女,本科,主管護師
基金項目:羅湖區(qū)科技創(chuàng)新局(2013042)
收稿日期:(201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