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王 璞 郝永紅
?
分階段康復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中的應用
王紅王璞郝永紅
摘要目的:探討對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患者進行分階段康復護理的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均進行常規護理,試驗組均進行分階段康復護理。將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住院時間、住院費用進行對比。結果:試驗組腹脹、便秘、腰酸背痛等并發癥發生情況、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患者進行分階段康復護理,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并發癥發生率低,住院時間以及費用少,具有極大的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分階段康復護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2.028
近年來,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針對該病主要應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進行治療。該方式通過機械方式直接開通閉塞的冠狀動脈,挽救患者瀕死的心肌,改善其左室功能。與其他治療方式相比,該方法恢復冠狀動脈血流最為直接、也最為有效[1-2]。針對該類患者,在進行有效治療的同時,還需進行精心護理,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我院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開展分階段康復護理,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經冠狀動脈介入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男66例,女34例。年齡34~77歲,平均(56.2±7.5)歲。梗死部位:前壁38例,下壁32例,其余3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隨機將患者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將患者均安排在重癥監護室,對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壓等嚴密監測;持續給氧;遵醫囑予以患者鎮痛、鎮靜和抗凝等基礎治療,具體護理措施如下:(1)心理護理。該類患者心理均很脆弱,加之患病帶來的痛
苦以及巨大經濟壓力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悲觀、焦躁等負性心理情緒。護理人員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積極解答患者疑問,為其講解關于疾病以及治療的知識,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引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2)病情觀察。觀察患者有無心律失常、低血壓反應、胸痛等不良反應,如有應及時報告醫師。對患者的手術切口進行彈力繃帶包扎,防止切口出血。針對個別焦躁不安、難以配合的患者,可以對其上肢進行約束。(3)疼痛護理。引導患者接受止痛和鎮痛治療,根據其具體疼痛情況調整用藥量,對其疼痛發展情況進行嚴密觀察。(4)體位護理。患者保持絕對臥床靜養,背部墊上軟枕,給予適當腰背部按摩,以促進血液流通,促進血管擴張,減輕心臟負荷。(5)預防便秘。對患者的飲食結構進行調節,多食用含纖維素的食物,加強蔬菜、水果攝入。為患者提供蜂蜜水,每日飲用1次(糖尿病患者禁用)。便秘者對腹部進行按摩,促進腸道蠕動。對排便困難患者可以適當進行灌腸。(7)康復指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引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求患者遵照醫囑用藥和鍛煉,積極進行康復訓練等。
1.2.2試驗組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分階段術后康復護理,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急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CCU期分階段康復程序
1.3觀察指標住院20 d后對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住院時間、住院費用進行比較。
1.4統計學處理應用PEMS 3.2統計軟件,正態分布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u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2.2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與住院費用比較 (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與住院費用比較
注:1)為u值,2)為t值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相對突然,病情發展迅速,具有較高的早期病死率。隨著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技術的深入開展,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可使病變血管再灌注及再狹窄的幾率減少,使處于頓抑的心肌重新獲得血供而復活口。成功的手術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運動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冠心病的康復治療從傳統的心肌梗死后的康復發展到冠心病介入性治療后康復[3-4]。國內外研究證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的患者是適合心臟康復的對象[5-6]。
對兩組患者術后行分階段康復護理,第一階段(術后第1天):對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術后能量消耗、生活護理、步行與活動等項目的內容、活動量,為觀察組的每1例患者發放了康復訓練手冊,在講解相知識等的過程中與患者及其家屬建立了良性合作關系,根據病情的需要對觀察組的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堅定其戰勝疾病的信念。第2~3階段:在第上一階段護基礎上進行測評,并根據測評的情況增加以上內容的活動范圍及量,注意其中的存在的問題,進行示范和進一步糾正指導,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勞逸結合,切勿過度,因為只有適度活動可使周圍血管擴張,增加組織灌注,進一步改善冠脈血流,增加心肌供血,從而改善心肌缺血的癥狀,有利于心功能恢復。此外患者在進行康復鍛煉時,由于肌肉的收縮有促進靜脈血液回流的作用,使回心血量增加。早期康復活動和體位變動,放松了腰背部肌肉,緩解了肌肉僵直而引起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提升其治療信心。該方式要求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相應的準備,其治療安全性顯著提升,在確保了手術順利進行的基礎上,也有效促進了患者盡快康復。
應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進行治療,其并發癥較多,應用分階段康復護理方式,通過健康宣教,患者及其家屬亦明白下一步的康復措施是什么,患者從生活護理、肢體活動、各項檢查到鍛煉時間等都有嚴格規定,且有序進行,由于逐步增加了患者活動量,肢體血液循環加快,腸蠕動增加,降低了腹脹、便秘、腰酸背痛等并發癥的發生,且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了分階段康復護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試驗組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證明了該方式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相關費用。因此,針對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患者進行分階段康復護理,效果顯著,有利于患者預后,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診PCI的護理進展[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0):4803-4804.
[2]謝華,錢小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7):3611-3613.
[3]何芳,何慧.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工程,2013,20(12):1565-1566.
[4]唐月嫦,戴麗群,姜洪萍,等.冠脈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干預探討[J].臨床醫學工程,2012,19(6):1006-1007.
[5]文曉霞,趙曉偉,胡孔瓊.冠脈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干預體會[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11):497.
[6]陶金.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0,8(3):700-701.
(本文編輯馮曉倩)

作者單位:515300普寧市廣東省普寧市婦幼保健院
李玉霞:女,大專,主管護師
※婦產科護理
收稿日期:(201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