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針治療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后遲發性面癱36例
趙利軍
(山西省人民醫院,太原 030012)
面肌痙攣是神經外科較常見的功能性疾病,表現為一側面部表情肌陣發性不自主抽搐,好發于中老年人,本病發生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病程進展緩慢,最早累及眼輪匝肌,以下眼瞼跳動為主。隨著病情的發展,肌肉抽搐的程度增加,頻率加快,本病很少自愈。國外流行病學調查其發病率為百萬分之十一。目前研究表明,該病的發病原因多為血管壓迫面神經根部造成面神經脫髓鞘改變,進而引起神經過度興奮導致。現在治療面肌痙攣最有效的方法是顯微血管減壓術(MVD),通過將壓迫面神經根部的責任血管推離,解除對面神經根部的壓迫達到治愈的目的。該手術臨床效果肯定,但是術后有一部分患者出現同側面癱,表現為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不能皺眉、眼裂擴大、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等。面癱出現的時間分兩種情況,一種為術后立即出現,另一種為術后3 d以后出現。后一種情況臨床稱之為遲發性面癱。雖然目前對微血管減壓術的“遲發性”并無一個準確的界定,但結合國內外的報道多集中在術后3 d~2周[1]。本文就顯微血管減壓術后遲發性面癱的病因、治療、預后等加以討論。
一般資料
收集2009—2014年在我院神經外科接受微血管減壓術后患者390例,其中男性105例,女性285例;年齡17~65歲,平均54.7歲;病程0.5~10年,平均7.5年。所有患者術前均行頭部CT和(或)MRI檢查以排除顱內占位性病變。390名患者術后有36例出現遲發性面癱,發病率為9.2%。其中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15例;平均51.8歲(30~66歲);發病時間為術后5~14 d(平均8.7 d)。左側面癱12例,右側24例。所有患者自發現面癱后均給予電針治療。
治療方法
電針組:取百會、水溝、夾承漿、雙側風池,患側攢竹、陽白透魚腰、太陽、承泣、下關、顴髎、地倉,雙側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患者取仰臥位,穴位常規消毒,采用由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出品的0.35 mm×40 mm華佗牌無菌針灸針,針刺得氣后,取患側攢竹和太陽,地倉和顴髎,接通SDZ-11型電針治療儀,采用疏密波,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以患者面肌可見收縮、牽拉為佳。持續15 min,再留針15 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治愈:口角、額紋基本對稱,皺眉與閉眼基本正常,鼓腮吹風時不漏氣,食物不滯留;好轉:治療后比治療前口角歪斜明顯好轉,額紋較前加深,眼裂閉合明顯加大,鼓腮吹風時漏氣減輕;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
結果:經過2個療程的治療。36例患者中治愈28例,好轉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4%。
討論
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術后遲發性面癱(DFP)者并不少見。本組病例隨訪中DFP發生率在所有并發癥中僅排在聽力障礙之后,位列第二,遠高于長期眩暈、顱內感染、腦脊液漏等,應充分重視。有資料表明MVD術后發生DFP的發病率為2.8%~7.5%,面癱癥狀均較重,發生時間為術后7~16 d,平均12 d[1,2]。本組390例MVD術后DFP發病率為9.2%,發病時間術后5~14 d(平均8.7 d),報告結果與文獻相仿[1]。
目前關于MVD術后發生DFP的原因仍然不十分明確,結合既往的文獻報道和筆者的臨床觀察,認為可能與以下幾方面的因素相關:①手術騷擾造成遲發性面神經水腫;②墊棉異物反應引起的遲發性面神經水腫;③局部血管痙攣引起面神經微循環障礙;④病毒感染,如曾有學者在部分DFP患者的血液和腦脊液標本中發現HSV IgM抗體陽性。針對以上因素,筆者認為,降低術后DFP的發生率及縮短其病程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術中盡量減少對面神經根部的直接機械性騷擾;②在確保解除責任血管對面神經根部壓迫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墊棉的體積和數量,同時墊棉應置于責任血管與腦干之間,避免直接與面神經根部接觸;③術中及時處理局部可能出現的血管痙攣,術后應用防治血管痙攣、改善微循環的藥物;④術后積極改善患者一般狀況,加強營養支持治療,注意生活護理,避免感冒。
中醫學認為,該病的發病機制是因機體正氣虧虛,頭面部受風寒之邪侵襲,導致經絡阻滯,氣血痹阻經絡,筋脈失養,或因素體氣血不足,不能榮華于面,致肌肉縱緩不收而見口眼歪斜諸癥。其形成以虛、風、痰、瘀為基本病理基礎,正氣虛為病之本,風、痰、瘀為病之標。祛風化痰,活血通絡,補虛益氣為治療本病的基本大法。“治痿獨取陽明”,取陽明經局部穴位如承泣、頰車透地倉、下關及循經遠道取合谷、足三里為針灸處方主穴,起到調整人體氣血,疏通經脈,行氣活血的作用。結合局部取陽白透魚腰改善眼、額部癥狀;水溝、夾承漿改善口唇部癥狀;頭部取百會、四神聰、風池疏風通絡,調節諸陽經經氣;取胃經表里經脾經穴三陰交健脾益氣,化濕祛痰。“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以經絡學說來講,針刺既可調解面部局部經氣血脈,又可調節經脈氣血,使之充和條達,經筋得養,面癱自復。
針對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病理變化為血管受壓、小靜脈充血、神經水腫和脫髓鞘,嚴重者可出現軸索變性。早期對面神經施行抗炎、消水腫,防止神經變性,及時修復神經損傷是治療的關鍵。不少醫者在急性期主張禁用電針。認為急性期采用電針灸治療可能會加重血管痙攣,加重面神經的水腫和變性,加重面肌缺血,影響預后,并增加并發癥及后遺癥的發生概率。筆者此項觀察顯示周圍性面癱采用電針治療及單純針刺治療均有顯著效果。電針能大大加速面神經傳導恢復和面神經功能恢復,療效優于單純針刺治療。綜合上述結果顯示,早期電針治療并不會加重血管受壓、水腫、變性程度,從而使疾病難以恢復或增加并發癥及后遺癥的發生。相反,電針能夠及時有效控制病變初期面神經水腫和炎性變的發展,防止神經損傷的進一步加重,因此阻斷了疾病發展的進程,并在早期即進行受損神經的修復,從而加速了面神經傳導恢復和功能恢復,大大縮短了療程,使患者盡早痊愈。
參考文獻
[1]Lovely TJ, Getch CC, Jannetta PJ. Delayed facial weakness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f cranial nerve VⅡ[J].J Surg Neurol,1998,50:449-452.
[2]Kuroki A,Itagalci S,Nagai O.Delayed facial palsy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J].Facial Nerve Res,1991,11(8):147-150.
(收稿日期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