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針刀結合整脊手法治療8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
鄧光明畢建平
(四川省三臺縣中醫院,621100)
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1]。臨床根據癥狀和體征將其分為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我科收治的患者以神經根型頸椎病最為常見,占總數的80%左右。神經根型頸椎病是因單側或雙側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壓迫所致,臨床表現以與脊神經根分布區相關的頸肩背痛、上肢麻木、肌力減退[2]為主。我科通過小針刀松解結合改良整脊手法綜合治療,可有效地改善本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8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來源于我科2012年7月—2014年2月住院病例,按患者就診次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40例,對照組40例。治療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66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8年。對照組男13例,女27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76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0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診斷標準:符合2008年4月于上海舉行的《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3]。①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手臂麻木、疼痛),其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一致。②壓頸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③影像學(X線、MR)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④除外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和肱二頭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納入標準:①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者。②沒有合并其他嚴重心腦、肝腎病變。③能夠積極配合連續治療1個療程者。
排除標準:①頸椎外病變(如胸廓出口綜合征、腕管綜合征、肩周炎)。②有嚴重的心腦、肝腎疾病,或五官科病變及精神疾病、椎管狹窄、腫瘤患者等。③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患者。④不能接受手法或小針刀治療患者。⑤未按規定治療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評定者。
治療方法
1.治療組:①小針刀療法:嚴格按照《針刀醫學基礎與臨床》[4]施術方式進行。患者取俯臥位,兩臂放于兩側前方,頭略前傾,充分暴露后頸部。依據影像所示及患者癥狀和體征,確定受累神經根,在相應棘突間旁開2.0 cm即關節突關節左右各定一點。皮膚常規消毒,術者戴一次性無菌帽、口罩及無菌手套,鋪無菌巾。予10 mL注射器抽吸甲磺酸羅哌卡因注射液4 mL,醋酸曲安奈德40 mg,充分混勻,于定點處逐層注射。注射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待患者無特殊不適后。左手食指尖固定針刀施術定點部位,右手持小針刀,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快速刺入,直至患者訴酸脹感即為病變部位,緊貼骨面做通透切割法和疏通剝離法3~4刀。然后出針,壓迫針孔片刻,術畢蓋無菌敷料。②整脊療法:待患者小針刀治療結束后,患者自訴無特殊不適后進行。該手法為我科在頸椎拔伸法基礎上的改良手法。患者保持小針刀施術體位不變,將多功能手法治療床調整到合適高度,助手坐于患者正前方,運用自制頸椎牽引帶固定于下頜骨及枕骨部位,雙腳蹬于患者肩部,平行于患者肢體方向牽引拔伸。施術者立于患者側后方,雙手固定于頸椎兩側,拇指置于病變棘突。施術者就位后,助手開始牽引,同時施術者拇指將棘突向前下方推移,雙掌輔助將橫突向前下方推移。牽引力量以患者能耐受的同時施術者能將椎體復位為度。
小針刀療法和整脊療法完畢后,將患者扶入病房,囑其去枕平臥休息。3 d后根據患者病情的改善情況,給予整脊手法調整,不再予以小針刀松解,療程為5 d。
2.對照組:采用針灸治療。處方:頸夾脊穴、肩井、曲池、外關、手三里。用補法或瀉法,留針30 min,每日1次,治療療程與治療組一致。
治療結果
療效判定標準:兩組治療1個療程后,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療效判斷[5]。治愈:原有各型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各型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
結果: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組40例,治愈30例,好轉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5%;對照組40例,治愈17例,好轉1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2.5%。兩組總有效率有統計學差異(P<0.05)。表明小針刀結合整脊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優于單純使用針灸治療。
討論
頸椎病是指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及脊髓前中央動脈等),并出現與影像學改變相應的臨床表現者[3]。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工作方式的變化,頸椎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從青少年到中老年的各個年齡段均十分常見,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在頸椎病中占60%,在我科住院病人中達到80%,常以頸項僵硬、肩背酸痛沉滯、上肢放射性酸麻脹痛為主要臨床癥狀[6]。
目前臨床上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針灸治療、小針刀治療和整脊手法治療。西藥治療本病目前多為對癥治療,其中屬于第一階梯中的非甾體類抗炎藥是治療CSR的主要藥物,但易發生各種程度的不良反應,涉及全身多個系統,其中又以消化道的不良反應最常見[7]。中藥內服多以活血化瘀、舒筋止痛、溫經散寒為主,對減輕疼痛癥狀有一定療效[8]。針灸治療頸椎病療效顯著,是一種副作用小、療效好、費用低的方法[9]。
小針刀是通過疏通病變周圍軟組織的粘連,松解病變組織局部疤痕,延長組織攣縮,消除局部組織的異常高應力,解除神經卡壓,利用創傷修復機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恢復頸部組織的動態平衡,促進炎性介質的吸收,從而達到緩解和消除臨床癥狀和體征的目的[10]。小針刀及整脊手法治療頸椎病目前臨床使用較廣,我科通過臨床總結,運用小針刀結合改良頸椎拔伸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縮短了病人的治療周期,減輕了患者的治療痛苦,從而增加了患者的依從性。但小針刀屬于較新的治療手段,患者了解不夠,從而產生畏懼心理,同時患者院外的不良習慣導致頸椎病的復發率升高。因此,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加大小針刀的宣傳和院外的頸椎病預防教育也是提高患者依從性、提高頸椎病治療效果的一種手段。
參考文獻
[1]潘之清.實用脊柱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90-316.
[2]鄧同印.四肢骨折脫位圖解[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0:127-128.
[3]李增春,陳德玉.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23):1796-1799.
[4]龐繼光.針刀醫學基礎與臨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290-294.
[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186.
[6]劉新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手法治療[J].醫學信息,2010,23(5):102.
[7]陳秉尉,張建新.淺談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進展[J].特別健康,2014,1:327-328.
[8]陳祥云,賈衛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概述[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4):655-656.
[9]邊志敏,呼婧婧.針灸治療頸椎病概況[J].山西中醫,2014,30(9):56-57.
[10]陳小虎.小針刀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18例[J].長江大學學報,2013,10(33):40-41.
(收稿日期201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