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效強 邱婷婷 劉中勇
1.江西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科,江西 南昌 330006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醫治療研究進展
歐陽效強1邱婷婷1劉中勇2
1.江西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江西南昌330006;2.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科,江西南昌330006
【摘要】對近年來中醫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文獻進行查閱、總結、分析,其病因病機的認識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爭議,癥候分型尚無統一標準, 具體治療方法有應用古方、復方、經驗方或中成藥、針灸治療、穴位貼敷治療、穴位注射及足浴治療等。
【關鍵詞】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治療;研究進展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嚴重或終末階段,因心臟受累,功能障礙出現的一種以心輸出量減少、組織器官灌注不足、靜脈系統淤血為臨床特征的綜合癥。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現代化的發展,對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療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現綜述如下。
1病因病機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屬“心悸”、“胸痹心痛”、“喘病”、“水腫”、“痰飲”、“心水”、“厥脫”等范疇。對于該病病因病機的認識,目前多認為是“氣(陽)虛”、“血瘀”、“水停”,病位以心為主,并涉及肺、腎、脾、肝等其他臟腑,證屬本虛標實[1],但是臨床各醫家對此仍然各有不同看法。邢月朋[2]認為心衰病機關鍵是氣虛、痰飲、瘀血、邪毒;心肺氣虛是始發因素,并貫穿于疾病發展變化的始終。趙殿臣等[3]認為心衰病位為心腎,心衰久病則心陰陽兩虛,虛則不能下歸于腎致腎陽虛衰。心腎虧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導致瘀血阻絡,血行不暢,心腎更加化精乏源。周宜軒[4]認為病機關鍵是正虛血瘀、瘀水互結、心氣(陽)虧虛為本; 水飲、痰濕、瘀血內停為標,初期以心氣虛為主,逐步發展成氣陰兩虛,進而導致陰陽兩虛,終末出現亡陰亡陽,陰陽離決。郭維琴[5]認為心衰是在正氣內虛的基礎上,感受外邪,傷及脾腎陽氣,使氣滯血瘀,氣化不利,血瘀痰飲,飲凌心肺,泛溢肌膚,形成本虛標實之證。霍根紅[6]認為心衰乃氣虛、陽虛、陰虛為本,血瘀、水飲為標,總不外乎氣、血、水三方面。唐蜀華[7]認為病位在于心,涉及肺、脾、腎,以氣虛為本,貫穿心衰病程始終;陽虛則常見于心衰晚期或危重階段;同時也注重心衰易導致陰虛的特點。楊士勇[8]認為陽虛水泛是病機關鍵,氣虛血瘀、陽虛水泛、水血同病是重要因素。
2辨證分型
由于各醫家對心衰病的認識不同,采用的辨證體系不同,所以對于該病的辯證分型也不同。鄧鐵濤[9]將心衰分為2型:心陽虛型、心陰虛型;前者以暖心方溫心陽,后者以養心方養心陰。陳可冀[10]將心衰病機總結為“虛”、“瘀”、“水”,治療時主要分3型:氣虛血瘀型,用加味保元湯;中陽虧虛型,水飲內停,方用苓桂術甘湯加味;腎陽虛衰型,水飲泛濫,真武湯化裁;侯發琴[11]分為氣陰兩虛、氣虛血瘀、心腎陽虛、陽虛水泛4型。袁國強[12]認為氣陽虛乏、絡瘀水停、絡息成積為主要病機,并分為心絡氣虛證,熱毒滯絡證,絡息成積證,痰飲內停、肺絡壅阻證,陰陽俱衰、陽氣虛脫證5型。曹雪濱等[13]通過臨床研究將心衰總結為6型:氣虛血瘀證、氣滯血瘀證、心血瘀阻證、 痰阻心脈證、氣陰兩虛證、陽虛水泛證。朱明軍[14]將心衰分為慢性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慢性穩定期分4型:心肺氣虛、血瘀飲停證;氣陰兩虛、心血瘀阻證;陽氣虧虛、血瘀水停證;腎精虧損,陰陽兩虛證。急性加重期分3型:痰濁壅肺證、陽虛水泛證、陽虛喘脫證。《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5]中,將心衰分為7型:即心肺氣虛、氣陰兩虛、心腎陽虛證、氣虛血瘀證、陽虛水泛證、痰飲阻肺、陰竭陽脫,目前也多采用此證型分類。
3復方及專方治療
安氏[16]自擬溫陽補心湯治療CHF30例,藥用桂枝、當歸、茯苓、澤瀉、牛膝、豬苓各10g,白術12g,丹參、大腹皮、柏子仁、酸棗仁各15g,黃芪30g,水煎服,日1劑,分兩次早晚溫服,療程為1個月。治療組能明顯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臨床癥狀。鄧氏[17]等用真武湯治療CHF3 2例,6周為1個療程,臨床療效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100%,對照組為83.8%,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王氏[18]采用“心衰寧”治療慢性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藥用:紅參20g,黃芪30g,附片(先煎)10g,丹參20g,益母草30g,紅花9g,玉竹12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劑,每天3次,結果顯示治療組改善心功能、降低NT-proBNP水平均優于對照組。關氏[19]治療CHF 126例,對照組60例,予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66例,加用五苓散,臨證進行加減,療效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0.9%,對照組總有效率78.3%,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張氏[20]應用苓術生脈散(人參12g,天冬、麥冬各15g,五味子18g,丹參15g,白術12g,桂枝9g,龍骨牡蠣各20g,茯苓20g,柏子仁12g)治療CHF 24例,連服2月后,實驗組顯效13例,有效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79.2%。鄧智武[21]應用瓜蔞薤白桂枝湯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34例,對照組單純采用抗心力衰竭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瓜蔞薤白桂枝湯治療,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4.1%,對照組總有效率70.6%,兩組差異顯著 (P<0.05)。
4中成藥與單味藥治療
桑氏[22]治療CHF 100例,治療組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療,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為84%,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李氏[23]對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療效進行系統評價,研究顯示芪藶強心膠囊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癥狀,提高臨床綜合療效,降低血漿腦鈉肽水平等。陳氏[24]觀察參附注射液治療心腎陽虛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參附注射液組總有效率為97.22%,常規治療組為81.25%,兩組差異顯著;此外參附注射液組降低NT-proBNP水平較常規治療組更顯著;LVEF、FS、SV、CO指標和心功能指標改善也更明顯。潘氏[25]臨床運用丹紅注射液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發現可顯著降低血漿NT-proBNP、TNF-a的含量,臨床療效確切。宗氏[26]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46例,A組72例給予西藥常規治療,B組74例加用紅景天注射液,療程為2周,治療后B組在降低血漿BNP水平、提高左室射血分數方面要優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5其他治療
魏敏等[27]在中藥治療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CHF 60例,取內關、間使、心俞、巨闕、神門、足三里等穴位,治療組總有效率95%,對照組78.33%,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麥麗莎等[28]采用穴位貼敷治療慢性心力衰竭,選心俞、厥陰俞、腎俞、巨闕、內關、膻中、關元、足三里等穴。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改善情況及6min步行試驗的變化,治療組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方氏[29]用參附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CHF,選擇慢性心力衰竭例81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2例和對照組39例,對照組應用常規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參附注射液1ml穴位注射,取兩側內關穴交替注射,每日1次,兩組均治療1個月。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林氏[30]運用中藥浴足治療CHF 107例,對照組予常規治療,治療組加用中藥沐足,藥用桂枝、附子、雞血藤、紅花、丹參等,每日1 劑,30d后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92.5%。鄧氏[31]觀察神闕穴中藥超聲導入療法治療CHF,運用神闕穴中藥超聲導入療法的治療組,在治療后BNP水平6min步行試驗、利尿劑停減率、強心藥停減率、生存質量、中醫癥狀有效率都明顯優于對照組。
6小結
目前中醫藥治療心力衰竭具有一定的優勢。首先,中醫具有整體思維,能平衡各臟腑的陰陽,協調臟器的之間的相互關系;其次,它能夠注重個體間的差異,能因人而宜,采取個體化的治療措施;最后,也是關鍵在于它能辨證論治,既能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又能調理體質,改善患者的長期預后。現代研究發現中醫藥能夠作用于心衰發展過程中多個病理環節,具有許多重要的活性組分,能夠作用于多個靶點,從而多途徑多層次的調整人體的失衡狀態,且其毒副作用小。但是目前也尚存許多問題,如臨床辨證不規范,隨意性較大,對疾病的病因病機、發展,療效判定等缺乏統一的標準。缺少多中心、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此外,尚無快速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法和藥物能迅速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所以當前應盡快確立客觀、規范、統一的證型診斷標準及公認的、科學的與中醫證型相關的現代醫學指標群,并進行量化,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發展,也才能更好的為人類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王妙,陸曙.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 [J].吉林中醫藥,2010,10(10):919-920.
[2]于慧卿,孟云輝.邢月朋分期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經驗[J] .四川中醫.2013,31(6):6-7.
[3]趙殿臣,張艷.運用經方從心腎論治慢性心力衰竭[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7):174-175.
[4]張葉祥.周宜軒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經驗拾擷[J].時診國醫國藥,2015,26(5):1225-1226.
[5]王亞紅,秦建國,梁晉普.郭維琴教授治療心力衰竭的經驗 [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9,16(3):23-24.
[6]霍根紅,劉晴.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機演變規律探討[J].中醫學報,2013,28(4):568-570.
[7]朱賢慧.唐蜀華教授衷中參西辨治心力衰竭臨床經驗[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3):277-279.
[8] 劉呈宇,楊士勇.楊士勇教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經驗[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3(6):861-862.
[9]鄒旭,吳煥林.鄧鐵濤教授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經驗選粹[J].中醫藥學刊,2004,22(4):583.
[10]李立志.陳可翼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經驗[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4(2):136-138.
[11]侯發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證型與血腦鈉肽臨床關系探討[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0,22(4):299-300.
[12]袁國強,李彥霞,魏聰.從脈絡學說論治慢性心力衰竭[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2,18(8):820-822.
[13]王艷飛,王祥賀,曹雪濱.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證候規律的相關研究[J].陜西中醫,2015,6(36):701-703.
[14]李彬,王永霞,朱明軍.慢性心力衰竭的中醫藥治療與思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6):1913-1915.
[1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79-80.
[16]安欣,孫媛媛,王歸圣.溫陽補心湯對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患者腦利鈉肽水平影響的臨床研究[J].陜西中醫,2015,36(8):969-970.
[17]鄧育,梁北南,馬新梅,等.真武湯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伴低T3綜合征32例[J].河南中醫,2014,34(12):2332-2333.
[18]王勁紅,孫剛.心衰寧對慢性中重度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雜志,2014,41(12):2613-2614.
[19]關秀軍,鄧斌.五苓散加減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ET、BNP影響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8):1906-1907.
[20]張志標,丁偉亮,田愛國,等.苓術生脈散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BNP、LVEF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9):1271-1272.
[21]鄧智武,瓜蔞薤白桂枝湯結合西藥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J].新中醫, 2015,47(9):30-31.
[22]桑城,郝恒劍,許驥.麝香保心丸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J].中國藥業,2015,27(4):6-7.
[23]李雄文,胡展瑞.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4,6(5):529-533.
[24]陳桂啟,吳慶芹,陳廣雷,等,參附注射液對心腎陽虛證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1):134-135.
[25]潘興豐,張云霞.丹紅注射液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漿NT-proBNP、TNF-a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5,22(3):244-245.
[26]宗永華,陳玉善,解金紅,等.紅景天注射液聯合常規用藥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成藥,2015,36(5):1106-1107.
[27]魏敏,王蕊.回陽活血強心飲聯合針灸療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證,2013,22(7):1200-1202.
[28]麥麗莎,雷貽錄,邢俊娥.穴位貼敷加隔姜灸對慢性心衰6min步行試驗的影響[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7(5):620-621.
[29]方居正,夏艷斐,黃巧嬋.中藥穴位注射對慢性心衰患者ICAM-1等指標影響的觀察[J].人民軍醫,2013,56(10):1192-1193.
[30]林雪琴.中藥沐足輔助治療慢性心衰穩定期的效果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4,20(9):1313-1314.
[31]常立萍,田宇丹,鄧 悅.神闕穴中藥超聲導入法對心衰患者利尿作用及對利尿劑抵抗改善作用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證,2013,24(2):189-190.
(收稿日期:2016.01.04)
【中圖分類號】R25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6-0059-02
作者簡介:歐陽效強(1990-),男,江西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碩士研究生。通信作者:劉中勇(1962-),男,碩士,教授、主任中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E-mail: lzyongmail@163.com
基金項目:江西省研究生創新專項資金項目(項目編號:YC2015-S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