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 趙懷清 李 瀟 楊讓賢 周 青
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
衛生管理
信息化推動云南省民族地區新農合建設作用初探
楊陽趙懷清李瀟楊讓賢周青*
云南中醫學院,云南昆明
【摘要】近年來,我國新農合制度的發展深入人心,在機遇的同時也面臨瓶頸。特別在民族地區,受當地歷史、交通、文化等因素的發展制約,農民“因病致貧”的現象仍然存在。如何破解基本醫療保障難題,縮小城鄉差距成為筆者的關注點,本文試圖從新農合發展的角度,探討信息化已經和即將帶給該體制的重大變革,從而促進偏遠地區新農合的發展,消除因病致貧現象。
【關鍵詞】新農合;信息化發展;因病致貧
1新農合制度在云南省民族地區發展概況
1.1新農合制度的廣泛推廣和運用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部等部門《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意見的通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正式建立和實施。2011年7月1日《社會保險法》開始頒布實施,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基本框架,即由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簡稱職工醫保)、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簡稱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構成。中央建立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體現了基本醫療保險的全覆蓋,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統籌城鄉、區域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具有以下幾方面積極的作用:從制度上為農民提供基本醫療保障,減輕農民醫療負擔,緩解農村因病致貧和看病難的問題;引導農民進行合理的健康投資,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合理利用衛生資源,促進農村衛生事業發展;對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實現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1.2新農合制度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新農合解決了農村有病不敢看的問題,在覆蓋范圍、保障對象、保障模式等方面有了顯著提升,但是由于制度設計時依然以大病保險制度為框架,忽略了醫療衛生體系的內在發展規律,在現階段運行中逐漸暴露出不少問題:一方面財政保障投入性不足,籌資水平較低,從而影響待遇的享受水平;另一方面醫療資源地區分配不均,偏遠地區醫療服務水平有限,而需求日益放大,服務能力明顯不足;再一方面服務水平有待提高,鄉村一級醫療設備、衛生人員缺乏,醫療水平較低。尤其在云南,研究表明民族地區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依然存在,如果未能利用現有新農合制度來促進民族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將會進一步阻礙云南少數民族衛生事業的發展。
1.3新農合制度的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統籌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健全網絡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醫療資源縱向流動。這將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改革,發揮信息化的優勢和作用,健全醫療保險保障體系,擴大醫療服務的覆蓋范圍。
2民族地區信息化建設發展現狀
2.1民族地區新農合信息化需求民族地區長期以來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邊緣,是變革與創新發展的滯后地區,山高路遠和觀念落后嚴重制約了當地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缺醫少藥、看病困難、醫療水平偏低等問題廣泛存在,更由于近年來青年勞動力的不斷輸出,導致留守家鄉的多是“老、弱、病、殘”,屬于弱勢群體,疾病襲來,缺乏稍高一些的醫療消費分擔機制,看不起病、因病致貧的現象時有發生。信息化能彌補醫療缺乏的頑疾,拉近農村與城市發展的鴻溝,使農民也能在家門口享受和報銷醫療保障待遇,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對于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消除貧困具有重大意義。
2.2新農合信息化建設存在問題雖然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醫療衛生,鄉村村醫的待遇也得到國家的重視和保障,但廣大農村仍然存在信息化建設滯后,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①醫療保險專網費用高、投入大、維護難,現已覆蓋到鄉鎮一級衛生院,但無法全面覆蓋到村一級。②衛生室沒有參保人醫療費用使用信息,“小病不能看,大病看不了”,無法實時上傳進行結算,參保人每一次門診費用報銷都需要數月的時間,費時費力,更不便于費用的預算和監管。③村醫的待遇雖然得到國家的保障,但村醫人才不足,人才流失嚴重,云南省每一千農村人口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數僅有0.9人,且有職業資格證的村醫更是稀少。④村一級醫療水平有衰弱趨勢。藥品零差價后,村醫待遇更多的依靠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解決,看病開藥的動因不足,而且懼怕承擔醫療風險,進一步削弱村一級的醫療水平,日常僅能滿足按要求開藥,醫療服務已無法緊跟現實的需要。⑤村一級的醫療服務和醫療待遇享受成為大問題,同時村與村之間、村與鄉之間往來不便,村民居住分散,往來的顛簸和路途的耽誤,使醫療的成本較高,醫療負擔加重,對偏遠、困難、民族地區衛生事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2.3信息化對新農合醫療體系建設起到促進作用大力推動基層信息化服務和信息化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落實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健全網絡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制的具體要求。基層醫療信息化建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搭建醫療服務信息平臺,使醫療服務不出村,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②信息化的發展拓展醫療服務覆蓋范圍,有利于數據向上集中,業務向下延伸,提升基層業務服務能力。③信息化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有助于標準化描述、流程化改造和智能化監督,使醫療服務更加透明、精準,提高醫療服務管理水平和廣大群眾的滿意度。④信息化具有廣覆蓋的優勢,能夠一定程度減少城市農村和地區差異,合理分布醫療資源。
3信息化在新農合體系建設中的發展方向
信息化能夠適應患者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重新架構醫療服務的不同需求,通過信息在網絡上的有效傳遞,實現信息資源的廣泛使用,同時有助于信息系統的規范和統一,是實現醫療技術現代化的必然途徑。作為新農合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化需要信息的準確性確保待遇享受,需要信息的及時維護以確保內容完整,需要信息的可用性以促進信息的雙向傳遞。其涉及面之廣、影響面之大,在經歷了小喇叭時代、收音機時代、電視時代、固定電話時代、手機時代后,迎來的互聯網時代中拔得頭籌。今后,信息化將滲透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醫療衛生也將獲得長足發展,新農合在這一波的發展中,有必要加大投入,補足短板,縮小城鄉差距,加強監管,充分利用信息平臺的優勢,為民族地區解決醫療匱乏、因病致貧找到思路和辦法。
參考文獻
[1]樊筱,趙丹. 城鎮化進程中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二元性分析[C].領導科學論壇.2015(上):14-15.
[2]孫淑云. 頂層設計城鄉醫保制度:至上而下有效實施整合[J].中國農村觀察.2015.3:16-23.
[3]劉曉,俞志元. 美國醫院和區域衛生信息化發展及對中國的借鑒[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0,13(5):8-11.
[4]高偉,陶詔靈,孫勝楠. 農村信息化體系及發展政策[J].科學進步與對策.2005.(3):159-161.
通信作者:周青,云南中醫學院教授。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9-0151-02
(收稿日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