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靖芳 崔應珉
河南中醫學院中醫理論與臨床應用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16
?
“心部于表”理論在皮膚病治療中的應用探析
張靖芳崔應珉*
河南中醫學院中醫理論與臨床應用研究所,河南鄭州450016
【摘要】“心部于表”理論出自《素問·刺禁論》,“部”即分布、主司之意,表即衛表、皮膚肌腠之表。可見,心與皮表關系密切,在皮膚病的臨床治療中,從“心部于表”理論出發,注重對心的調治,常可收獲良效,豐富診療思路。
【關鍵詞】心部于表;皮膚病;應用效果
“心部于表”理論出自《素問·刺禁論》,“部”即分布、主司之意,“表”即衛表、皮膚肌腠之表,可見,心與皮膚關系密切,臨床治療皮膚病時,也須注重對心的調攝。本文試就“心部于表”理論做初步探討,同時淺析“心部于表”理論在皮膚病治療中的應用。
1“心部于表”理論析探
“心部于表”出自《素問·刺禁論》,是與“腎治于里”相對而言的概念。心屬火,火性炎上,趨向于外,心氣、心陽布散于全身肌腠;腎屬水,水曰潤下,趨向于內,腎陰腎陽潛藏于內,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物質基礎。針對《內經》之“心部于表”理論,后代醫家進行了諸多闡釋,如楊上善在其所著《黃帝內經太素》中曰: “心者為火,在夏,居于太陽最上,故為表。”王冰在《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曰:“陽氣主外,心象火也”,張景岳亦曰: “心火主陽在上,故其氣布于表”[1]。
“心部于表”之“表”,意為“外面,外表”、“皮膚的表層”,《中醫基礎理論》說 : “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是一身之表”[2],較“肺主皮毛”之“皮毛”范圍更為廣泛。“心部于表”系指心之陽氣散布于皮表的各種組織,統領皮表組織所屬的器官 (肺、膀胱),成為維持皮表正常生理功能、抵御外邪侵襲的屏障[3]。
2“心部于表”與皮膚病
2.1心神與皮膚病的關系 《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即言人體生命活動離不開心,正所謂“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調節心之氣、血、陰、陽之活動,若心神異常,心氣周流障礙,心血輸布失常,心陰無法涼潤皮膚,心陽無以布散體表,則肌表失于濡養,發為皮膚病。正如《靈樞·本神》所說:“心怵惕思慮則傷神 ,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腘脫肉, 毛悴色夭。”另外,患者心神異常,可出現失眠、焦慮、心煩、多夢,甚至譫妄、昏迷等臨床表現,據黃霞等[4]臨床觀察,皮膚病患者無論是帶狀皰疹的疼痛, 還是濕疹、神經性皮炎的瘙癢,絕大多數患者都伴有上述精神意識失調的表現。
2.2心火與皮膚病的關系《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痛癢瘡, 皆屬于心。“癢”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癢,瘍也”。意即瘡瘍的發生,與心關系密切。瘡瘍多由火熱毒邪內侵,氣血凝滯而成,包括體表上的腫瘍及潰瘍、癰、疽、疔瘡、癤腫、丹毒等皮膚病。而心屬火,主血脈,若心火亢盛,貫注血脈,火毒壅滯血絡,灼傷腠理,發為癰腫疔瘡,如浸淫瘡。《素問·玉機真臟論》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高士宗注解《素問·玉機真臟論》言:“心脈太過則火氣外浮,故令人身熱而膚痛,熱傷肌表,故為浸淫而成瘡。”[5]
2.3心血與皮膚病的關系《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曰:“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靈樞·決氣》曰:“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可見,血液充養脈道,周流全身,氣色紅潤,皮膚光澤健康。心藏血,且心氣推動心血運行,主血脈,心血布散于體表,濡潤肌表皮腠。若心血不足,則皮膚干燥,嚴重者導致血燥生風,發為銀屑病、蕁麻疹等皮膚病。另一方面,汗為心之液,而津血同源,汗液與心血相互化生。《靈樞·營衛生會》曰: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證明汗與血俱為心陰所化生,相互滋生。而汗液可濡潤肌膚也體現了心血對皮膚的滋養作用。
3病案舉例
患者狄某,女,38歲,2015年9月12日初診,主訴:面部痤瘡1月余。自訴1月前面生痤瘡,紅腫疼痛,面部油膩,心煩,納眠可,二便調,舌體胖大,舌質紅透紫,苔白。診為痤瘡,證屬心火上炎,三焦濕熱,選用瀉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處方:大黃6g,黃連10g,黃芩15g,鹽黃柏15g,焦梔子20g,丹皮12g,蛇舌草30g,赤芍15g,金銀花30g,連翹30g,蒲公英30g,地丁30g,知母15 g,茯苓30g,薏苡仁60g,地骨皮20g,桔梗10g,甘草10g。7劑, 水煎服, 日 1劑。二診:痤瘡紅腫疼痛消失。上方去蒲公英、地丁。三診:痤瘡明顯消退,守上方續服 7 劑鞏固療效。
按語:本病患者痤瘡患處紅腫疼痛,且面部油膩,一派火熱黏膩之象,為三焦濕熱壅滯之象,心煩表明心火熾盛,當清利三焦濕熱,主清心火,選用瀉心湯合黃連解毒湯,再加丹皮、銀花、連翹、公英等清熱涼血,則濕熱得清,痤瘡自愈。
4小結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壓力的增大,各種皮膚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成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內經》云:“諸痛癢皆屬于心”,皮膚病的發生與“心”有著密切關系。臨床治療皮膚病時,從“心部于表”理論出發,從心論治各類皮膚病,調治心神、心火、心血功能,常可收獲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
[1]張介賓.類經: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790.
[2]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33.
[3]李春生.“心部于表”理論在新感溫熱病和皮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J].中醫雜志,2015,56(12):1022.
[4]黃霞,黃奎麟,艾儒棣.從“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談中醫安神法治療皮膚病[J].四川中醫,2008,26(3):30.
[5]孔繁岐,張作記.《內經》心表相關理論初探[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20(3):13.
(收稿日期:2015.12.16)
【中圖分類號】R2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5-0172-02
通信作者:崔應珉,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河南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臨床研究所所長。
作者簡介:張靖芳(1991-),女,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醫基礎理論,E-mail:6484201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