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輝作者單位:110041 沈陽,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
?
脛骨平臺骨折的護理體會
馬宏輝
作者單位:110041 沈陽,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
【摘要】目的 總結脛骨平臺骨折的護理心得體會。方法 選擇2009—2015年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脛骨平臺骨折并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的病人41例,給予包括一般護理、心理護理、功能鍛煉及出院指導在內的綜合護理措施,觀察病人術后恢復情況。結果 本組病人手術成功率100%,骨折愈合時間12~16 d,平均(13.1±1.4)d;負重時間15~21 d,平均(17.4±2.7)d;住院時間20~25 d,平均(22.3±4.7)d。出院半年后隨訪,病人膝關節功能優13例、良18例、可8例、差2例,優良率為95.12%。結論早期護理干預能夠顯著縮短脛骨平臺骨折病人術后的制動時間,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這對于病人早日回歸社會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平臺骨折;脛骨;護理;體會
脛骨平臺骨折是骨外科最常見的下肢骨折類型之一,由于脛骨平臺有其自身解剖學特點,及內外側分別有副韌帶,中央有脛骨粗隆,上有交叉韌帶附著,因此骨折發生時常合并韌帶及半月板損傷。脛骨平臺骨折可由間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尤其是高處墜落時患側足部先著地,再向側方倒下;力的傳導由足沿脛骨向上,上身重力向下傳導,共同作用于膝部;加上側方倒地產生的扭轉力,致使脛骨內側或外側平臺塌陷骨折。脛骨平臺骨折一般采取手術治療,手術目的是復位關節面和給予堅強的內固定。脛骨平臺骨折由于術后穩定性較差,容易造成關節疼痛、變形及功能障礙等術后并發癥[1],因此應重視圍手術期的護理工作。為此,回顧性分析41例脛骨平臺骨折病人的臨床資料,總結護理心得體會,以供廣大護理工作者借鑒。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2015年我院收治的脛骨平臺骨折病人41例。其中,男29例、女12例;年齡21~56歲,平均(38.4±10.3)歲;受傷時間1~2 h,平均(1.4±0.3)h;閉合性骨折25例、開放性骨折16例。受傷原因:高處墜落15例、交通事故11例、擠壓傷10例、運動損傷5例。Schatzker分型:Ⅰ型5例、Ⅱ型10例、Ⅲ型9例、Ⅳ型11例、Ⅴ型3例、Ⅵ型2例。
1.2 手術方法 麻醉方式采用腰硬聯合阻滯麻醉,體位取仰臥或俯臥位,手術方式為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首先,依據骨折的類型和并發損傷情況選擇髕骨旁內側及外側切口、正中直切口或雙切口、膝關節后內側及外側切口。然后顯露骨折部位并進行復位。復位后依據骨折具體情況選用一種合適的內固定方法,如脛骨近端外側解剖型鋼板、脛骨近端內側解剖型鋼板、雙側“T”或“ L”異形解剖鋼板固定、空心釘和拉力螺釘等[2]。術后予以長腿石膏屈膝30°外固定4~6周,拆除石膏后在非負重狀態下進行功能鍛煉。
1.3 護理方法
1.3.1 一般護理 脛骨平臺骨折病人臥床時間長,可仰臥位或半坐臥位,患肢抬高30~45°。應進食易消化吸收的高蛋白、高熱量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增加纖維的攝入,促進排便。告知病人術前應禁煙酒,以免影響手術的正常進行。
1.3.2 心理護理 由于脛骨平臺骨具有突發性,加之伴隨劇烈疼痛,因此病人反應較為劇烈。責任護士應做好病人的感情支持,關注病人心理狀態,針對不同心理特點單獨與病人進行溝通,鼓勵病人表達內心關切,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解答。在心理干預過程中,應重視家庭成員的作用,同時做好家庭成員教育。邀請家庭成員參加健康教育,加強與病人的溝通交流,向家庭成員講解病人病情、治療方式及預后情況等,避免家庭成員出現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3]。
1.3.3 功能鍛煉[4]
1.3.3.1 術后早期鍛煉 病人返回病房6~8 h后,可進行患側股四頭肌鍛煉,踝關節制動后行伸屈、仰臥練習,約10 min/次,4~6次/d。這樣有利于患肢靜脈回流,減輕腫脹并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1.3.3.2 術后固定期鍛煉 在石膏固定期間,病人取仰臥位,健側屈曲,收縮大腿后肌群,足跟壓向創面,壓力逐漸增大,反復練習,收緊股四頭肌,將膝壓向創面,壓力逐漸增大,后逐漸改為拄拐練習,患肢不負重,進行內收、外展,鍛煉股四頭肌及小腿腓腸肌,增加關節活動度。
1.3.3.3 術后非固定期鍛煉 早期拆除石膏固定后,應進行肌力及活動度練習。病人取仰臥位,下肢伸直,髖關節屈曲90°,雙手環抱大腿進行伸屈膝關節鍛煉,反復進行此動作。術后3個月可進行適當負重練習。背靠于墻面,雙足分開,慢慢下蹲,增強膝關節伸展,逐漸恢復膝關節伸屈功能。術后5個月開始進行患肢抗阻力鍛煉,逐漸增加負重,最后脫離拐杖行走。
1.3.4 出院指導 根據病人術后恢復情況,于出院前2 d制訂院外康復訓練計劃。應向病人及其家屬強調堅持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叮囑其避免重體力勞動及劇烈活動,定期復查和隨訪。
1.4 評價方法 采用Merchant評分標準評定對病人膝關節的恢復情況進行評分:>80分為優;70~79分為良;60~69分為可;<60分為差[5]。
本組病人手術成功率100%,骨折愈合時間12~16 d,平均(13.1±1.4)d;負重時間15~21 d,平均(17.4±2.7)d;住院時間20~25 d,平均(22.3±4.7)d。出院半年后隨訪,病人膝關節功能優13例、良18例、可8例、差2例,優良率為95.12%。1例病人因出院后鍛煉過程中不慎跌倒,導致骨折復發;1例病人由于術后未堅持功能鍛煉導致膝關節變形,活動受限。
脛骨平臺骨折是典型的關節內骨折。由于脛骨平臺骨折常常伴有關節軟骨、膝關節韌帶或半月板的損傷,因此漏診和處理不當都可能造成膝關節畸形、力線或穩定問題,導致關節功能障礙[6]。早期康復護理對病人術后膝關節功能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在保證骨折處穩定的前提下,早期康復干預能夠減輕術后局部粘連,減少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從而提高膝關節活動度,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7]。本研究中,我們收集了41例脛骨平臺骨折并接受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的病人,給予包括一般護理、心理護理、功能鍛煉及出院指導在內的綜合護理措施。遠期隨訪顯示,病人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5.12%;僅有的2例恢復較差者主要原因為院外鍛煉不當所致。綜上所述,早期護理干預能夠有效促進病人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有利于病人早日參與正常的工作及生活。
參考文獻:
[1] 張阿新.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圍手術期實施護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0):40-41.
[2] 田寶玲,高麗艷.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患者的護理及康復指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7):3063-3065.
[3] 劉玉香.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心理干預效果分析[J].西部中醫藥,2015,28(6):131-132.
[4] 黃春蘭.早期康復訓練和護理對脛骨平臺骨折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4):1578-1579.
[5] 李慧艷.脛骨平臺骨折應用圍手術期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2):234.
[6] 王倩,王春梅,陳乙瑞.綜合護理對脛骨平臺骨折后膝關節恢復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11):149-152.
[7] 孫令芝.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0):96-97.
臨床經驗薈萃
(收稿日期:2015-12-25)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3-0050-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3.025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