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福
摘要: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加強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日趨重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把課堂效率最大化,提高40分鐘的教學質量,是教師要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地理 ?教學結構 ?課堂效率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73
作為綜合性很強的自然學科,地理教學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如何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好地理,全面提高地理素養,關鍵在于如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 ,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與積極性,又能提高教學效率,使師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我在全面總結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地理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入手,全面優化地理課堂教學結構,進行教學改革,在教學中取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現我以幾個典型教學片斷為例分析論述如下。
一、加強多邊互動交流,營造和諧教學氛圍
片段:在進行“高山高原氣候”教學時,教師首先多媒體課件出示唐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并讓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出來。緊接著提問:“從詩句中可以看出有哪些景物?這是描寫哪種地形的自然景觀的詩句?詩句中四月的桃花在‘人間和‘山寺各有哪些物候特征?”這有效地渲染了課堂氣氛,學生在欣賞古詩的同時,讓學生展開討論,從地理學的角度思考詩中的意境,從而順利完成高原山地氣候特征的學習。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與展示,真正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主人,使課堂教學的氛圍變得和諧美好,使學生在藝術美的享受中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新課程教學要求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動交流活動,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要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就要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營造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和良好的智力環境。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種讓學生精神振奮、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然后以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直觀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增強和豐富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情感體驗,將學生對知識的期待和學習激情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給學生留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開動腦筋、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教師有效發揮主導作用及時給予引導、鼓勵和表揚,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點撥,對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適當的更正。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其它的能力;不但使學生獲得了知識,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與學習的興趣,使其以愉悅的心情積極參與地理課堂教學。
二、聯系生活,活躍課堂氣氛
片段:在進行“青藏地區自然環境特征”教學時,教師出示駱駝圖片和西北地區民居圖片,提問學生“青藏地區的民居和動物的形象為什么會這樣?如果讓你來改善一下藏民的服飾,你怎么做?”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與思考,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可能會時憂時喜,時靜時動,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就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地理課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將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將是完全不同的。當課堂中再現出生活中的一些景觀、現象時,學生的感官會興奮起來,求知欲激活了,由此課堂氣氛也就活躍了起來,這種教學方式所取得的教學效果,與那種將地理教學停留在書本與黑板上的方式相比較,應該說是根本性的轉變了,其教學效果更是有著質的區別。
三、以問題引領思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片段:在學習“埃及”一課時,教師以埃及金字塔修建之謎引入新課,讓學生思考:“在當時既沒有先進的工具又沒有精堪的技術,何以造出如此宏偉的建筑?”學生爭著思考這世紀之謎,為后面的教學作好了鋪墊。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課堂教學中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獲得好的教學效果。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教學中要允許學生隨時質疑和評價,形成主動探究的學習氣氛,經常鼓勵或誘導學生發表不同意見,不斷啟發學生,讓學生自主獲取知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然后,引導學生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探究學習。
鏈接1:在“中國的鐵路”一節教學時,教師首先介紹鐵路分兩大組:南北干線和東西干線,然后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找出鐵路線的起點和終點,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讓學生充分利用地圖、讀圖、找圖,教師給予適當的指點,最后學生自己討論、總結,畫出鐵路干線的草圖,整個過程學生積極思維,基本掌握了重要的鐵路干線。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與啟發下,通過探究活動獲取知識,解決相關問題。從而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受到基本的地理科學思維訓練,使學生的地理應用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鏈接2:學完“經緯線”后,可以給學生這樣一個思考題:一個人站在地球上向東一步進入西半球,向北一步進入北半球,試指出這個人的位置。學生通過認真思考和激烈的爭辯,做出了正確的答案,對“經緯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識。
通過問題進行反饋調控,這既是對學生認識結果的鞏固、運用和體驗,更是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策略。此時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應有“質”與“量”兩方面的要求,既要能切中教學重點和難點,又能以不同角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片段:在學習“長江”一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MTV“長江之歌”,讓學生聽歌、觀看視頻。之后提問:在視頻中觀察到了什么?長江發源于什么地方?…… 這樣的設計立即將學生的思維帶到了唐古拉山,帶到了三峽,帶到了東海。學生的學習欲望被激活,思維被點燃,同時臉上閃耀著興奮的光芒。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對地理知識感興趣,才會愛學、學好地理。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手段的選擇和運用,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要注重傳統教學手段的運用,充分利用地圖、版畫、板書等教學手段豐富學習內容,如通過拼圖游戲,學習我國省級行政單位,由學生扮演導游在課堂上“周游”全國等。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中利用一些教學紀錄片、新聞視頻、PPT課件、學習游戲等,形象地呈現一些地理知識的原理、過程、成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豐富學習內容,開闊學生視野,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難點,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習能力。隨著教學設備的更新與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重要手段。合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會使課堂教學內容更有條理性,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以及關鍵的內容和方法。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有了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就能夠在有效的教學策略下組織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優化地理課堂教學結構,使地理課教學發揮最大的效益。
(責編 ?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