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巍
(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遼寧 本溪 117200)
?
對瘢痕子宮孕產婦進行再次剖宮產手術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
王 巍
(遼寧省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遼寧 本溪 117200)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瘢痕子宮孕產婦進行再次剖宮產手術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65例瘢痕子宮孕產婦行再次剖宮產手術,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65例行初次剖宮產手術的孕產婦,作為對照組,對兩組孕產婦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予以觀察和比較。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產時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多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子宮破裂率、盆腹腔粘連率、胎盤植入率、前置胎盤率及產后出血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 瘢痕子宮孕產婦行再次剖宮產手術的并發癥顯著增多,為此,一定要加強對初次剖宮產率的嚴格控制,以此減少瘢痕子宮孕產婦行再次剖宮產手術,有效保障孕產婦與新生兒的健康安全。
【關鍵詞】瘢痕子宮;剖宮產;并發癥
瘢痕子宮指的就是以往有過子宮手術病史,在子宮上殘留瘢痕,常見于剖宮產、子宮畸形矯治、子宮肌瘤剔除等術后,其中最常見于剖宮產術后[1]。近些年來,剖宮產率逐年提升,育齡女性在妊娠之前行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概率也在不斷上升,再加上國家生育政策的放寬,導致瘢痕子宮孕產婦行再次剖宮產手術的比例不斷增加。在瘢痕子宮孕產婦的再次剖宮產手術中,非常容易出現子宮破裂、產后出血等并發癥,對孕產婦生命安全產生了重大威脅。所以,為了降低剖宮產率,保證母嬰健康安全,提高產科質量,本文主要對65例瘢痕子宮孕產婦行再次剖宮產手術的臨床資料予以研究,現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65例瘢痕子宮孕產婦行再次剖宮產手術,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65例行初次剖宮產手術的孕產婦,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孕產婦的最小年齡為24歲,最大年齡為39歲,平均年齡為(28.1±2.6)歲;懷孕次數在2~5次,平均次數為(2.9±0.6)次;生產次數在1~3次,平均產次為(1.6±0.4)次;孕周在37~41周,平均孕周為(38.6±1.0)周;距上次剖宮產的時間在2~5年,平均為(3.0±0.6)年。對照組孕產婦的最小年齡為22歲,最大年齡為35歲,平均年齡為(24.5±2.4)歲;懷孕次數在1~3次,平均次數為(1.9±0.2)次;生產次數在0~2次,平均產次為(1.0±0.3)次;孕周在37~41周,平均孕周為(38.9±1.1)周。在年齡、懷孕次數、產次、孕周等方面,兩組孕產婦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比較意義。
1.2 方法:觀察組行再次剖宮產手術的時候,可以從原來的手術切口進入,逐層開腹進入腹腔,如果出現腹腔粘連,需要對粘連帶予以緩慢分離,將子宮下段予以充分暴露。在瘢痕最為薄弱的地方,與原來切口相距1.0~1.5 cm處進行子宮下段橫切口。對照組給予常規剖宮產手術。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孕產婦的手術時間、產時出血量、住院時間、子宮破裂率、盆腹腔粘連率、胎盤植入率、前置胎盤率及產后出血率予以記錄、比較,探討瘢痕子宮孕產婦行再次剖宮產手術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分析:將所有觀察數據輸入到統計學軟件SPSS 22.0中,用(±s)表示手術時間、產時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并且進行t檢驗,用[n(%)]表示子宮破裂率、盆腹腔粘連率、胎盤植入率、前置胎盤率及產后出血率,并且進行χ2檢驗,如果P<0.05,表示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孕產婦的手術時間、產時出血量及住院時間:觀察組孕產婦的手術時間為(68.6±10.7)min,對照組孕產婦的手術時間為(52.2±12.4)min,組間比較差異顯著(t=8.072,P<0.05);觀察組孕產婦的產時出血量為(298.4±124.2)mL,對照組孕產婦的產時出血量為(205.1±78.0)mL,組間比較差異顯著(t=5.128,P<0.05);觀察組孕產婦的住院時間為(8.5±2.3)d,對照組孕產婦的住院時間為(5.9±1.4)d,組間比較差異顯著(t=7.785,P<0.05)。
2.2 比較兩組孕產婦的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組孕產婦發生子宮破裂5例,子宮破裂率為8.2%,對照組孕產婦發生子宮破裂0例,子宮破裂率為0.0%,組間比較差異顯著(χ2=5.200,P<0.05);觀察組孕產婦出現盆腹腔粘連26例,盆腹腔粘連率為40.0%,對照組孕產婦出現盆腹腔粘連1例,盆腹腔粘連率為1.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χ2=29.216,P<0.05);觀察組孕產婦胎盤植入7例,胎盤植入率為10.8%,對照組孕產婦胎盤植入1例,胎盤植入率為1.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χ2=4.795,P<0.05);觀察組孕產婦前置胎盤8例,前置胎盤率為12.3%,對照組孕產婦前置胎盤1例,前置胎盤率為1.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χ2=5.849,P<0.05);觀察組孕產婦產后出血8例,產后出血率為12.3%,對照組孕產婦產后出血1例,產后出血率為1.5%,組間比較差異顯著(χ2=5.849,P<0.05)。
隨著剖宮產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麻醉技術的不斷完善,剖宮產指征的逐步放寬,剖宮產率逐年提升。其中瘢痕子宮孕產婦行再次剖宮產手術是導致剖宮產率不斷提高的重要因素。在瘢痕子宮孕產婦及醫護人員選擇分娩方式的時候,主要擔心子宮破裂,為此,大多數選擇再次行剖宮產手術,但是再次行剖宮產手術的風險非常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經常誘發子宮破裂、盆腔粘連等并發癥。導致出現子宮破裂的因素主要有初次剖宮產手術方式、術后感染、縫合技術、兩次手術時間間隔等。本文資料統計,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子宮破裂率為8.2%,顯著高于初次剖宮產。導致出現盆腔粘連的因素主要有炎癥、機械性損傷、出血等。不同程度的炎性反應、異物反應均會致使腹壁各層、盆腔纖維蛋白滲出,造成粘連。有關研究報道顯示,再次剖宮產手術中出現盆腹腔粘連的概率達到了40.6%[2],本文資料統計,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盆腹腔粘連率為40.0%,顯著高于初次剖宮產。現階段,剖宮產手術大多是子宮下段橫切口,在切口愈合中,瘢痕與肌層部位逐漸被纖維組織代替,孕卵著床處底蛻膜形成較差,使得絨毛更容易透過子宮肌層,導致瘢痕部位胎盤組織出現浸潤性生長,從而形成前置胎盤。在手術操作中,非常容易使子宮內膜受到損傷,從而影響底蛻膜的形成,出現胎盤粘連,透過子宮肌層形成胎盤植入[3]。本文資料統計顯示,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的前置胎盤率與胎盤植入率明顯高于初次剖宮產。因為胎盤粘連、前置胎盤、胎盤植入的形成,導致在再次剖宮產手術中,非常容易出現子宮收縮乏力的情況,進而導致發生產后大出血。本文資料統計顯示,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后出血率為12.3%,明顯高于初次剖宮產。
針對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剖宮產并發癥發生情況來說,必須根據孕產婦的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此保障母嬰健康安全。有關研究報道顯示,如果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孕產婦選擇行剖宮產手術,最好在嚴密的監測下,于妊娠39周后進行剖宮產手術,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早產,還可以獲取良好的孕產婦結局[4]。同時,還要在子宮切口愈合最佳的狀態下進行再次剖宮產手術,以免出現子宮破裂;此外,合理選擇再次剖宮產手術的切口位置,一般需高于原來的切口瘢痕,這樣不僅可以避免發生盆腔粘連,引發損傷性出血,還可以減少對膀胱的刺激,具有良好的妊娠結局[5]。
總而言之,瘢痕子宮孕產婦行再次剖宮產手術的并發癥顯著增多,為此,一定要加強對初次剖宮產率的嚴格控制,以此減少瘢痕子宮孕產婦行再次剖宮產手術,有效保障孕產婦與新生兒的健康安全。
參考文獻
[1] 郭英花,韓素慧,鄭鄭,等.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時前置胎盤風險的評估[J].中國綜合臨床,2011,27(3):321-323.
[2] 王進,朱玉香.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剖宮產對母嬰影響及并發癥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5,26(2):304-306.
[3] 鄭翠華,陳惠君.剖宮產瘢痕子宮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對孕產婦及新生兒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15): 2277-2278.
[4] 龔慧.瘢痕子宮再行剖宮產的相關因素及并發癥的臨床分析[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4):131-131.
[5] 祝娟,徐映鋒,楊芩,等.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圍手術期并發癥的臨床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4,27(2):221-223.
中圖分類號:R719.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2-01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