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卓菁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1620)
?
老人傳播學研究現狀
丁卓菁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上海 201620)
傳播學;老人媒介
本文側重分析國內傳播學視域下的老人研究,通過與國外的研究現狀對比,分析國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1 國內老人傳播的研究概況 1932~2013年,各門學科又從不同角度研究探討與老人相關的議題,文獻共計近13萬篇,可見老人研究在國內已有一定規模。在CNKI數據庫中,分別檢索“老人”、“老年”兩個核心概念,前者共計9 141篇期刊文獻,后者119 110篇,共計128 251篇。基本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其中以2011、2012、2013年最為突出,年均文獻數量過萬。在學科類別上以臨床醫學、中醫學等為主;社會科學中以社會學、統計學、人口學等學科為主;其中,臨床醫學有近3萬篇,而社會學有近1 500篇。然而,老年研究在傳播學中卻遇冷,CNKI數據庫中分別檢索“老年人”、“老人”,共計有近400篇的文獻資料,研究數量不多;此外,研究起點較晚,有跡可循的最早文獻資料于1986年;相對集中的研究高峰只在近4年中出現。
1.2 國外老人傳播的研究概況 Williams等〔1〕指出,國外傳播學界已在近60年左右的時間內關注老人研究 ,可見國外的研究早于國內50年。除一些研究機構、傳媒機構(如阿拉斯加州的公司專門研究50歲以上的中老人傳播市場),國外很多大學的新聞學專業、社會學專業也已開始積極探討老人傳播,力圖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使其更精確地指導實踐。如戴盾大學新聞系教授詹姆斯·羅賓遜就是從社會學轉到老人傳播研究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羅萊特·帕克基尼教授,則是從傳播學轉向老人傳播的。兩位教授合著的專著《傳播與老齡化》一書中,從語言學、社會學、生理學、傳播學等多學科角度分析探討老人傳播。國外傳播學領域中的老人研究,已成為一項跨學科的專門性研究領域。
2.1 老人媒介研究 國內的研究側重分析老人媒介的發展現狀并據此提出策略分析;而國外的研究側重分析老人媒介的效果影響。國內學界大致認定有兩類:①以媒介種類為依據,如老年報、老年期刊、老年頻率、老年頻道、老年網站等,是專門為老年人制作節目的專業性媒介機構;②以媒介內容為依據,如中央一臺的《夕陽紅》節目、上海電視臺的《精彩老朋友》等,是以節目、欄目的形態作為傳播載體。總之,只要服務對象為老人的媒介種類和媒介內容,均可以稱為老人媒介。國內大部分老人媒介研究聚焦于對發展現狀的分析、思考。研究對象涉及廣播、電視、報紙、期刊、網站、新型電視等;不過傳統媒體的研究居多,新媒體的研究次之。分析老人媒介發展面臨的問題是這項研究的主要內容,對此有不少的研究觀點,如媒介種類發展不均、媒介內容深度不夠、傳播方向以單向線性為主、反饋較少等;有些研究探討得更為深入,如有的研究〔2〕從文化的角度提出,消極老齡觀是導致老人媒介發展不足的重要原因 。另外,老人媒介發展的經驗總結也是一項研究內容。如有研究〔3~5〕提出好的節目善于把握老年的生活習慣、閱讀習慣和心理特點 。有研究〔6〕指出,好的節目是因為內容豐富而親切,能了解老年人的所需,貼近老年人的生活,給老年人以真善美的體會,起到精神引領的作用。老人媒介是國內老人媒介的主要研究內容。但從總體上來看,學界較少涉及這部分研究,研究人員主要以業界為主;大部分研究缺乏基礎性的調研,對現狀的思考缺乏實證性的例證。
老人媒介的發展對策是國內研究的另一個主要方向。其整體進程,大致呈現出健康老齡化、成功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等3個內涵發展脈絡。如20世紀對該項議題的探討,更傾向于將老人視為弱勢群體,從助老扶老的功能角度提出老人媒介的發展對策;21世紀文化建構中的老人形象發生了轉變,積極老齡化提倡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議題探討的側重點也隨之轉變,倡導建構老人獨立自尊自強的形象,關注老人的社會需求,要有助其建構老有所為的思想宗旨。中國媒體轉體改制進程亦是這一研究的發展脈絡,研究依次呈現出從老年媒介發展的政治服務、政策服務,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并重考量,到以老人受眾需求為本位的發展對策。盡管這塊內容的研究數量尚可,但從總體上來看,依然呈現出業界為主、學界為輔的特征,大部分研究更偏重對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現實調研,基礎性工作不夠充分。國外老人媒介研究偏好媒介效果分析,主題廣、實用性強,研究緊密結合老人的日常生活展開,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大部分研究圍繞老人社會適應、社會隔離、健康信息獲取等主題展開。在這部分研究中,傳統媒體是研究的主要對象,不過隨著新媒體的擴散與使用,圍繞新媒體展開的研究也逐步增多,并呈現跨學科的研究趨勢。Charness等〔7〕從行為主義的角度,探討新媒體對老人構筑日常生活的意義所在。Moody〔8〕探討了計算機使用對老人孤獨感的影響,Alicea-Planas等〔9〕分析了計算機使用對老人健康教育的影響等。國內研究亦涉及老人社會適應、社會質量、老年教育等主題,但研究內容大致乏善可陳,特別在研究方法上,科學性的定性、定量研究較少。
2.2 媒介建構中的老人形象研究 這部分研究以國外為主。由于對涵化理論、刻板印象理論的重視,媒介的形象建構歷來是西方研究的重點。這方面尤以美國為最,且起步較早,上世紀以格伯納等為代表〔10〕,就老人媒介形象作豐富的專題研究。國外研究以對電視、雜志的分析居多,多采用內容分析和數據統計等方法。研究內容包括:①媒介對老人的呈現度研究。這部分主要是對比分析,一方面對比其他群體的媒介呈現度,另一方面,對比媒介建構的老人數量與現實中的占比情況。這部分研究具備一定的數量,然而結論卻大致相同,大部分研究均發現:媒介上的老人呈現度遠低于其在實際中所占的人口比或是其他社會群體,即媒介確實存在著忽視老人的表現傾向。Lauzen等〔11〕研究發現,媒介上的老人呈現度還表現在內部群際間的差異:少數民族老人在媒介上最少予以呈現,同時,女性老人的呈現度遠次于男性。②媒介建構的老人形象研究。這部分研究主要圍繞刻板印象理論展開,結論趨于多元。比如刻板、負面的老人形象建構,Gerbner〔12〕研究發現:老年婦女總是被媒介描述為吝嗇、愚蠢、瑣碎和偏心等負面形象;這些研究結論也使得媒介行業飽受批評。不過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媒介上的老人形象開始變得豐滿,Cassata等〔13〕研究發現,積極與正面的老人形象開始出現在媒介上,如友善、對他人的關愛等。Savundranayagam等〔14〕研究發現,媒介上消極和積極的老人形象會對老人的功能性與感知性能力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研究結果是國內目前老人媒介形象研究的缺失所在。國內媒介的種類以電視 、報紙居多,研究數量不多。就老人的媒介呈現度而言,國內大部分研究認為存在著老人形象呈現度低、代表份額不足等情況,并且男性老人的呈現度比女性老人更高等。在老人角色上,形象比較多元,主角形象較少,負面和積極形象均有。
2.3 老年受眾研究 國外老年受眾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研究領域:①受眾類型分析。有不少研究將受眾區分為不同的小單位進行計算,如老年受眾。然而并非所有的學者都持細分受眾的觀點。有學者〔15〕提出,受眾是不可能作為一個穩定的群體存在的,也是無法被精確地定義為與生俱來的、穩定的群體。②受眾的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分析,其中以“使用與滿足”理論研究為最。這類研究旨在分析受眾采納使用、行為塑形的原因。具體而言,國外的研究涉及的媒介種類包括報紙、電影等傳統媒介,也有手機、社會性網絡服務(SNS)等新媒體;從老年受眾類型來看,研究分類較細,如對殘疾老人的研究等。從研究內容來看,有常規性的行為研究分析,如探討老人媒介行為的影響因素等。還有對比性的研究分析,如對老年人與青年人的電視收視行為、網絡使用行為、手機圖像理解差異分析等。不僅有共時性的研究,也有歷時性的研究。探討了老人電視收視行為的連續性改變,分析了老人在變老過程中是如何調整自己的電視收視行為。
國內老年受眾研究包括老人的媒介使用動機、行為、老人的媒介素養現狀等。老人媒介素養的研究始于2004年,復旦大學開通了國內第一個媒介素養網站,并于次年舉辦了名為《老年數字生活及信息素養》論壇。這一部分的研究數量尚可,陳月華等〔16〕對哈爾濱和上海兩地老人新媒體素養的研究;張曉宇等〔17〕對老人媒介素養教育的探討。曹晚紅〔18〕對老人多種媒介收視行為的探討分析;陳勃〔19〕就代群效應對老人傳媒行為的塑形分析、陳月華等〔20〕就中國文化對老人媒介訴求探討。目前國內的這部分研究在數量和質量上均與國外都有一定差距。
3.1 國內傳播學界尚未真正關注老年受眾研究 來自學術性研究機構撰寫的論文數量較少;專業性的研究期刊較少。因而,國內傳播學視域下的老人研究整體水平不高,缺乏理論深度;而目前已有的大部分研究只在經驗層面作泛泛描述。如何更好地提升研究的學理性,是今后國內老人傳播研究的重點所在。
3.2 研究內容分布不均 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人媒介這一項,并且偏重探討老人媒介的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這些研究以業界為主,偏重實用性、欠缺學理性。
3.3 研究過程缺乏科學、有效研究方法的采納與使用 較少采用實證的研究方法,很多分析過程并未采用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方法,論證過程顯得蒼白,結論不具說服力。
3.4 系統性的研究局面尚未形成 就老人媒介的種類而言,目前國內的研究偏重于傳統媒體,較少涉及新媒體;相比國外對老年受眾的細分,目前國內的研究還停留在將其視作一個內部無差的抽象對象去探討。另外,截面性的研究居多,歷時性的研究較少;跨學科的研究現狀尚未形成。
1 Williams A,Ylanne-Mcewen V.Elderly lifestyles in the 21st century:Donris and Sid's excellent adventure〔J〕.J Commun,2006;50(3):4-8.
2 陳志峰.從《相約夕陽紅》節目看老年節目的時代特色〔J〕.電視研究,2006;(2):57-8.
3 陳清榕.從《陽光序曲》探索老年節目編排特點〔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2;(4):57.
4 周鳳琴.老年報新聞評論的特性〔J〕.記者搖籃,1998;(6):35,38.
5 姜海清.從《桑榆情》看老年廣播節目成功的三要素〔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2):61-2.
6 葉 雷,金 曼.老年節目的對象性、兼容性、藝術性〔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2;(4): 57.
7 Charness N,Holley P.The new media and older adults usable and useful〔J〕.Am Behav Scientist,2004;48(4):416-33.
8 Moody EJ.Internet 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neliness〔J〕.Cyberpsychol Behav, 2001;4(3):393-401.
9 Alicea-Planas J, Neafsey PJ, Anderson E.A qualitative study of older adults and computer use for health education:"it opens people's eyes"〔J〕.J Commun Healthc,2011;4(1):38-45.
10 伯 頓,著.史安斌,譯.媒體與社會:批判的視角〔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84.
11 Lauzen MM,Dozier MD.Recognition and respect revisited:portrayals of age and gender in primetime television〔J〕.Mass Commun Soc, 2005;8(3):241-56.
12 Gerbner G.An examination of age and gender in prime-time television〔J〕.Commun Q,2007;55(3):343-57.
13 Cassata M,Irwin BJ.Young by day:the older person on daytime serial drama.In:Al-Deen Noor,Hana 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ging in the United States〔M〕.Mahuah,NJ:Lawrence Erlbaum,1997:215-29.
14 Savundranayagam MY,Ryan EB.Social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 and aging〔J〕.Ann Rev App Linguistics,2008;28(3):51-72.
15 Marie-Louise M,Emory H,Woodard IV.In search of the older audience:adult age differences in television viewing〔J〕.J Broadcasting Media,2006;50(50):595-614.
16 陳月華,陳薈竹.關于我國老年人媒介素養的若干思考——基于哈爾濱和上海兩地的實證調查〔J〕.中國廣電學刊,2011;38(8):60-1.
17 張曉宇,初 琦.灰發銀發媒介素養對老年人群體的介入〔J〕.東南傳播,2006;(4):33-5.
18 曹晚紅.老年人的收視行為特征與老年節目受眾定位〔J〕.中國廣電學刊,2010;(5):18-9.
19 陳 勃.老年人口變化對傳媒接觸需求的影響——基于代群效應的預測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6(3):153-7.
20 陳月華,蘭 云.基于中國文化的老人媒介訴求分析〔J〕.現代傳播,2010;(9):16-20.
〔2015-04-30修回〕
(編輯 王一涵)
上海市哲社項目(2014bxw007);教育部項目(2016YJA86003)
丁卓菁(1980-),女,博士在讀,副教授,主要從事新媒體、受眾研究。
G206
A
1005-9202(2016)21-5487-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