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少
(230031 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 安徽 合肥)
論高職院校法治教育與德育的融合和剝離
王 少
(230031 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 安徽 合肥)
法治教育和德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傳統的二元劃分式法治教育和德育在高職院校中面臨諸多困難,存在亟需解決的矛盾。通過厘清法治教育與德育的關系,找尋出二者之間適當的融合與剝離的途徑,以期為高職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法治教育;德育;融合;剝離
(一)高職院校法治教育的基礎——德育
德育作為法治教育的基礎,從根本上說是公民權利義務融合統一的要求。高職學生作為享有一切公民權利的群體(絕大部分高職學生都已年滿18周歲),在對權利的追求上相比中學生有著更為強烈的欲望。[1]但是權利的實現是與義務的履行不可分離的,在形成自己思想形態的關鍵時期,年輕的高職學生往往容易忽視義務,而過度關注權利,一味的法治說教或告誡往往收不到預期的效果,這時的德育教育就發揮出匡正思想的重要作用了,在經過大量而系統的德育教育之后,高職學生對于履行義務與提高公民意識的信念在內心不斷沉淀,當席卷而來誘惑十足的公民權利逐漸清晰時,這種正統的信念會起到一種平復效果,從而在你來我往的攻斗中產生一種均衡,最終在高職學生心底升起權利義務一統的重要信仰。
德育作為法治教育的基礎,從體制上說是我國傳統教育的傳承與發展。我國作為一個一貫講究“仁義道德”的國家,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期更加呈現出對道德的渴求與崇尚。一直以來的教育追求是要使得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多方面全面發展,而“德”永遠居于首位,在當前全球法治精神占主導掌控地位的時代,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法治教育開始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它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要在德育的基礎上緩慢前行,法治教育必須站到德育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遠。
(二)高職院校德育的重要構成——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構成,是由德育的抽象性造成的。德育的重要性毋庸諱言,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開始接受一系列道德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公民道德、社會公德等,[2]學生的內心無論自然或是不自然都有了道德的起碼標準。但另一方面人性在成長,學生會不自覺地用內心的道德標準去衡量其在生活中碰到的各種事情,這時道德天生的抽象屬性暴露出來,似乎它并不是可以幫助人獲得利益的有力工具,在與利益的較量中,道德漸漸占據下風,這時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武器來幫助它重整雄風,這就是法治教育。法律以其實實在在的力量規范人的行為,幫助人爭取應得的權利,于是更為系統與全面的法治教育成為一種必需。
法治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構成,是由依法治國的方針確定的。依法治國必然要求在公民中形成一種法治信仰。高職學生的德育在規范內心的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人不是天使,內心也會有波動的時候,行為如同內心的風箏,內心的一個動作會使得行為發生巨大的偏差,于是各種青少年犯罪案件層出不窮,同時各種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暗流涌動。只有當法律成為德育的一個重要構成,在內心產生波動時,不僅有道德的規范更有法律的規制時,依法治國才能真正地落實到每個人身上。
(一)科學地建設德育師資隊伍
科學建設德育師資隊伍主要是針對法治教育與德育的融合,要實現兩者的融合,必然需要科學的授課保證。只有讓德育授課老師懂得基本的法律知識,才能做到在德育授課的同時,讓學生對法律有個基本而直觀的了解,才能在系統學習法律基礎時更快更深地掌握法律的理論。因此德育教師應接受一定的法治教育,通過培訓提高自身的法律修養,這種培訓主要是法理方面的培訓,且應當將法理與道德結合,能明白基本的法律理念在道德中的體現;其次法治教育教師也應系統學習道德知識,在法治教學中融入道德觀念,不僅要將道德與法律的關系理清,還要深刻地解析出法律與道德的區別。建設出這樣的一支德育教學隊伍,能真正把法治教育在平等的地位下融進德育教學中,既能保證德育的實效性,又能提高法治教育在學生心中的信仰度。
(二)合理設置法治教育課程
在現行的高職德育課程中,思想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合二為一的課程,但兩者卻又在一個課本里被分離,《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首先敘述了思想道德的各項知識,然后分章對法律基礎知識作了介紹,這種拼接不是前文所說的融合,也不是更為高級的剝離。法治教育課程應當單獨成型,在思想道德教學中法治教育的體現應更多地交給授課教師,讓其在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的基本理念;或者適當在德育教材中穿插法律原則和法律精神的內容。而單獨成型的法治教育不僅是法律基礎知識的簡單羅列,更多地應是一種法律理念的教學,這種法律理念教學能很好地完成德育與法治教育的銜接,同時也更易引出學生對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興趣。
(三)探求法治教育新途徑
法治教育是關乎公民意識覺醒和依法治國方針貫徹的大事,單純的授課無法承擔如此巨大的任務。所謂的新途徑也不僅僅是一場法治教育講座、一次法律知識辯論或一個法庭旁聽活動可以涵蓋的,新途徑應當是能夠幫助高職學生運用法律處理實際事務的一種全新而又實用的方法。可以在學校學生法律宣傳的基礎上召開法律咨詢會,讓學生面對面地提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麻煩,了解這種麻煩如何得到法律的幫助;還可以成立學生法律社團,了解掌握學生自身所存在的法律誤區,即在社會上常見的一些現象就他們的理解是應當怎樣通過法律解決的,然后由專門的法律知識宣傳講座消除這些法律誤區。同時,學生法律社團還可以在學校法治教育老師的帶領下組織學生外出到社區等場所進行法律宣傳,在宣傳過程中更易增加學生自身對法律理念的理解。
[1]苗連營.公民法律素質研究[M].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134.
[2]趙云芬.論當代大學生的法制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4(12):17-18.
[3]陳大文.課程整合背景下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問題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5):33-36.
王少(1985~),男,安徽肥東人,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法律教育,行政法學。
本文為安徽省高校省級質量工程重點教學研究項目(2015jyxm683)“體驗式教育在高職思政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