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蓉
(沈陽市第九人民醫院,遼寧 沈陽 110024)
?
早期護理干預在預防四肢骨折患者并發癥中的效果觀察
陳美蓉
(沈陽市第九人民醫院,遼寧 沈陽 110024)
【摘要】目的 觀察早期護理干預在預防四肢骨折患者并發癥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70例四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早期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術后12、24、72 h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術后肢體腫脹、關節僵硬、關節炎、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早期護理干預在預防四肢骨折患者并發癥中的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早期護理干預;預防;四肢骨折;并發癥
四肢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且隨著現代交通運輸業及建筑業不斷發展,再加上中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外傷性骨折的發生率也不斷提高。對于四肢骨折患者臨床常采用手術治療,其中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為現階段四肢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1]。但骨折手術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因此加大四肢骨折患者護理干預,可顯著促進患者術后恢復[2]。為分析早期護理干預在預防四肢骨折患者并發癥中的效果,我院選取收治的70例四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常規護理與早期護理干預,現將其相關報道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7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最大年齡65歲,最小年齡18歲,平均(45.5±2.3)歲;上肢骨折患者13例,下肢骨折患者22例;對照組男21例,女14例,最大年齡63歲,最小年齡19歲,平均(45.9±2.4)歲;上肢骨折患者15例,下肢骨折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給予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聯合石膏外固定術治療。排除合并有嚴重慢性疾病患者及精神障礙患者;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骨折部位及手術類型等方面根據統計學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比較價值。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常規術前準備、術中配合、術后基礎護理、病情觀察及常規治療并發癥等內容。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早期護理干預,成立早期護理干預小組。早期護理干預小組可由1名主治醫師、1名可是護士長與2名責任護士組成。患者早期護理方案由主治醫師以及護士長共同參與制定,責任護士負責護理措施的實施。主要護理內容如下:①患者認知干預。術后第1天護理人員需要詳細向患者將講解術后注意事項,并講解健康知識教育。發放健康教育手冊,讓患者全面掌握四肢骨折術后易出現并發癥,及并發癥產生原因、相關處理對策,提高其自我護理意識及認知水平。②心理護理干預。術后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掌握患者心理護理需求,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對于有抑郁、焦慮癥狀患者需積極給予心理疏導,向患者講解不良心理情緒對術后恢復的影響,緩解其不良情緒,并提高其治療信心。③術后疼痛護理干預。采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每隔2 h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一次評估,對于評分超過5分患者可給予適當鎮痛藥物治療。在病房內播放輕音樂或患者喜愛的視頻等,分散其注意力,從而緩解其疼痛癥狀。④術后早期功能訓練。術后1~2 d可引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床上運動;指導患者將患肢抬高進行輕度外展,并輔助其完成功能性鍛煉,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下每天進行3~4次。另外,還需加強創口護理,保持創口周圍皮膚干燥,定期更換輔料;并觀察創口周圍有無紅腫、發炎等癥狀,以便及時給予有效的對癥處理。
1.3 觀察指標:詳細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12、24、72 h的VAS疼痛評分情況,分值為0~10分,10分表示劇烈疼痛,0分表示無痛。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觀察數據選用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其中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疼痛情況比較:觀察組術后12 h疼痛評分為(5.6±1.1)分,術后24 h疼痛評分為(4.0±0.9)分,術后72 h疼痛評分為(2.1±0.6)分;對照組術后12 h疼痛評分為(6.9±1.2)分,術后24 h疼痛評分為(5.7±0.9)分,術后72 h疼痛評分為(3.7 ±0.7)分。觀察組術后12、24、72 h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 <0.05),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術后出現肢體腫脹1例,關節僵硬1例,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6%;對照組術后出現肢體腫脹5例,關節僵硬1例,感染2例,關節炎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5.7%,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四肢骨折在臨床上的發生率較高,臨床一般給予手術治療,但四肢骨折術后患者易出現肢體腫脹、切口感染、關節僵硬等多種并發癥,影響術后恢復效果,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在四肢骨折術后患者中,肢體腫脹為主要術后并發癥,主要是因嚴重的骨折創傷在手術后創口出現感染、出血、滲液現象,并且術后患者肢體缺乏鍛煉,肌肉缺乏活動,造成靜脈回流受阻所致[3];并且操作者在包扎過程中用力過度或不當操作造成患肢受壓,或運動強度過大、鍛煉方法有誤等也是導致患者四肢骨折術后出現肢體腫脹這一并發癥的重要原因[4]。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給予早期護理干預,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術后12、24、72 h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疼痛程度明顯較輕;且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8.6%,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5.7%,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顯著(P <0.05)。由此可知,在四肢骨折患者護理中實施早期護理干預的應用價值較高。通過給予患者認知干預、心理護理干預、疼痛護理干預以及早期功能鍛煉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認知水平,增加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從而緩解其不良情緒。并且術后積極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可減少不良心理情緒對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減少疼痛因子的釋放,故患者術后疼痛感相對較輕;并且積極的心理疏導也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療及護理依從性,有助于提高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的主動性及積極性,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早期進行適量活動,還可促進血液以及淋巴液吸收,改善患者關節靈活性及術后腫脹程度,也可進一步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力,從而降低感染率[5-6]。
綜上所述,早期護理干預在對四肢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其術后疼痛癥狀,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翠英,張娜,王來英,等.早期護理干預在預防老年患者髖部骨折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2):87-88.
[2] 梁磊,季英,王雪華,等.早期護理干預模式對預防高齡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20):62-67.
[3] 曹玲.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患者肢體腫脹的效果觀察[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3,16(9):1556-1557.
[4] 倪丹.針對性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4,7(12):115-116.
[5] 戴海燕,黃麗蓉,霍英,等.非藥物護理在四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0):1663-1664.
[6] 黃智敏,張麗.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0,9(3):25-26.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2-02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