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
淺析庭前會議制度的問題及完善
李建軍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摘要:庭前會議制度是刑事審判程序中起訴到審判的過渡程序,它不僅可以大大減少在庭審過程中,當事人由于相關程序問題引發的一些矛盾,提升庭審的對抗性和針對性,而且對制約公訴權,保障人權,提高司法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探討了庭前會議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對有效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庭前會議;缺陷;完善
一、引言
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增加了庭前會議制度,其是在開庭以前,由審判人員針對程序性問題了解情況、聽取相關人員的意見,并不作出處理的一個程序。它的建立在提高庭審效率,節約訴訟資源,尊重和保障人權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肯定庭前會議制度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其存在的不足,進而加以完善。
二、我國庭前會議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一)排除法官先入為主的臆斷難以實現
第一,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我國目前案卷移送制度實行“庭前全卷移送制度”,該制度的確立使法官在開庭前可以接觸到全部案卷材料,這就極易產生法官預斷。第二,刑事訴訟法規定由“審判人員”召集庭前會議,雖未明確是否是本案合議庭法官,但是在現實司法實踐中都是由合議庭法官召集。因而準許了解案件全部情況的辦案法官召開庭前會議,由于其主觀上已存在被告人有罪或無罪的內心確認,極易在庭前會議中帶有某種偏向,這可能侵害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削弱開庭審判存在的價值。
(二)庭前會議的啟動主體不明確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82條第2款規定,庭前會議由審判人員召集。從該規定來看,法院是庭前會議的啟動主體,但我國相關法院并未明確規定庭前會議的啟動是由依職權還是依申請。具體來說,是由法院依職權還是依當事人或辯護人的申請并不清楚。另外,對審判人員的界定也模糊不清,究竟是合議庭的審判人員還是合議庭以外的審判人員不得而知,這關系到預審法官和庭審法官是否分離的重要問題。從我國目前司法實踐來看,庭前會議的召集者就是審理此案的合議庭法官,也就是說我國實行的是預審法官和庭審法官合一的制度,至于其不利之處已經在前文中詳細提及。
(三)庭前會議決定的效力不明確
在庭前會議中,審判人員僅對相關程序性進行了解,聽取參與雙方的意見,但并不作任何實質性的處理。在本質上,其并不是一個必經程序,它的存在是為庭審奠定基礎,推進案件解決的進程。雖然刑事訴訟法規定庭前會議情況應當制作筆錄,但在實踐中,其只是庭審的一個參考,并沒有相應的效力。如果庭前會議的功能僅僅在于了解情況聽取意見,而不賦予其應有的效力,那庭前會議制度所體現的效率價值和正義價值不僅不會實現,反而會增加訴訟成本,有可能成為新的訴累。
三、完善庭前會議制度的構想
(一)實行庭前審查法官與庭審法官相分離的制度
在庭審會議中,審判人員通過與相關當事人的接觸能夠了解到其想法和意見,在熟知案件情況下,容易造成主觀臆斷,具有一定偏向,進而在庭審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有違公平、正義的情形,從而做出錯誤裁定。為了排除法官預判,實現庭審的訴訟功能,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我們可以適用不同的庭前審查主體和庭審主體。也就是說,主持庭前會議的法官不能和合議庭的法官是同一人,并且二者不能就同一案件問題交換意見,確保不會先入為主,產生對案件的預先判斷。
(二)應當明確庭前會議的啟動主體
我國應當在刑事訴訟法或其解釋中明確庭前會議的啟動主體。筆者認為法院享有啟動權利,作為直接啟動主體,其可以依據案件需要直接決定召開庭前會議。但是為了維護訴訟公平,積極引導當事人參與,也應當賦予當事人一定的提請權,如果當事人認為其案件應當召開庭前會議,明確相關程序問題,其可以向法院提出召開庭前會議的請求,在當事人不能自己進行申請的情況下,其也可以授權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提出請求。而檢察機關作為公訴機關,不能直接干涉訴訟程序,但其可以對庭前會議進行監督,若發現違法行為,可以向法院提出自己的建議。
(三)應當肯定庭前會議決定的效力
如果訴訟參與人在庭前會議中未提出,而在庭審過程中提出申請回避,申請調取證據,申請重新鑒定,申請偵查人員、鑒定人員、專家證人出庭等問題,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審判人員則不能禁止。這就不能防止當事人惡意拖延訴訟,使案件無法集中審理及時審判,導致司法資源的浪費。筆者認為,除非出現新的證據的情況發生,控辯雙方在庭前會議中有條件提出以上使審理中斷的事由而未提出,且不能提供充分合理的理由時,法庭應駁回其請求。
四、結語
綜上,庭前會議體現了正義價值和效率價值,可以明確爭點、促進控辯雙方信息交流、制約公訴人權力,在提高訴訟效率的同時,又有效保障了案件的公正審判。但是,作為一項新建立的制度,它還存在一些不足,筆者通過自己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相應建議,希望庭前會議制度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陳瑞華.案件移送制度的演變與反思[J].政法論壇,2012(5).
[2]岳海燕.庭前會議若干問題探析[J].法治與社會,2013(12).
[3]孫笑俠.法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4]陳衛東.刑事訴訟法學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0-0214-01
作者簡介:李建軍(1990-),男,漢族,河南淮濱人,河南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法律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