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俐
上海大學,上海 200444
對知識產權網絡關系治理的研究
陳曉俐
上海大學,上海200444
摘要:在現代經濟環境下,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對于企業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促進長效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識產權網絡的內涵及治理等相關理論,然后分別從知識產權網絡的構成要素、治理結構等方面詳細探討了知識產權網絡的關系治理。
關鍵詞:知識產權;網絡關系;治理
一、引言
近些年以來,我國的市場競爭變的更加激烈,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在局限于傳統的競爭模式,而開始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甚至組織邊界也開始變的模糊起來。其中知識產權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無形資產,其作用變的更加重要,知識產權的貿易也成為了一種貿易形式。在這種背景之下,專注于核心能力的不同企業以知識產權為節點,相互聯結、耦合形成了一種復雜的關系網絡—知識產權網絡。因此,本文主要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如何進行知識產權網絡關系治理的相關理論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希望可以為同類的實踐提供借鑒。
二、知識產權網絡的內涵及治理概述
(一)知識產權網絡的相關內涵
所謂知識產權,主要是指個人、團隊或者其他組織在各個行業領域中所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并對相關精神財富所享有的權利。而這些知識產權有多種存在的形式,主要包括發明專利、版權、實用新型、商標以及外觀設計等等。而本文所探討的知識產權網絡,則主要是指在各個產業領域之間由多個相互獨立存在的企業基于上文中所探討的發明專利、版權、實用新型、商標以及外觀設計等所連接的具有一定指向性的網絡組織。因此,從這個定義我們也能夠看出,其主要的節點就是知識產權,網絡關系也是由其所形成的一種復雜關系。
(二)知識產權網絡的突出特征
知識產權網絡由于其特殊性,存在著如下的特征:
一是知識產權網絡所處于的經濟環境是基于產業組織細化分工以及垂直分離之下的,合作是其主要的構成形式,相對規模與數量的企業基于合作來共同達到完成復雜終端產品的目的;
二是基于知識產權的特性之下,如果能夠采取有效的治理手段,可以大大提升在運行過程中的有效性;
三是知識產權網絡面對的主要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網絡,屬于企業外部的中間組織,也正是其具有的該種類型,它并不適用企業的內部管理規則。
三、對知識產權網絡關系治理的研究
(一)知識產權網絡的構成要素
在對知識產權網絡關系的治理措施進行探討之前,有必要對知識產權網絡的構成要素進行分析。知識產權網絡的構成要素主要如下:
1.個體出讓人。個體出讓人是處于產業鏈上游的,他們往往具有極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專注于對技術研發、創新等高附加值的環節。
2.個體受讓人。相對于個體出讓人來說,其是處于下游的,通常情況下,具備了很強的營銷、產品設計與制造等能力。
3.聯盟出讓人。個體出讓人是其主要的構成部分,并進行聯合許可,從而對內部成員的利益進行協調分配。
4.聯盟受讓人。個體受讓人是其主要的構成部分,通過聯合談判的形式,以達到降低采購和交易的成本的目的。
5.混合聯盟。由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構成,要求企業的互補能力,基于合作的模式下完成產品,許可在內部展開。
(二)知識產權網絡的治理結構
本文所探討的知識產權網絡治理,主要是基于長期合作關系下所演化的規范和規則,合作共贏是其追求的主要目的。對于該網絡的成員來說,他們互相之間都是利益的相關者,只有共同對網絡整體的利益引起重視,才能夠更多地分配到合作利益。當然,也并非是單邊的治理模式,而應該從多邊展開。相應地,也不能直接將知識產權網絡的治理結構劃分為內、外兩個部分,治理體系也并不明確。在知識產權網絡的治理結構中,知識產權的出讓人、受讓人作為基本的節點和運營主體,通過一定的關系連接在一體,形成一個企業網絡。而各個企業之間又形成了一個網絡,超越了單一的點、線和戰略亂蒙的邊界范圍,皆形成了大流通、大開放、網絡內知識與資源共享,無邊界的立體網絡結構。
四、結語
總之,在當前知識產權網絡關系日益復雜的今天,企業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清晰的知識產權戰略,及時識別、構筑和發展其核心能力,并合理利用知識產權,積極構建并參與到知識產權網絡的運營過程中,從而為自己爭取更好的發展機遇。
[參考文獻]
[1]黨興華,王方.核心企業知識權力運用對技術創新網絡關系治理行為的影響——基于關系能力角度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12:77-86.
[2]彭雪紅.三維治理:關系治理、網絡治理與知識治理——知識網絡組織間合作伙伴關系的治理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06:121-126.
[3]辛沖,郭鑫.基于知識產權的組織間關系網絡的演化特征[J].技術經濟,2014,10:23-28.
[4]邵軍輝.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共享與知識產權保護關系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3:74-76.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8-0232-01
作者簡介:陳曉俐(1988-),漢族,上海人,上海大學,碩士研究生。